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研究

青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2年5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东扩”决策,使东部成为政治、经济、金融、文化和行政中心,从此拉开了“大青岛”的城市发展格局。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青岛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城市的辐射力、吸纳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彰显,也加快了向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的步伐。根据青岛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际,本文将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

青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研究

刘志亭

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基础设施有广义、狭义之分,本文所涉及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狭义的部分,包括路桥交通设施、供排水设施、基本生产生活设施、环境保护与美化等方面。

青岛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早期的市区布局主要沿胶州湾东岸呈带状,城市空间相对狭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市区道路长度仅有243千米。1992年5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东扩”决策,使东部成为政治、经济、金融文化和行政中心,从此拉开了“大青岛”的城市发展格局。(www.daowen.com)

由于全市无大的径流河通过,青岛一直是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4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曾几何时,城市供水主要采用地表水源,水源地包括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河水源地、白沙河水源地、崂山水库水源地和大沽河水源地等;在排水设施方面,1965年团岛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前,青岛市一直沿用德占时期的排水管网;在供气方面,全市仅有青岛市液化石油气公司一家燃气经营企业,只能向少数居民、单位供应瓶装液化石油气;在供热方面,生产单位和居民早期用热都是使用自备炉、灶具,工业用热多靠各自的10吨/小时以下的锅炉自给自足,采暖袭用传统的小锅炉和小煤炉,由于能源消费构成以高硫煤炭为主,再加上青岛市特殊的地形特点,冬季大气污染曾经比较严重。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青岛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城市的辐射力、吸纳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彰显,也加快了向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的步伐。根据青岛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际,本文将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