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体制改革与扶贫:间接攻坚之路(1978—1985年)

体制改革与扶贫:间接攻坚之路(1978—1985年)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有利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临夏市的经济也实现了较快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1978年至1985年,临夏市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8倍,年均递增17.5%。临夏市作为少数民族及不发达地区,仅1984年、1985年两年,各种专项补助款达1542.2万元。这些政策极大地改善了临夏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促进了贫困问题的解决。总体来看,由于一系列体制改革的推动和政府帮扶政策的落实,这一阶段临夏市的经济获得大幅增长,减贫效应显著。

改革开放前,在广大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商品交易在统购统销管理体制下完成。由于农业经营体制、农产品价格制度以及商品交易制度等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临夏市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差,全市贫困人口多。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市场化改革。在土地经营制度方面,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替代生产队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土地产出。在农产品交易方面,改变计划经济主导的政策,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商品交易制度。1978年以后,随着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临夏市对部分贫困村、社和贫困户从发展生产入手,鼓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逐步摆脱贫困。在这种有利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临夏市的经济也实现了较快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1978年至1985年,临夏市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8倍,年均递增17.5%。1982年至1985年,按当年价标准,临夏市城乡困难户减少5643户,贫困人口由原来的3.82万人减少为1.31万人。

除了依靠体制改革的推动外,国家对民族地区还实施了多项有益于民族地区缓解贫困的政策。197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指出要给予民族地区重点扶持,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摆脱贫困。1980年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国家计划委员会开始组织内地发达省、市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并开始向“老、少、边、穷”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发放财政专项拨款和低息贷款。临夏市作为少数民族及不发达地区,仅1984年、1985年两年,各种专项补助款达1542.2万元。1985年起,临夏市还施行“以工代赈”形式,重点帮助贫困地区解决道路和人畜饮水困难。这些政策极大地改善了临夏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促进了贫困问题的解决。(www.daowen.com)

总体来看,由于一系列体制改革的推动和政府帮扶政策的落实,这一阶段临夏市的经济获得大幅增长,减贫效应显著。但是,在全国经济普遍繁荣的情况下,临夏市的贫困改善情况还有很大空间,其经济社会发展尚为落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