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在扶贫扶志扶智过程中发现,对于部分存在子女不孝、家庭不睦、不思进取、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等问题的贫困家庭,如果仅仅给予产业扶持、就业扶持等常规手段,不仅见不到效益,反而可能加深家庭矛盾。为此,临夏市及时改变以往简单给钱、给物的“大水漫灌”式帮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而是提出和倡导“以德扶贫”的理念,结合人文关怀、道德感化,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观念,树立致富信心,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1.结对帮扶解决生产生活和思想困难
临夏市积极整合基层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人和社会贤达与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各镇、村组织成立帮扶小组,与贫困群众结成“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帮扶机制。每年审核更新确定缺乏内生动力的贫困户,按照“一户一策”制订详细的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帮扶人员定期入户掌握贫困户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帮助解决子女上学、看病就医、春耕备耕等问题,从生活细微处着手,帮助贫困群众建立起生活信心。通过心贴心地服务、实打实地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着力解决贫困户面临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困难,推动贫困户“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临夏市各级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建立起了亲情联系制度,从生活细微处着手,帮助贫困群众建立起生活信心。临夏市枹罕镇率先推出镇村干部、社会有识之士与孤儿家庭、单亲家庭亲情结对帮扶,共联系单亲儿童或孤儿120名,志愿者60人。结对帮扶干部和帮扶户结成亲人、互留电话、互通信息,每月至少到结对贫困户家中一次,及时了解掌握贫困户生产、生活、子女学习、家庭成员状况、家庭重要事情等最新动态。各级帮扶干部在帮扶过程中,用本村发家致富的养殖大户、致富能人、回乡创业鲜活事例引导群众打开心结,坚定脱贫信念。例如,枹罕镇马彦庄村精准扶贫户马××,丈夫2010年因病去世,19岁的儿子辍学在家,游手好闲,家庭生活十分困难,镇、村党组织负责人、驻村工作队队员等多次入户谈心劝导,积极联系解决5万元的扶贫贷款,并帮助开设便民超市,儿子在镇上被说服教育后,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已学会驾驶技术,全家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亲情联系制度拉近了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的距离,为扶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帮助夫妻间消除隔阂,调处家庭矛盾,树立致富信心成为临夏市帮扶干部日常帮扶的重要措施。夫妻不睦、家庭矛盾激化给贫困家庭雪上加霜。例如,慈王村村民慈×,由于长期患眼疾,无法外出打工挣钱,夫妻关系紧张。帮扶工作队在了解他家的实际情况后,把调处家庭矛盾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上门对夫妻二人开展说服开导,让夫妇俩相互体谅、相互关爱,化解心中的隔阂,建立和谐的生活关系,并帮助他们通过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救助的措施,治好了慈×的眼病。同时,把慈×列为技术扶贫对象学习养殖技术,他满怀信心地说:“我家吃低保是暂时的,学到技术后,我想通过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
帮助贫困家庭不孝子女认识缺点,及时改正,积极进取,成为临夏市帮扶干部的重要帮扶职责。子女不孝、不务正业给部分贫困家庭带来灾难性打击。例如,贫困户慈×,家庭致贫原因在于24岁的独生子慈×,不务正业,忤逆父母,而且每天喝令年迈的父母早起背篓到地里干农活,到市场卖蔬菜,自己却游手好闲,向父母索取生活开支。为此,镇村和驻村工作队干部多次上门对慈×进行品德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慈×认识了错误,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种种不孝之举,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积极四处联系务工门路。在帮扶干部协调帮助下,慈×以替人驾驶出租车,月收入2500元左右,家庭整体脱贫有了指望。
2.树立榜样激发脱贫热情
临夏市时刻注重运用模范榜样的力量激发致贫返贫群众的内生动力。临夏市以“争做孝星、当好媳妇、创文明家庭”为主要内容,分别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孝老爱亲好青年”“创业创新好青年”等评选活动,并积极创评“最美家庭”“幸福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塑造了一大批群众身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模范。各镇、村坚持以点带面,每村选取2—3个脱贫的家庭或个人典型,用典型的力量教育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气,打击邪气,促进家庭和谐。临夏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每月组织1—2期已脱贫户、致富带头人到群众身边现身说法,采取定时滚动播放的形式,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引导贫困群众激发脱贫斗志。同时,曝光一批游手好闲、危害家庭、危害社会的反面典型,强化警示教育,让以贫为耻的观念深入人心。(www.daowen.com)
临夏市积极开展“两户见面会”宣扬榜样力量,来当好脱贫路上的“引路人”。临夏市定期开展“两户见面会”,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本村发家致富的养殖大户、致富能人、回乡创业等鲜活事例引导群众打开心结,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坚定脱贫信念。每村通过制作“笑脸墙”故事集的形式,记录宣传农村“脱贫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带动群众营造出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净化农村风气,助推贫困群众志气提升。临夏市扶贫办组织贫困户对重点项目、特色观光农业基地、养殖基地、龙头企业、脱贫致富典型等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
3.积极营造良好的家风和乡风
临夏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着力破除乡村大办酒席、封建迷信、环境脏乱差等陈规陋习。不仅如此,为配合“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专项行动,临夏市电视台专门开设了“临夏正能量”“移风易俗大家谈”等专栏,在各镇村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临夏市在各村建立红白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抵制农村高价彩礼、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有效遏制了陈规陋习,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临夏市组织帮扶干部采取德育、法制宣讲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播法律知识,宣讲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提升了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内生动力。临夏市为致贫返贫群众印发各5000册《村民德育和法制宣传手册》《农村以德扶贫宣传手册》,以通俗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各项惠农扶贫政策、实用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古代二十四孝贤故事等内容囊括在内。帮扶干部定期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讲解,并督促贫困户自己读、自己看、自己想,使大部分缺乏内生动力的贫困户认识到自己致贫返贫的根源。帮扶队伍充分利用党员固定活动日、“全国扶贫日”、村民知情大会等,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义诊、健康宣传活动,将政策法规宣传贴近群众。
临夏市公检法部门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法制宣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懂法、守法意识,引导贫困群众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临夏市法院、检察、公安、司法等部门组成法制政策宣讲队,紧紧围绕《宪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分期分批开展保障老年人、妇女、儿童权益以及农村实用法律法规宣讲活动,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法制部门紧盯农村易发的土地纠纷、邻里不和、村组矛盾重点领域,开展法律法规普及、解释及法律援助工作,集中调处多起各类矛盾纠纷。临夏市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的职能作用,加大打击农村黄、赌、毒的工作力度,惩治村痞村霸,铲除农村的黑恶势力,为建设文明乡风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截至2018年临夏市共开展法制宣讲11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3500余份,悬挂横幅11条,受教育群众达7000余人。
临夏市委、市政府还把文化惠民摆到了突出位置,通过实际行动让贫困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民生”带来的幸福生活。在文化场地建设方面,临夏市投资在枹罕、南龙、折桥三个镇建设了综合文化站,市财政每年为文化站拨付工作经费,并配备5名专职工作人员,为农村群众提供一个“乡村舞台”。同时,在南龙、枹罕、折桥、城郊四个镇均设置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并设置了表演舞台、文体广场、含有电子阅览室的农村书屋、多功能服务室,配备了一定的体育健身器材。文化服务中心还修建了文化宣传科普长廊,充分利用“科普之冬(春)”活动、村级文化墙、公益广告牌、文化长廊、宣传标语粉刷上墙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古代二十四孝贤故事等进行广泛宣传。有条件的贫困村,还建设了老年人日间照料室、农村产业发展互助社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设施。文化设施的建设为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础。
临夏市政府给予政策、资金和培训支持,引导和鼓励群众创建民间自办文化团体,加强对文艺人才队伍的指导培训和支持帮扶,并广泛开展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才艺与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临夏市以乡村大舞台活动为载体,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题,每年到各镇村开展一次群众文艺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文艺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贫困群众的业余生活,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群众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也能以更加积极、自信的心态面对生活。如今走在临夏市大庄村的乡间道路上,还能看到墙上印刷着的村民自发创作的诗歌作品,以文化建设的形式进行扶贫,不仅丰富了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转变了村民们的生活观念,从而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