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育城郊型农业,促进产业扶贫

培育城郊型农业,促进产业扶贫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夏市把培育城郊型农业作为推动产业扶贫的关键和基础,以改变传统种植业经营效益低、发展乏力的产业业态。具体补贴包括:新建年繁育蔬菜种苗100万株以上,并有能力带动农户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验收达标后,每建成1个补助20万元。临夏市着力打造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截至2018年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设施蔬菜6700亩,高原夏菜6000亩。

培育城郊型农业,促进产业扶贫

临夏市把培育城郊型农业作为推动产业扶贫的关键和基础,以改变传统种植业经营效益低、发展乏力的产业业态。临夏市委、市政府通过科学分析城郊禀赋优势、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合理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发展以无公害蔬菜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逐步实现了贫困村有富民增收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的产业扶贫目标。

1.实施“玉米改菜、改花”

为了解决玉米种植经济效益低和贫困户收入单一的问题,发展高效优质农业,临夏市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形成《临夏市“玉米改菜、改花”工作实施方案》。“玉米改菜、改花”旨在鼓励广大群众、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积极将原先种植的玉米、小麦等经济效益较低的粮食作物,改为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城郊农业。临夏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主推、镇抓落实、合力推进”的原则,结合镇村实际、产业特征和市场需求,稳步推动“玉米改菜、改花”。

根据《临夏市“玉米改菜、改花”工作实施方案》,临夏市对当年调减玉米后改种菜、种花给予补助,补助对象为开展种植结构调整的本地农民、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委会(村集体)、家庭养殖场、合法的外来租种者或养殖者等经营主体。具体补贴包括:(1)新建年繁育蔬菜种苗100万株以上,并有能力带动农户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验收达标后,每建成1个补助20万元。(2)在适宜发展设施蔬菜的区域,贫困户每新建设1亩日光温室验收达标后补2万元,非贫困户每新建设1亩日光温室验收达标后补1万元;贫困户每新建设1亩钢架大棚验收达标后补1万元,最高补2万元,非贫困户每新建设1亩钢架大棚验收达标后补0.6万元;带动贫困户30户以上,建设集中连片生产净面积30亩以上日光温室或60亩以上钢架大棚的设施小区,建成验收达标后,每个给予50万元定额补助,其中50%的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在设施蔬菜建设小区,每打一眼机井,政府补助10万—20万元(按实际合同价的80%补助)。(3)在食用菌种植区集中连片种植蘑菇,建设年生产菌棒50万个以上生产规模食用菌种植小区的种植大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农牧部门验收达标后,每建成1个补助20万元。(4)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建库容500立方米(含食用菌保鲜库)以上的蔬菜保鲜库建设,开展采后清选、分级、包装等净菜处理,提高蔬菜贮藏保鲜及采后处理能力。经考核验收,对已安装制冷设备,当年能投入使用的,按照库容和质量给予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担保补贴等方式扶持,每500立方米给予10万元奖补,最高奖补50万元。此外,临夏市还优化农业资金投向,不仅将农业产业项目、美丽乡村项目及旅游项目向“玉米改菜、改花”项目倾斜,也在用水、用电等方面对“玉米改菜、改花”给予优惠倾斜。

临夏市积极打造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花卉和蔬菜生产。临夏市着力打造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截至2018年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设施蔬菜6700亩,高原夏菜6000亩。在折桥镇、枹罕镇沿北山一带水肥条件较好的村,重点鼓励建设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积极发展特色果蔬、食用菌等区域特色产业,推广种植设施高标准建造技术和集成配套生产技术,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沿大夏河、兰郎公路沿线及川塬灌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短季节速生露地蔬菜、“高原夏菜”和时令鲜菜,推广间作套种、密植栽培、穴盘育苗移栽等综合配套技术。同时,以折桥镇慈王村、大庄村日光温室为主,大力推广平菇、香菇及金针菇等食用菌品种,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食用菌产品深加工。依托枹罕镇千亩花卉、苗木繁育基地,在枹罕镇马家庄、南龙镇张王家,主要发展面向城市美化绿化需求的花卉、苗木繁育,实施云杉、红叶李、锦带花等30个品种的繁育,逐步建立以南龙镇杨家村、马家庄村为中心的花卉苗木繁育园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临夏市已经成为全州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2.发展乡村旅游

临夏市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形成乡村旅游新业态,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临夏市把旅游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富民产业,成功开启“旅游+”模式,与文化体育、商贸、农业等深度融合发展。

临夏市编制《临夏市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工作方案》和《临夏市“十三五” 脱贫攻坚规划旅游项目表》,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节会旅游与乡村旅游对接,形成覆盖全域的旅游格局。王坪村、杨家村、张王家村、罗家湾村被列为旅游扶贫重点村,12个旅游项目被收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临夏市整合扶贫、财政、住建、水电等部门各类财政涉农资金7亿元,实施了以道路硬化、村镇美化、畜牧养殖、文化广场建设等40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改造硬化通村道路40.56公里,硬化村社道路和社户道路127.84公里。全市各行政村和自然村均有通畅道路,村社和社户道路硬化率达到90%以上,为从节会旅游向乡村旅游延伸注入了强大活力。(www.daowen.com)

临夏市大力发展节会经济,激发乡村旅游扶贫的动力。临夏市一年一度的“河州牡丹文化节”“临博会”等活动,吸引大量外来游客前来游赏观光,有力地带动了餐饮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牡丹文化月期间,临夏市不断放大“旅游+扶贫”工作格局,创新举措,专门设置位置较好、人流量较多的精准扶贫免费摊位,让更多的贫困户从中受益,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城管局统一规划,在牡丹观光带共设置了摊位149个,其中给精准扶贫户提供的摊位有45个。这既方便了观光游客,而且还为增加群众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开辟了新的途径。

临夏市还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河州牡丹文化月,组织农民开设农家乐,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临夏市以折桥镇后古村、折桥湾农家乐、南龙镇罗家湾休闲餐饮基地、杨家村、张王家村和单子庄杏花村、枹罕镇王坪村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垂钓和特色餐饮业,通过兴办和改造农家乐、果蔬园,引导市民和游客到农村开展体验式旅游,增加农民收入。临夏市还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服务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丰富消费内容,提升消费档次,吸引外来游客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发展吃住游玩相结合的特色农家乐。临夏市加快农家乐评星工作力度,鼓励动员农家乐经营户到外地考察学习,激发改造升级积极性,全面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完成了5家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2017年全市新增农家乐33家(其中4家为精准扶贫户),新增旅游从业人员125人,当年全市脱贫的1503人中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的就有193人。

3.开展“粮改饲”

临夏市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的农牧过渡地带,背靠甘南藏区、面向兰州,气候条件适宜、饲草料充足、品种资源丰富,发展以异地育肥为主的牛产业既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又具有广阔的市场优势。然而,由于临夏市玉米种植相对其他区县面积较小,甘肃省未将临夏市列入“粮改饲”项目县。临夏市把“粮改饲”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拉动农民脱贫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升级转型。临夏市研究制订了《临夏市粮改饲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市级财政扶贫资金引导作用,依靠龙头企业和养殖场拉动种植结构向“粮改饲”统筹方向转变,构建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产增收。

在没有省州“粮改饲”专项补助资金的情况下,临夏市先后整合资金1320万元用于“粮改饲”工作,其中600万元用于“粮改饲”农户或企业奖补,620万元用于机械设备购买,100万元用于购买打包包膜及绳子等其他用品。临夏市从良种选用、良法推广、技术指导等全过程为种植户提供服务,认真落实各类奖补政策:对实施“粮改饲”青贮玉米的农户,每亩对农户奖励300元;对养殖企业(配送中心)到地头收购拉运或农户运送的,每亩分别对养殖企业(配送中心)或农户补助300元;对实施“粮改饲”黄贮玉米的农户,每亩对农户奖励200元;养殖企业(配送中心)到地头收购拉运或农户运送的,每亩分别对养殖企业(配送中心)或农户补助200元。奖补资金以订单和实际验收结果为准,奖补对象为所有玉米种植户或回收企业。

临夏市鼓励和动员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或养殖企业在制作青贮饲料的季节,加大对贫困户种植的玉米等饲料作物的收购力度,既保证和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又减少了焚烧秸秆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压力。比如,临夏州八坊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开展产业扶贫,2017年公司收购临夏市枹罕镇、城郊镇、南龙镇、折桥镇及周边种植户青贮(全株、半株)和黄贮秸秆饲料5万吨,增加农民收入1720多万元;2018年与枹罕镇江牌、青寺、拜家、聂家、街子、铜匠庄六个村的2600多户群众签订了玉米秸秆收购协议,预计每户每亩增加收入600元左右。2018年,临夏市全年完成“粮改饲”15111亩(其中青贮9111亩、黄贮6000亩),制作全株、黄贮玉米饲料4万多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