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作为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服务相对完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镇化率较高。截至2017年,临夏市城区面积24万平方千米,城市园林绿化面积59.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16.5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3平方米。临夏市建成区道路面积率为10.61%,道路长度为126.71千米,共有桥梁26座,污水处理率82.74%,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82.74%,生活垃圾处理率100%,燃气普及率为52.84%。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着临夏州大量劳动力聚集于城区。据统计,2017年临夏市户籍人口为249200人,其中农村人口92186人,城镇人口为157014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63%,远高于全国的42.35%。2017年临夏市常住人口290300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8.62%(见图2-3),远高于全国的58.52%。临夏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238人,是全国人口高密度县市之一。
图2-3 2014—2017年临夏市城镇化率
注: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算
(数据来源:临夏市统计局《临夏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市场化进程和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使临夏市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破除,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总体而言,对于一个农村面积有限、农村人口较少的县级行政区而言,临夏市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仍显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城乡发展一体化程度仍然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土地权利与土地市场存在明显分割,凸显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及其收益分配矛盾。随着临夏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转为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等非农用地,农村被日益带入城市发展,由此滋生了土地资源及其收益的再分配问题。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有限流转,限制了农民获得财产性增值收益的可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临夏市农村成为临夏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问题集中的地域。尤其是,近年来伴随城镇化发展,临夏市毗邻城区的农村逐渐成为本地农民城市化、低收入外来人口集聚和矛盾交织的区域,同时也是城市环境污染、违法建设较多和社会管理难度较大的地区。(www.daowen.com)
二是城乡二元就业体制限制了农民工利益维护和就地城镇化进程。临夏市农村良好的区位条件使得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和经商的动力较为充足,劳务收入不断上升。然而,一些制度性障碍,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仍然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平等地享有与临夏市城区户籍人口一样的权利,制约了广大农民本地城镇化的步伐。
三是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限制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可及性。农村地区是临夏市金融基础设施中的薄弱环节,面向农村的金融创新产品和金融政策支持仍然缺乏。大量资金流入城区凸显了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资金稀缺问题,限制了临夏市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是城区优先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民获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新农合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农村低保制度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福利,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强化了临夏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二元特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在财力保障制度、供给设计制度等方面仍然具有浓厚的城乡二元体制特征。
临夏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反映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则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2000年,临夏市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269元和214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5.68%。然而,到了2013年,临夏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647元和72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7.69%。显然,由于城镇化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农村居民并没有像城镇居民一样,充分地享受到临夏市城镇化进程的福利。换句话说,经济学理论的涓滴效应——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会落实到穷人身上,并没有在临夏市得到充分的显现。反而,临夏市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凸显,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掉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