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余年,史书有新平冶陶,始于汉世的记载。在这个时期,景德镇便已经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之后新平陶器开始向瓷器过渡,在式样和釉色上有较大提高。
在南朝时景德镇烧造的陶瓷柱就被皇家用来建造亭台楼阁。到隋朝时由于瓷雕工艺精良高超,被隋炀帝指定烧制狮、象大兽敬献。唐朝时,景德镇便已经能烧制出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的白瓷,因其莹如玉而被称为假玉器,成为贡品敬献给皇家,于是昌南瓷名天下。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烧瓷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出现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还有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越窑等名窑[7]。而景德镇的制瓷业也有了全新的发展。在五代烧制的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烧制出了一种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影青瓷以灵巧、典雅、秀丽而著称。瓷器白里泛青,青中有白,釉色如玉般莹润,素有素肌玉骨、光致茂美之誉,在海内外风靡一时。凭借这种达到青瓷艺术高峰的瓷器珍品,在宋朝南北名窑林立的情况下,景德镇仍能名动一方,成为业陶都会,生产规模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元代景德镇的瓷业发展有了划时代的变革,除了影青瓷,又成功烧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两种名贵瓷器。元以前的瓷器以单色釉为主。
而青花瓷的出现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青花瓷质地洁白细腻,风格优雅素净,一出现便被视为珍品,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而釉里红瓷的发明也是重大创新,它是铜红料在胎上绘画,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釉下呈红色花纹,由于其色泽艳丽而别有风韵釉里红与青花结合的产品青花釉里红,烧制难度大,产量稀少,因而极其珍贵。除此之外,元代景德镇还出现了红绿黄三彩瓷、卵白釉、雾青釉等新品种,使瓷器的装饰异彩纷呈。
其中卵白釉是元朝枢密院定烧的瓷器,胎体厚重,色白微青,色泽如同鹅蛋。卵白釉的出现是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基础。
此外由于新瓷土的发现,景德镇对原有的瓷石配方作了重大改进,改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这种配方使瓷胎中的氧化铝含量有了显著提高,因而提升了瓷器的烧成温度,极大地降低了瓷器烧成过程中的变形率,成为烧制大型器物的先决条件。(www.daowen.com)
经过宋、元的发展,明代的景德镇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为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为了满足皇家宫廷用瓷需要的明代御器厂正是建立在景德镇。这所专为皇家烧制瓷器的官窑除了汇集大批擅长制瓷、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外,还投入了充足的资金和上乘的原料,因此制作出许多精美绝伦的传世珍品,其最高成就当属吹之欲飞的永乐甜白、清新优雅的宣德青花、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以及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等珍贵品种。御器厂历经明清两代,共延续了500多年,极大地提高了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因此当许多曾经的名窑或因战祸或技艺而没落时,景德镇瓷器却在明代进入了鼎盛期。除了继承前代技术并进行发扬,景德镇还对许多名窑的优秀技艺进行吸纳和消化,同时兼收并蓄了许多外来文化精华,进行独具匠心的创新,涌现出大量新工艺新技术。在装饰方面,釉上彩的出现和发展使景德镇瓷器成为当时制瓷业的翘楚。王世憋在《二酉委谭》中认为,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而在品种上,景德镇成功创造了薄如蛋壳、轻若绸纱的薄胎瓷。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最厚不过1毫米,最细只有0.5毫米,充分显示了制瓷技师的惊人技艺和匠心[8]。此外还出现了许多纹饰精美、式样繁多的瓷板画。而以假乱真的各种仿古瓷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仿古瓷制名家所仿精品,往往千金难求。
明末清初的战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景德镇的制瓷业,但随着时局的稳定,进入康熙朝后,景德镇制瓷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并在明代基础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进入另一个高峰期。这时期的景德镇瓷器因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而远销国内外,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清代的景德镇瓷器对明代的工艺和品种进行承袭和改进。
如清代青花瓷比明代青花瓷更为层次鲜明、浓淡相宜;而釉上蓝彩和黑彩的发明,也使釉上五彩较之明代更加清新明艳;斗彩的品种也有所增加,并且出现了较大的器型。景德镇的青釉烧制技艺在雍正年间达到了历史巅峰,创制成功许多名贵珍品。如将玻璃白与绘画技法相结合,使画面粉润柔和、层次分明的粉彩;从国外引进彩料制作,瓷质细润、色泽鲜艳、造型精致的宫廷专用御器珐琅彩;在传统古彩工艺上进行革新,用真金装饰瓷器的金彩;在已经烧成的钧红瓷中再上一层釉,使其在1280℃至1320℃的高温下自然垂流,形成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花釉等。而明代中期之后失传的铜红釉,也在清康熙年间得到了恢复,并出现了更豆红釉、郎窑红等品种。更豆红釉因采用施釉吹喷法,形成宛如美人红晕的雪花状,又被称为美人醉釉;而郎窑红具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点。这两个品种因烧制要求严格,存世极少,因而极为珍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