理论教育 商务英语翻译的不同流派

商务英语翻译的不同流派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翻译理念一样,世界范围内的翻译学派也是多种多样的,对这些翻译学派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能对翻译者的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故而笔者将对这些翻译学派进行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一)语文学派语文学派是西方国家的首个翻译学派。相关资料显示,最负盛名的语文学派代表人物当数德莱顿、泰特勒以及翻译理论家塞弗瑞。这就导致他们得出的、与翻译实践相关的结论有很大的不同。

商务英语翻译的不同流派

由于研究的角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的翻译研究者秉持的翻译观念有很大的差别,而有些翻译者根据自己的翻译研究理念打造了翻译学派。与翻译理念一样,世界范围内的翻译学派也是多种多样的,对这些翻译学派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能对翻译者的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故而笔者将对这些翻译学派进行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一)语文学派

语文学派是西方国家的首个翻译学派。这个学派的成员认为,翻译是原文作者使用另一种语言进行二次创作的一种艺术性活动。正是这个缘故,他们使用语文的方式对翻译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译文和原文一样承担着带给阅读者独特美学体验的任务,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应额外注重译文的神韵,使译文阅读者也能感受到文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而不是通过死译法和强译法将本来无法被目的语文化环境所接受的内容硬搬到译文当中。了解了语文学派的基本主张,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语文学派的代表人物。相关资料显示,最负盛名的语文学派代表人物当数德莱顿、泰特勒以及翻译理论家塞弗瑞。其中,德莱顿是其所在时代最为知名的翻译理论家,在他看来,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将被翻译原文以及该文章创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创作背景作为翻译实践的决定性影响因素,通过相应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让译文忠于原文。除了提出这一翻译宗旨外,德莱顿还对翻译进行了分类,他强调翻译共包括:逐字翻译、意译和拟作这三种。这一分类说法的提出使得翻译者们摆脱了二分法对翻译实践的限制,促进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与成熟,是德莱顿做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翻译家泰特勒在当时的西方翻译领域的影响虽然不及德莱顿,但他同样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泰特勒对西方翻译原则的阐述。他强调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要在翻译之前了解原文的内容以及文章中的精华部分;第二,在翻译之前,翻译者要明确原文的创作者创作此篇文章的根本目的;第三,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要将自己阅读到的内容以及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所感所悟用恰当的文字展现出来。这三个原则对当时西方翻译者的翻译实践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指导作用。除了德莱顿和泰特勒之外,西方语文翻译学派的另一知名成员——塞弗瑞也对西方翻译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提出的六个相互对应的翻译原则直到今天仍然对人们的翻译实践产生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总而言之,西方语文学派的研究者们认为被翻译的原文对其译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当尽可能地实现被翻译原文与译文的一致性,减少翻译活动造成的原文信息及意境的消失,这为翻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西方语文学派提出的翻译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将原文这一译文影响因素置于其他译文影响因素之上,以这一翻译理论为指导进行翻译实践的人往往缺乏创造性翻译的意识和灵感。

(二)诠释学派

一个人对其阅读到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必然要受其思维观念和语言使用方式的影响。而每个人的思维观念和语言习惯都与其他人有明显的不同,这就导致不同翻译者对相同翻译文本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文章理解上的差异催生了诠释学派这一翻译学派。这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们将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语义上,换言之,他们将理解和解释之间的联系看成了自己的研究核心。通过研究,他们得出结论,在理解文本并对其进行诠释的过程中,被理解的文本以及对文本进行解释的主体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翻译理论家最根本的研究任务便是分析被翻译文本以及翻译人员的特质。这是所有诠释学派的学者的共识,然而诠释学派的不同学者对被翻译文本以及翻译人员的特质也有不同的理解,且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无法说服对方听从自己的意见,因此这些观念不同的学者分道扬镳,分别成立了客观诠释学派和主观诠释学派两个学派。客观诠释学派的翻译研究者们强调:人们之所以要对被翻译文本和翻译人员的特质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是为了让原文的受众可以准确把握文章作者寄托于文章中的思想与感情;主观诠释学派的相关工作人员则是将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作为自己翻译研究的关键。这就导致他们得出的、与翻译实践相关的结论有很大的不同。尽管如此,由于两个诠释学派的共性大于特殊性,因此我们还是整体地分析诠释学派对于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做出的贡献。调查结果显示,诠释学派对翻译这一实践活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翻译诠释学派将影响翻译结果的重要因素——翻译者当成了翻译主体,明确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主动性;第二,诠释学派强调了译文阅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要求翻译者将译文阅读者阅读译文后产生的阅读感观作为衡量自身翻译效果的重要标准;第三,诠释学派对翻译的本质展开了非常细致的说明;第四,诠释学派的代表人物从新的研究角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对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翻译人员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第五,诠释学派从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拥护者们强调的忠于原文的翻译主张提出了质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翻译主张给翻译人员造成的束缚。

(三)语言学

1959年,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撰写了《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这篇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语言与翻译实践的相互影响、翻译的重要性以及阻碍翻译实践的多个问题。他的研究标志着翻译语言学派的诞生,其后翻译语言学派迅速地发展起来。除了雅各布森之外,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纽马克以及卡特福德都是语言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且他们提出的不同翻译理论都在翻译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尤金·奈达在翻译理论界做出的贡献是,首次将翻译这一语言学的分支称呼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动态对等这一翻译原则。纽马克在翻译研究这件事情上做出的贡献是其充分开创性地提出了交际翻译法和语义翻译法,为翻译者们提供了新的、能获得良好翻译效果的翻译方法。卡特福德在翻译研究上做出的贡献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活动进行了描写研究,再一次明确了对等这一翻译原则在人们的翻译活动中占据的重要地位。通过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的研究理念我们不难看出,语言学派的研究重点是译入语和译出语的对等问题。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研究对翻译理论实用性的提高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然而由于时代局限性的影响,以对等为核心的翻译理论使得翻译这门学科无法脱离语言这门学科独立存在,正是这个缘故,人们才开始转换翻译核心,将翻译目的作为翻译实践的关键。(www.daowen.com)

(四)目的学派

顾名思义,目的翻译学派是以翻译目的为翻译研究核心的一个翻译学派,这一学派的翻译研究者们认为翻译过程以及人们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策略都取决于翻译者的翻译目的。这一观念的提出对翻译者发挥自身对翻译实践的主动性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根据相关的研究结论我们不难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诞生的任何一个翻译学派对该国的翻译研究产生的影响都不及目的学派对其产生的影响。事实上该学派不仅影响了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翻译人员对翻译实践的看法,还影响了东方各个国家的翻译人员对翻译实践的看法,对世界范围内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的优化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鉴于该理论对翻译界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在其之前及之后诞生的翻译学派对翻译界的影响,因此笔者将对该学派展开详细的介绍。首先目的学派所强调的翻译目的是翻译实践者开展翻译活动的交际性目的,他们将这一交际性目的作为翻译者开展翻译活动的关键,指出翻译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翻译实践的功能是否得以实施而不是是否实现了翻译文本要素的一一对应。在这一翻译大原则下,目的翻译学派的翻译者们进一步对人们的翻译行为做出了规定,他们强调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不能为了迁就原文而完全忽视其他因素对翻译实践的影响,而应降低原文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将之看作是翻译信息的载体,并有选择地利用这一信息载体中包含的信息,进而更恰当地达成自己的翻译目的。这一翻译理论冲击了固有的将被翻译原文作为最主要翻译标准的翻译理论,为翻译者们提供了翻译的新思路,促进了翻译理论的成熟发展,提高了翻译者的翻译主动性对翻译实践的积极影响。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事实证明,目的学派的翻译人员提出的这个以实现翻译交际目的为核心的翻译理论过分重视译文受众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对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产生的影响则不够重视,如果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完全依照此理论的指导来进行自己的翻译实践,则很难像翻译实践要求的那样提高自己的翻译素养和翻译能力,这对其取得更佳的翻译效果显然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目的论,在汲取其中精华部分的同时,对其中的糟粕予以摒弃,以求能充分发挥这一理论对我们翻译实践的积极影响。

(五)解构翻译学派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法国的翻译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及翻译主张成立了一个新的翻译学派——解构主义学派。与其他学派相比,这一学派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传统翻译理论及翻译标准,动摇了传统翻译理论在翻译理论界的地位,对其他翻译理论的产生及影响力的扩大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解构主义翻译学派也是翻译界的研究者们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学派。资料显示,解构主义翻译学派的创造者是瓦尔特·本雅明,他反对翻译界人士将原文看作翻译实践决定性因素的做法,提出翻译并不是一个复制原文的活动,而是一个对原文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的活动。尽管这一主张并没有得到当时翻译界人士的广泛认可,但它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原文在翻译实践中的地位,提高了翻译人员参与翻译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积极拥护、推动解构主义发展的翻译理论学家是雅克·德里达。他对瓦尔特·本雅明提出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有选择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一句话的语义在不同的情境下有很大的不同,译文翻译者不可能完全了解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因此译文虽然可无限贴近原文却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一致。故此,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应分别对译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六)文化学派

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翻译者认识到文化与翻译实践的相互作用对翻译实践以及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这些翻译人员积极地从文化层面来研究与翻译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翻译理论家霍尔姆斯也是其中之一。1972年,霍尔姆斯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编纂了《翻译研究的明与实》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开创性地用研究一门学科的办法来研究翻译,并阐明了自己对翻译这门学科的看法,将翻译看成是由纯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共同构成的一门学科,并指出纯翻译学实际上是由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这两部分构成的,应用翻译学实际上是由翻译者培训方式、翻译的有效方式以及翻译批评三部分共同构成的一门翻译学科。这一说法不光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发展,还为翻译研究者们从文化层面研究翻译实践打下了基础。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翻译者们真正开始从文化视角对翻译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女性翻译理论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这些立足于文化发展的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翻译活动实用性的提高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解构只是一种翻译手段,不是人们进行翻译活动的终极目标,正是这个缘故,解构主义学派对翻译活动提出的论断,没有办法取代传统翻译理念的地位。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翻译者应格外重视这一点,将翻译理论与解构主义提出的、与翻译方法相关的论断结合起来使用,使得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能够切实促进翻译活动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