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入探讨劳动雇佣资本

深入探讨劳动雇佣资本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资本雇佣劳动”假说不同,“劳动雇佣资本”这一命题是基于人力资本地位的上升而提出的。按照“劳动雇佣资本”这一命题的假设,企业拥有的资金、厂房、设备等物质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已明显降低,而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趋于主导地位。基于以上客观事实,相关学者对“劳动雇佣资本”这一命题予以了否定。

深入探讨劳动雇佣资本

与“资本雇佣劳动”假说不同,“劳动雇佣资本”这一命题是基于人力资本地位的上升而提出的。当今社会,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主要依靠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而企业创新的主体正是受过较长时间专门教育和训练、具有某种专门知识的人员。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引领作用正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企业的权力结构正在发生根本变革,员工在雇佣双方的力量对比中更具优势,“劳动雇佣资本”正逐步变为现实,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会变得更具有生命力。传统上,企业的经理人员天然是为企业的资本所有者即股东服务的,而现在则需要为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服务,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的创新型人才是攸关企业整体利益的特殊群体,是企业经理服务的重点对象。从企业经营风险的承担主体看,“资本雇佣劳动”的观点认为风险的承担主体是资本所有者;而“劳动雇佣资本”的观点则认为,当企业面临经营风险时,物质资本能够比较自由地退出企业,从而迅速规避企业风险,而人力资本所有者则滞后得多,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承担企业风险的主体。[2]以上即是“劳动雇佣资本”这一命题提出的重要理论依据。

按照“劳动雇佣资本”这一命题的假设,企业拥有的资金、厂房、设备等物质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已明显降低,而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趋于主导地位。然而,这一观点也遭到部分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员工的知识和技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长期投资凝结而成的产物。同时,对于国家和企业而言,任何重大的知识创新与发明创造,都需要国家或企业投入巨额的研发经费。当今世界,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越高,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于这一点,可以用研发投入强度这一指标予以说明。所谓研发投入强度,是指一个经济体在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同当年GDP之间的比值。据新浪第一财经查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2014年,美国、德国、奥地利、丹麦、芬兰、瑞典、日本、以色列、韩国的研发投入强度都超过了2.5%。其中,韩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全球最高,为4.3%左右;以色列第二,为4.1%左右;日本第三,为3.6%左右;而整个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4%左右。中国2014年的研发投入强度为2.05%,超过了捷克和荷兰,但低于澳大利亚、法国、斯洛文尼亚、比利时等国。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因此,我国的研发投入强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根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期间国家研发投入强度将达到2.5%。基于以上客观事实,相关学者对“劳动雇佣资本”这一命题予以了否定。他们认为,资本和劳动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生产关系,并不会因为人力资本地位的上升而发生改变,只要存在资本经营,劳动和资本的地位就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劳动就无法摆脱受雇佣的地位。[3](www.daowen.com)

不管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这两种命题均对资本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稀缺性或市场相对价格进行了比较,二者在市场相对价格上的差异,造成了劳资双方在谈判博弈中地位的不同。如果资本一方占强势和主导地位,劳动处于弱势地位,就形成“资本雇佣劳动”的态势;相反,如果劳动一方的人力资本价值含量不断提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与资本相互抗衡,甚至超过资本的重要性,这时便形成“劳动雇佣资本”的态势。但无论如何,将资本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相互结合仍然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途径,二者并不能互为否定。就资本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相互合作而言,二者力量对比的失衡使双方合作的基础比较脆弱,引发冲突的因素相对较多,比较稳固的合作机制难以建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