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功能的定义以及语言功能的类别
顾名思义,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翻译实践实现翻译活动对于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等多个领域的积极作用。而翻译活动是利用两种语言进行的活动。因此要理解功能翻译理论的内涵,人们首先要了解语言具备的功能,也就是人们有可能通过翻译实践完成的功能。而功能语言学家尼科尔斯曾指出,所谓的语言功能共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语言能够表达出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第二,所谓的语言功能实际上指的是语言的使用者使用某一种语言时,希望达成的目的。
第三,塑造语境的功能。相关资料显示,言语具备塑造语境的能力。
第四,结构关系。调查显示,语言同样具备一定的结构功能,所谓的结构功能指的是语言在上层结构中的有效性。(www.daowen.com)
除了尼科尔斯之外,布勒也就语言的功能问题展开了讨论,他强调语言共具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以及感染功能这三个方面的功能。所谓的表情功能指的是,语言具备展现其使用者情感或观点的功能;信息功能指的是,人们可以利用语言对于某个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展开描述;感染功能指的是,语言可以传递出语言使用者对语言接受者的态度及要求,使得语言的接受者像语言的使用者希望的那样去完成某件事情。事实证明,布勒对语言功能的阐述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其后的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学理论时都是以他对语言功能的阐述为依据的。其中影响较大的语言学家当数雅各布森,他在自己撰写的文章《语言学和诗学》一文中对布勒提出的语言的交际功能做出了进一步的延伸。他指出语言实际上是由语境、语言中蕴含的信息、信息的传递者、信息的接受者、信息接触渠道以及信息代码共同组成的。这六种元素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而语言构成因素中的这些关联性,决定了语言所具备的功能。具体来说,语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构成的语境之间存在着表现关系,这种表现关系的存在是语言指称功能的决定性因素;语言中蕴含的信息与语言的使用者(信息传递者之间)存在着表情关系,而这一表情关系的存在使得语言具备表情的功能;语言中包含的信息可以引起信息接受者的意动,这也就意味着语言具备意动(让信息接受者产生某种想法或做出某种举动)这一功能;信息和信息接触渠道之间的联系决定了语言的寒暄功能;语言中包含的信息与其自身之间的联系,决定了语言所具备的诗学功能;信息和信息代码之间存在的关系使得信息具备元语言的功能。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理论基础
翻译这一活动的问世时间已经长达数千年,在这几千年中,也有不少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翻译目的的实现和翻译功能的发挥。然而,在社会大环境和自身所接受的翻译理念和治学理念的影响下,许多在翻译实践中重视翻译功能实现情况的翻译家并没有依照自己的想法来营造翻译理论。故而功能翻译理论是在20世纪末期才真正出现的。需要强调的是,和其他的翻译理论一样,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也经过了一个过程。对其最终呈现产生影响的主要包括西塞罗、杰罗姆以及奈达。西塞罗指明了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他指出,如果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逐字逐句地对原文中的内容进行翻译,则其翻译出来的译文很有可能因行文不够通畅而不被翻译者所接受;如果翻译者为了保证语句通畅,而更改原文的语序或其他文本因素,则翻译者的所作所为就超出了翻译这一活动赋予它的权限。这是翻译者面临的两难之境。杰罗姆提出为了保证译文信息的有效传递,翻译者在翻译某些内容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但是在其翻译某些特定内容的时候需要采用意译这一翻译方法对原文中的信息进行保留。除此之外,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译文的阅读者接受译文中讲述的内容,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不仅要灵活使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还需要按照阅读者对译文的期望,在不改变原文含义的情况下,对文章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
20世纪60年代之后,奈达根据杰罗姆提出的翻译主张以及自己的翻译研究结果提出了动态对等理念。这一理念强调,翻译的关键是在译文贴近原文的前提下,保证译文的自然流畅。这一翻译理念问世不久就获得了人们的认同。需要强调的是,除了翻译要求之外,奈达还指出,语境是影响翻译方法的重要因素。在开展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职业翻译人员必须根据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这三种语境(这三种语境是按照奈达的语境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的独有特点适当地使用翻译策略,方能呈现出最佳的翻译效果。这种根据翻译语境选择翻译方式的翻译策略,不仅能保证翻译内容的准确性,还能保证翻译内容与翻译场景相匹配,使翻译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交际功能,是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内涵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