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养传承人:传统制作技艺的秘传之道

培养传承人:传统制作技艺的秘传之道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括而言,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传承主要有三条途径:家庭传承、师徒传承和学校传承。技艺的家族传承尽管存在上述弊端,但它对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得以千年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师徒式传承的出现,使得景德镇传统制瓷业的技艺人才培养速度和规模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近百年来,景德镇陶瓷教育,为陶瓷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使传统陶艺传承突破了血缘和地缘传承的种种限制。

当代,工业化和全球化迅速发展,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许多传承了千年的制瓷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传统制瓷工艺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当代瓷都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总括而言,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传承主要有三条途径:家庭传承、师徒传承和学校传承。

(一)家庭传承

(1)家庭传承特点

家庭传承的最大优点是技艺传授的毫无保留性,陶瓷工艺可以在代际传承时达到不断精进的效果。当然,家庭传承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技艺只在家族范围内传承,技艺的封闭性对于技艺的传承发展非常不利。家族制瓷技艺往往被视为传家宝,保密十分严格;其次,当家族内部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等问题时,会导致技艺的失传。在父子相传的家庭传承中,技艺传承只是一种单系传承,这对手工艺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第三,家庭传承只是局限在家族内部小范围,不利于技艺传承范围的扩大,制约了技艺的交流和发展。

技艺的家族传承尽管存在上述弊端,但它对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得以千年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家庭传承手段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家庭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单位。子孙通过向父辈学习,继承父辈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和评价方式。人类个体性在这种环境下实现了初步的社会化。上一代传授给后辈传统文化,把后辈培养成为符合社会要求、适应社会生存的成员,以便让他们充当特定的社会角色、文化角色。

景德镇陶瓷技艺的传承也毫不例外地具有深刻的家庭继承性。在森严的宗法制度以及血缘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出现了“世技官”这种相对应的产物。《礼记·王制》中记载:“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谢、御、医、卜用百工。不贰事,不移官。”即特定种类的技术人员不允许再从事其他工作,也不能从事其他官职。做出这样严格的规定。目的是为了使技艺更好地传承。庙堂之上的规定到了民间,就发展演变为家族传统技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因而,父子相传是千百年来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传承方式。作为父子相传的一项特点——“亲师合一”,在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传承中广泛存在。在过去,传统技艺是一般家庭重要经济来源,这促使祖祖辈辈一代代对技艺进行精益求精。父母在平时的劳动实践中通过言语和示范循序渐进地将家族技艺传授给孩子。他们会将毕生所学毫不保留地教授给子女。由于传授过程中的“毫无保留性”,往往会使代代相承的家族技艺越来越精湛,后辈因此会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从以上叙述可知,家庭传承的主要特点是长期的点滴积累、毫无保留的口传心授、以身作则的言传身教。

(二)师徒传承

(1)师徒传承特点

相比家庭式传承,师徒制的最大优点是扩大了传授范围。师徒式传承的出现,使得景德镇传统制瓷业的技艺人才培养速度和规模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到了明清时期,各陶瓷行帮基本上控制了景德镇瓷业的生产经营销售,这更进一步促进了家庭传承空间范围的扩大。陶瓷技艺传授范围的扩大,使得陶瓷人才层出不穷,同时陶瓷技艺水平也在传承中不断提高,这些成为景德镇制瓷业在明清时期迈向顶峰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师徒制最大的不足就是技艺传授过程中会出现技艺“丢失”。由于行业竞争性,师徒式在技艺的传授方面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这种思想在很多行业都存在着,但在手工制瓷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技艺核心环节的传授上,很多师傅出于维护自身技艺的不可替代性考虑往往会有所保留。不仅增加了学徒学习技艺的时间,而且由于徒弟获得的技艺往往不是“完整”的,从而制瓷技艺在代际的传承中出现缺失,很难达到家庭传承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在景德镇考察时,不少身怀绝技的艺人表示暂时不会考虑接收门徒。谈及原因时,他们表示如果“留一手”会耽误年轻人的前程,完全传授又有可能断了自己的未来,加之制瓷业竞争激烈,因此在收徒问题上老艺人们很谨慎。

(2)师徒传承手段

一般而言,古代技艺传承中的师徒关系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封建社会家长制的特点。师傅兼有老师和父亲的角色。古语所谓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指的这点。相比家庭传承,在师徒制传承中,“师”的分量体现得更明显一些,徒弟与师傅之间往往情感深厚。师徒之间的亲密关系对技艺的传承至关重要,师徒在长期相处过程中相互了解,从而有利于师傅根据徒弟的特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传授。

景德镇在制瓷工艺领域的师徒传承方式,沿袭的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技艺传承手段,侧重的是师傅在生产过程中的口传心授。刚入门时,徒弟以观察为主,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对生产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随后师傅会根据子弟的领悟能力,掌握程度让徒弟逐渐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徒弟就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从易到难,逐渐获得技艺要领。在整个技艺的学习掌握过程中,强调的是实践学习、边做边悟。

(三)学校传承

(1)学校传承的特点

首先,有利于传承范围的扩大。近百年来,景德镇陶瓷教育,为陶瓷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使传统陶艺传承突破了血缘和地缘传承的种种限制。其次,突破了技艺传承的保守性,扩大了技艺的交流和发展,为陶瓷生产理念的推陈出新,陶瓷技艺的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从此家族传承的神秘难测,师徒传承中的有所保留得到了理想的解决方案。第三,有利于在“完整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同时只有在不断地创新中才能更好地得以传承。学校传承的兼容并包性,使得一个地方可以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的先进制瓷理念,使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在吸收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

(2)学校教育传承的手段

“文化的延续光通过物质化的形式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理解和懂得使用这些物质载体的人,那么这些物质就成为死物,既无认识的价值,也无使用的价值。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就失去了光泽,也失去了生命。”

学校教育式传承在人类文明的延续中起着其他传承方式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主要是在家庭之间和师徒之间。虽然说师徒传承扩大了传承的范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使陶瓷技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

因此,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发展景德镇的陶瓷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传承传统手工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景德镇陶瓷专业教学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在录取时就对学生的美术基础有很高的要求。在学习的第一年,集中强化提升学生的美术功底。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从第二年开始,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能力。最后,在教学实践中强调与景德镇陶瓷产区的特色相结合,在与国内其他陶瓷产区进行交流的时,侧重学习运用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特色。

(四)多种传承方式整合

当今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正在逐渐取代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农耕文明上基础上产生发展的传统工艺传承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手工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师徒教育、家庭教育,各自发挥优势形成科学合理的传承体系。(www.daowen.com)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传承发展的问题说到底是人才培养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师徒式技艺传承在景德镇盛行,大批陶瓷人才的涌现使得30年后景德镇迎来了工艺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转型后,国家允许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私人作坊开始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景德镇制瓷业的主体。同时,民营企业和私人作坊对陶瓷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巨大的增长。由于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培养的人才,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后景德镇制瓷业的需要。但是此时学校教育领域也没有对传统制瓷工艺的招生和教学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发挥其在培养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现代化陶瓷生产对传统制瓷业的冲击。二是作为一座三线城市,景德镇对优秀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三是学校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对传统工艺重视不够,学生往往也更热衷于学习现代陶艺设计,因为后者在当下的就业前景更为广阔。

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培养的人才,其优点是技艺高超、实践能力强,缺点是思想观念相对僵化、创新意识不足、上升空间有限;相反,从专业课堂走出来的人才,优点是更具兼收并蓄的整合意识,创新能力强,不足之处是实践操作能力相对欠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取长补短,从而使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在新时期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1)传承主体互补

学校教育应该做到理论知识的教育与手工制瓷技艺的实践教育并行不悖。一般来说,当前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技艺教育上追求全面性和综合性,忽视专业性。然而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博大精深,期望学生在有限的三四年内很好地加以掌握是不现实的。

由于陶瓷工艺的精深复杂,景德镇的民间陶瓷艺人往往几十年只从事一项制瓷工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精益求精,因而他们都有各自擅长领域,都有自己的绝活。景德镇当地的学校就地取材,建立优秀艺人资源库,定期将陶瓷艺人请进课堂,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师认真授课学生仔细听讲的旧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在获得最佳的结合点。

另一方面,当下的陶瓷艺人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的方式走上陶瓷之路。因此,高校的专业教师在和他们交流技艺的同时,可以向艺人介绍陶瓷的历史发展和灿烂文化。

(2)传承手段借鉴

众所周知,培养优秀的制瓷工艺人才,审美能力、技艺、技巧三者缺一不可。陶瓷院校在教授常规的陶瓷制作工艺之余,还应向学生讲解传授传统陶瓷文化内涵,培养审美意识,提升创作品味。在景德镇有许多卧虎藏龙的民间陶瓷作坊。学校可以通过教育部门牵头、自行协商等方式,开展与陶瓷作坊的互利合作。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更有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审美情趣与艺术品位。

另一方面,景德镇当代陶瓷艺人制作陶瓷艺术品虽然质量上乘,但往往也存在着品位低、缺乏文化内涵等不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陶瓷行业,他们都渴望进一步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来提升自己。因此,学校应及时抓住这样的机会,将那些身怀绝技但理论文化知识又欠缺的陶瓷艺人请进校门。因为这样一来双方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校应适当放低门槛,对他们最欠缺的文化理论知识进行相应的培训,使他们对传统制瓷工艺的历史文化,对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拓宽他们对其他传统手工艺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5)从娃娃抓起,培养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传承人

年龄在6岁至12岁的小学生,感性思维强,爱好制作小东西。景德镇中小学应适时组织学生参观陶瓷吧,通过观看制瓷过程、亲手“创造”作品等手段,让他们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培养对传统艺术的兴趣。这不仅可以满足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其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

景德镇的中小学,可以将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纳入本校课程、编制关于景德镇传统陶瓷技艺及文化的教材。这既可以从小陶冶学生情操,提升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从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有利于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

(五)传承方式的思考

文化不断地变迁,尤其是20世纪,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力度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不断地被影响、被渗透、被改造。传统技艺所面临的是一个与之不相适应的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是以现代科技为主导,不断变化的。传统工艺正不断地遭受批量化、机械化的现代生产方式的冲击,如何在现代社会寻找传统工艺生存的土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其立足世界的根基。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让中国人越来越感受到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一个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瓷都景德镇的传统制瓷工艺是一项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制瓷工艺,当代景德镇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2006年5月,景德镇手工制瓷作为传统手工技艺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9月,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颁发了《景德镇市传统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经过规定的程序,评审产生了第一批10位传统制瓷技艺传承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保护及传承的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生活方式和审美品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物质层面的需求获得极大满足后,人们必然会将更多的内在需求转向精神文化层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社会,尤其在西欧、美国等发达地区,人们普遍追求的是一种人文化的情怀。而这种追求和情怀是同质化严重、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产品所不能满足的。“传统手工艺通过现代感情建立了能体现当代人的精神和美学价值的工业创造,既满足中国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需求,又能实现保留本土传统文化的生活理想,这就是现代手工艺的存在发展和价值所在。”

景德镇传统瓷艺是泥制火烧的神奇变幻,是手工艺人智慧的结晶,展现的是一种“巧夺天工”“鬼斧神工”之美。它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文化,承载的是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底蕴,这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陶瓷产品永远达不到的。“剐坯”是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程序中的一环,经过“剐坯”处理的碗和茶杯会产生不烫手、不漾水的效果,机械技术生产则做不到这一点。

【注释】

[1]王瑜琨.景德镇的陶瓷品牌路[J].市场瞭望(上半月),2015(5):81-81.

[2]戴启文,陈雨前,黄勇.“景德镇学”的构建对“景德镇”区域品牌提升的影响[J].企业经济,2008(2):125-128.

[3]卢祖展.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的网络互动传播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大学,2013.

[4]贺星岳.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若干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06(12):49-51.

[5]陈强,汪彬.浅谈现代粉彩瓷的发展创新[J].景德镇陶瓷,2015(4).

[6]蔡国声.乾隆玲珑瓷[J].上海工艺美术,2003(3):15-16.

[7]葛伟民.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二)[J].网络与信息,2006,20(6):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