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具体性文本翻译优化策略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具体性文本翻译优化策略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等功能翻译法等功能翻译法强调,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地位应和与其相对应的未翻译原文在译出语文化中的地位相同,从而保证其在目的语文化中也能发挥出未翻译原文在源语中发挥的功能。然而这并不表明逐字翻译这种翻译方法真的已经一无是处了,研究表明,这种翻译方法对于人们了解源语的语言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具体性文本翻译优化策略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对翻译不同类型文本时需要遵循的翻译原则进行了介绍,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翻译原则仅能对人们的翻译实践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不能保证翻译者获得的翻译效果与人们期望实现的翻译效果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适合在翻译实践中使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翻译策略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按照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要求,可在文本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策略包括等功能翻译理论、逐行对照翻译理论、直译与意译结合翻译法以及隐喻翻译法。

(一)等功能翻译法

等功能翻译法强调,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地位应和与其相对应的未翻译原文在译出语文化中的地位相同,从而保证其在目的语文化中也能发挥出未翻译原文在源语中发挥的功能。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译文的受众和原文的受众自幼接触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如果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原文通过直译的方法照搬到目的语应用者的面前,则译文在目的语中的作用很难和原文在源语中发挥的作用保持一致。面对这种情况,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走“回避-回归-创造”这三个步骤才能如愿以偿地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回避并非要求翻译者将翻译当作一次完整的再创造,而是要求翻译者在充分汲取原文信息的情况下,以这些信息为依据进行一次再创造活动,最大限度地减低原文形式给译文效果发挥造成的障碍。完成这一步骤之后,负责翻译英语文本的翻译者要转而走向回归之路。所谓的回归指的是翻译者要将翻译活动与目的语文化(汉语文化或英语文化)充分地联系起来,确保译文能被目的语文化背景所容纳。所谓的创新指的是,根据目的语受众对文本的要求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创新。需要强调的是,除了文本的表现形式之外,原文所包含的与目的语文化因子完全不同的文化因子也会使译文阅读者们拒绝接受自己阅读到的译文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创新不单包括形式的创新改革还应包括文化因子的变化及创新。唯有如此,将译文功能置于译文其他相关因素之上的翻译者才能如愿以偿地复制原文的功能。

(二)逐行对照

逐行对照的意思就是在翻译文本时一个字一个字地对原文进行翻译。实际上早在清朝末年,我国的很多翻译家就认识到这样的翻译方法并不适用于以传播信息或传递情感为目的的文本翻译工作。他们将这种翻译方法命名为“死译法”,强调这种翻译方法会令译文变得僵化而无神韵,这种说法得到了翻译界的广泛认同,逐字翻译也从一种翻译方法逐渐变成了翻译菜鸟们在翻译时的一种错误。然而这并不表明逐字翻译这种翻译方法真的已经一无是处了,研究表明,这种翻译方法对于人们了解源语的语言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当人们将翻译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非信息传递手段时,人们应在众多可选择的翻译方法中选择逐行对照这种翻译方法,使得语言学学习者们的学习效率能够有所提升。

(三)直译和意译结合使用的翻译方法(www.daowen.com)

事实上,现阶段已经有一些翻译界的学者批判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认为这种翻译方法限制了翻译过程的多样性。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尚未找到可以代替这种翻译方法的有效翻译方法,故而直到现在为止,直译法和意译法以及两者结合使用的翻译方法仍然是最受翻译者青睐的翻译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绝大多数翻译人员在刚刚进行翻译实践时就接触了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但是仍有许多人不能在实践过程中很好地应用这两种翻译方法。具体来说,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有些翻译者认为直接翻译有利于文本信息的传递,因此就在翻译的过程中完全贯彻了直译这种翻译方法,不额外对文本进行任何修改。但是这同死译一样,完全无视了语言习惯对翻译效果的影响,非但不能充分发挥直译这种翻译方法的积极作用,还会给阅读者造成理解的困难。而在意译的过程中,有些翻译者不能将翻译实践与翻译内容产生时的情境充分联系起来,他们经常凭借自己的理解在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中挑选一个含义作为这个词在译文中的含义,而这样的做法通常会使得译文表达的含义与原文的含义产生差别。有鉴于此,如果翻译人员选择了直接翻译法来翻译需要翻译的内容,则需要认清死译和直译的差别,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当地调整翻译原文的语句顺序,保证自己翻译的内容可以获得译文受众的理解。如果翻译人员选择使用意译的方法对需要翻译的内容进行翻译,则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原文内容,避免因随意想象导致译文无法忠实于原文。

(四)使用隐喻策略对需要翻译的商务文本进行翻译

事实已经证明,隐喻也是有利于人们进行翻译表达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比起直译法、意译法以及其他常见的翻译方法,隐喻这种翻译方法使用起来更加困难。

从隐喻概念这个角度来看,由于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因此人们对隐喻这一事件的解释也非常丰富。不过在经过长时间的辩论之后,与隐喻活动相关的一个狭义观念得到了翻译理论界的广泛认同。人们认为从狭义上看,隐喻实际上指的是利用原本表达其他内容的词句来表示另外的含义,是一种和明喻属于同一翻译级别的翻译策略;而广义的隐喻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翻译界始终没有争论出一个可以服众的结果。较早研究隐喻这一问题广义概念的EVa Feder Kittay认为,人们开展隐喻活动的过程就是人们将载体术语与其他术语的关系从载体语义场转移至主体语义场的过程。语义领域的专家Halliday则强调,隐喻的过程就是一个转换主旨表达载体的过程。理查兹则强调,隐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用特定的意义表达符号向大家传递另外一种观念的过程。这些观念足以证明,隐喻并不是简单的、关乎词语选择的一种活动,而是一个以意义表达为核心的活动。与人们一开始对隐喻的认识相比,这一认识显然先进得多,但人们并没有就此停止对隐喻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解读,而是继续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索。其中探索得较为深入的当属认知语言学派的学者们,他们强调:第一,人们所以为的世界并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样貌,而是人们在语言这一载体的帮助下了解到的世界。换言之,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眼中的世界进行了虚拟和加工。第二,尽管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些语言符号并不是不可替代的,人们完全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用一种语言符号取代另外一种语言符号。这就说明,隐喻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学现象,而是语言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特征,反映了人们对于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认知。

了解了隐喻的定义,我们再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深入分析一下隐喻和翻译的关系。所谓翻译对等原则实际上指的就是保证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当然,由于和翻译活动有关的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无法弥合的差异,因此任何一个翻译者都没有办法真正实现原文与被翻译译文的完全一致,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翻译的实际需要,选择性地保证译文因素与原文因素的对等。对此奈达曾经做出过具体的分析,他强调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千差万别,因此如果人们一味追寻形式的对等,则很难实现内容对等,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应在必要的情况下放弃形式对等而实现内容对等。以此为原则,在翻译译文中的隐喻内容时,翻译者可以根据原文中隐喻内容的实际意义,在目的语语境中寻找可以表示出相同含义的比喻内容作为原文中隐喻内容的翻译,如果在寻找相似含义的过程中发现目的语中没有和隐喻内容含义相同的隐喻,则翻译者可以放弃隐喻手法,用直白的内容将隐喻中隐藏的含义表达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