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将创新融入民族血脉:教育的力量

将创新融入民族血脉:教育的力量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要培育更多的年轻人,一定要将勇于创新的iCAN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创新工程实践》是由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海霞教授推出的一门全校公选课。我们在《创新工程实践》课程的宣传海报中这样写到:第一,这门课没有教材,但绝对实用!此次会议的成功申办,是中国在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的重要标志。

差距与目标

自从iCAN大赛成为国际赛事之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选手纷纷加入进来。正是这些国外选手的加入,让我们在看到这些国外选手作品耳目一新的同时,又感觉到这些外国选手的创新能力带给中国选手的巨大压力

以日本队为例,2014年参赛并获奖的团队是一群中学生。他们已经不是简单地组装一个机器人了,而是一下子拿出了四个机器人。这四个机器人自己形成了具有各种环境监测能力、适应能力、互相帮助能力的智能机器人团队。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队。自从德国队参与iCAN国际赛事以来,在iCAN国际总决赛的两个大奖当中,每次都有一支来自德国的团队获得大奖。2014年参赛的德国队是由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erband Deutscher E1ektro⁃techniker,VDE)组织的三个队伍。他们带来的作品实在是好:一个自动的购物车,一个智能健康姿态调整“椅子靠垫”,一个为高危作业人群准备的“智能防护眼镜”。这三个作品因为简单、实用,同时又充满新意,都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德国人在认真做好作品的同时,也展示了他们非凡的艺术设计能力,每一个队的宣传海报都设计得十分精彩。我们以为那些海报是他们专门请人设计的,结果一问才知道全都是他们团队成员自己设计的。

此时,再反观我们的参赛作品,我们意识到,当我们的年轻人与国外同龄人同场竞技之时,我们从作品创意理念、作品具体的实施方案、作品的宣传推广设计等许多方面已经存在了一定的差距。

iCAN此时是个国际化的舞台,更是个国际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与国外选手形成的差距,也许有一天就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距。此刻,我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未来绝不是北京、上海之争,更不是中国东部与西部之争。而一定是北京与柏林、与东京之争,一定是中华民族如何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争。

我们不应该让我们的未来输在自己的手里。我们要培育更多的年轻人,一定要将勇于创新的iCAN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在学校开设了《创新工程实践》课程

我们认为,创新与创业不同,创新甚至可以被培养为一种习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我们开设的《创新工程实践》课程,就是要告诉我们的年轻人如何创新、如何管理创新、如何展示创新。

《创新工程实践》是由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海霞教授推出的一门全校公选课。一门课程,能给予同学们实用的知识已属不易,而如果同时又能加入诸如实践、展示、参观、请企业导师、实验室资源等等,那么这还不是一门让人“瞠目结舌”的课吗?我们的《创新工程实践》便恰恰是这样一门课。

我们在《创新工程实践》课程的宣传海报中这样写到:

第一,这门课没有教材,但绝对实用!不采用背书考试,但期末评估绝对严格。优胜者,有资格参加课程后续的iCAN创新大赛。

第二,贯穿一学期的课程,你必须参与到小组自己想出来的项目中去,从规划到实践。把故事编圆了,就会得到几千元的资金资助来践行。当然,最终取得的项目成果也将决定你们小组的期末成绩。

第三,如果你们这个创新项目真的很有价值,放心,会有投资的、运营的各路资深大佬哭着喊着来帮你找到能把这个项目落地的平台。(www.daowen.com)

第四,校内跨院系的多位名家老师加企业人士共同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老师来自:信科、工学院、教育学院、信管、经管等,为同学们输送多学科营养。同时,还有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管理层作为导师,分享实战经验,传授和指导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带领同学们真正体验一把创新创意实践。

《创新工程实践》课程一共16周,时间紧紧巴巴到期末,每节课的内容都是精心打造的,既新鲜又刺激,最重要的是——实用!

这门课上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些理念、管理工具和方法,在大家未来几十年的生活和职场上,都可以用得到。

敢这样任性地说?对!因为这是老师们共同提炼和总结出来的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浓缩版,即精华。我们不一定要求同学们一次性都记住,一学期都用到,但希望大家把这些留在你记忆库的大数据里。

同学们会发现,一定实用,或早或晚。

(续)

2015年6月17日,《创新工程实践》的第十六课,上演结课大戏。这是一堂酝酿了好久的汇报课,期末考试阶段的同学们在各门功课紧张复习的同时,还要挤时间筹备汇报答辩,着实不容易。

张海霞老师发出了邀请函:“创新工程实践,16周,来自北大16个院系的学生参与的创新课堂,组成8个创新团队完成了他们的作品,结课将以一种创新的形式展现给大家,欢迎各位关心创新创业教育的朋友前来支持!”

一位同学在《创新工程实践》课程汇报中这样说:“我这学期就只选了两门课,一门是《创新工程实践》,另一门是其他。”

从某些专业人士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创新工程实践》课程或许很幼稚。但是,还是那句话——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确实做出了些什么!

[1]Transducers会议是国际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领域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高水平学术会议。自1981年在美国波士顿首次举办以来,该会议每两年轮流在美洲、欧洲、亚洲举办一次。近年来会议规模一直保持在1000人以上,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Transducers会议学术论文的内容代表了国际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和发展趋势。

Transducers会议的申办需要提前六年提出申请,由大会的国际指导委员会(Internationa1 Steering Com⁃mittee)投票表决确定举办国。我国曾先后于1989年、1993年、1999年申办Transducers会议但均未成功。2005年,在国内外华人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大陆、香港台湾联合申办,终于取得了Transducers'11国际会议的主办权。

此次会议的成功申办,是中国在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的重要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