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企业家论坛上,一些企业家洋洋洒洒数千言地介绍了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优势,但是,却依然掩盖不了人才流失率过高。
在华为的内部讲话中,任正非始终向华为人传达“以奋斗者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2010年12月,由于华为取得不错的业绩,欧洲某大型电信企业的多位高管们拜访华为。这些管理者们坦言,在此行中,拜访华为的目的就是来取经。任正非讲道:“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就是华为超越竞争对手的全部秘密,这就是华为由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三个根本保障’。”
任正非解释说:“我们提出的‘三个根本保障’并非先知先觉,而是对公司以往发展实践的总结。这三个方面,也是个铁三角,有内在联系,而且相互支撑。以客户为中心是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方向;艰苦奋斗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手段和途径;以奋斗者为本是驱动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活力源泉,是保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内在动力。”
在任正非看来,西方很多巨型公司曾经在达到顶峰之前也是以客户导向的,也是不停奋斗的,但达到顶峰后,它们开始变得故步自封,听不进客户的意见了,于是就衰落了。
2012年7月,在一份发言提纲中,任正非写道:“西方公司的兴衰,彰显了华为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正确。”
其后,任正非回应了华为为什么不上市的原因。任正非说道:“猪养得太肥了,连哼哼声都没了。科技企业是靠人才推动的,公司过早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的工作激情就会衰退,这对华为不是好事,对员工本人也不见得是好事,华为会因此而增长缓慢,乃至于队伍涣散。”
当然,任正非之所以能够理性地对待人力资源管理,可能与任正非熟读《毛泽东选集》有关。《毛泽东选集》中多处介绍了艰苦奋斗精神对组织的作用。比如,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全军说道: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究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
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1956年11月15日,毛主席在《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中讲道:
我是历来主张军队要艰苦奋斗,要成为模范的。一九四九年在这个地方开会的时候,我们有一位将军主张军队要增加薪水,有许多同志赞成,我就反对。他举的例子是资本家吃饭五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他说这不行。我说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个碗,我们吃酸菜。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当然,还有别的。现在部队的伙食改善了,已经比专吃酸菜有所不同了。但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那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边。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一个苹果不吃,饿死人没有呢?没有饿死,还有小米加酸菜。在必要的时候,在座的同志们要住棚子。在过草地的时候,没有棚子都可以住,现在有棚子为什么不可以住?军队这几天开会,他们慷慨激昂,愿意克己节省。军队这样,其他的人更要艰苦奋斗。不然,军队就将你的军了。在座的有文有武,我们拿武来将文。解放军是一个好军队,我是很喜欢这个军队的。[1]
在毛泽东看来,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久发展。
回顾华为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成千上万华为人的共同奋斗史。在长期奋斗的历程中,任正非悟出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
在内部讲话中,任正非说道:“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魂。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它,理解它。”让读者好奇的是,华为为什么要“以奋斗者为本”?任正非介绍说道:“我们奋斗的目的,主观上是为自己,客观上是为国家、为人民。但主客观的统一确实是通过为客户服务来实现的。没有为客户服务,主客观都是空的。当然,奋斗者包含了投资者及员工。”
任正非解释说:“什么叫奋斗?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任何微小活动,以及在劳动的准备过程(例如上学、学徒)中,为充实提高自己而做的努力,均叫奋斗;否则,再苦再累也不叫奋斗。”
在任正非看来,“企业的目的十分明确,是使自己具有竞争力,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在市场上能存活下来。要为客户服好务,就要选拔优秀的员工,而且,这些优秀员工必须要奋斗;要使奋斗可以持续发展,必须使奋斗者得到合理的回报,并保持长期的健康。但是,无限制地提高奋斗者的利益,就会使内部运作出现高成本,就会被客户抛弃,就会在竞争中落败,最后反而会使奋斗者无家可归。这种不能持续的爱,不是真爱。”
在华为的发展过程中,艰苦奋斗作为一支力量,支持华为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有序地提升华为的竞争力。然而,外界非常不理解,甚至误解了华为的“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一些研究者直接以“以奋斗者为本”是一个伪命题批评华为。
当然,这样的批评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是,却给惰怠的员工找到了一个不奋斗的借口。2017年1月,华为总裁办刊发了一篇名为《华为之熵,光明之矢》的文章。该文写道:“在任正非的脑海中,以人为本,是留给国家层面去做的事情。企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以人为本就会失去发展动力,最终熵死。”(www.daowen.com)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奋斗者为本”恰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活力,见图5-1。
图5-1 华为微观活力引擎模型
为了防止员工“熵死”,华为的人力资源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具体体现在全球能力中心的人才布局,以及炸开人才金字塔塔尖的人才结构,有效地吸收外部人才带来的能量和秩序。同时,华为也加速内部人员流动,实行末位淘汰和退休政策。
在华为,为了解决“人的本性是贪婪懒惰和安逸享乐的”问题,激发员工长期地艰苦奋斗、激发工作活力,任正非的做法就是“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通过合理的价值分配驱赶人性惰怠,撬动更大的价值创造。
为此,任正非说道:“我把‘热力学第二定理’从自然科学引入到社会科学中来,意思就是要拉开差距,由数千中坚力量带动十五万人的队伍滚滚向前。我们要不断激活我们的队伍,防止‘熵死’。我们决不允许出现组织‘黑洞’,这个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让它吞噬了我们的光和热,吞噬了活力。”
在解决惰怠问题上,华为充分地利用了管理手段,把人才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尽管此过程是很痛苦的、反人性的,但却是必须的。在任正非的脑海中,以人为本,是留给国家层面去做的事情。企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以人为本就会失去发展动力,最终熵死。
在任正非看来,人力资源水泵的工作原理就是用价值分配撬动价值创造。任正非说道:“企业的活力除了来自目标的牵引、来自机会的牵引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利益的驱动。企业的经营机制,说到底就是一种利益的驱动机制。价值分配系统必须合理,使那些真正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才得到合理的回报,企业才能具有持续的活力。”
华为始终坚持“以奋斗者为本”,尽管华为有很多人并非来自名校,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晋升之路。
在内部讲话中,任正非坦言,华为的人才评价只有一个唯一要素,那就是责任结果。为此,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在华为市场体系中,担任国家CEO的岗位中,30岁出头的年轻人竟然占到41.4%,他们管理的业务规模是10亿到100亿元。正因为如此,华为才能从当年的小代理商成为今天的大企业,没有人才,没有长远的眼光,华为就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为此,华为通过价值分配来撬动其价值创造。
第一,通过员工持股的价值分配,激活奋斗者积极战斗的热情。学者丁伟撰文指出,华为100%员工持股,避免了能量分流,避免迷失持之以恒的战略方向。
在丁伟看来,华为通过股权结构,有效地做到了能量损耗最小,岗位效率最大化。近年来新推行的TUP制度更是解决了因为利益沉淀而引起的熵死问题。
第二,让奋斗者赢得更多价值分配的机会,把最佳绩效、最佳贡献两者有效地匹配起来,激发员工积极奋斗的活力,真正地激活岗位效率。
华为这样做,既能激发劳动者创造价值,同时也能避免老员工积累过多股票后变得惰怠。2018年6月13日,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在微博上发了一个关于“兔子员工”的话题。
周鸿祎是这样介绍的:“公司部门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要定期清理小白兔员工,否则就会发生死海效应: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力强的员工容易离职,因为他们对公司内愚蠢的行为容忍度不高,他们也容易找到好工作;能力差的员工倾向于留着不走,他们也不太好找工作,年头久了,他们就变成中高层了。这种现象叫‘死海效应’。好员工像死海的水一样蒸发掉,然后,死海的盐度就变得很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
在华为,任正非通过薪酬分配,适度地拉开差距,甚至通过及时提拔和破格提拔优秀的员工,以此来冲淡员工的惰怠。这就是任正非常说的“给火车头加满油”。在华为,任正非多次强调,向奋斗者倾斜、以奋斗者为本,这样的分配结构,充分体现华为的员工激励制度,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出现“小白兔”员工。
查阅资料发现,有关“兔子员工”的管理思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巨人创始人史玉柱曾在微博上称,巨人集团准备每季度对干部员工实行10%末位淘汰,让公司从“兔子窝”变成一个“狼窝”。
2016年4月,史玉柱在巨人上海松江总部召开2016年首次员工大会上宣布巨人的狼文化。在讲话中,史玉柱讲述了狼文化对互联网公司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剖析了狼文化的四大要素,并自称将担当“头狼”,赶走对公司实质危害更大的“老白兔”,把高薪、股票分给“新狼”。
史玉柱的理由是:“兔子爱繁殖、找同类,霸占着岗位、资源和机会”,“如果一个公司大量核心岗位被‘兔子’霸占,企业就会失去战斗力”。就这样,史玉柱在2015年年底曾一举辞退巨人集团133名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