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兵工程学院
兵器工程系 指导教员 邵思杰
行走在装甲兵工程学院的校园里,迎面而来的学员除了礼节性的敬礼之外,还会报以微笑。午餐时,餐厅里经常有素不相识的教员凑过来问:啥时候去国外比赛呀?这些点滴对于一名长期工作在陕西国家靶场,2010年才全面参与装甲兵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教龄只有5年的新教员,是多么大的鼓舞呀!而这些非同寻常的礼遇和关注,正是来源于iCAN大赛,是iCAN大赛给了我和学员们施展才华、展示新时期军校大学生风采、到国际赛场争金夺银的机会。回想三年多来的iCAN参赛之旅,艰辛之余更是收获多多、幸福满满。
春天里,我们结缘。
那是一个春天,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春天里的课堂,按照教学计划,我在讲授装甲车辆火控系统的工作原理:传感器测量敌方、我方和环境信息,三方信息输入到火控计算机,火炮就能得到精确的射角和射向。看着台下个别犯着春困的学员,我启发道:“大家说说,我们生活中用到的各种电器,比如我们离不开的手机,用到哪些传感器?”教室里顿时兴奋起来,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这时,一名学员说:教员,我们现在参加的iCAN大赛就是传感器的比赛,现在还可以报名。
一次偶然的课堂讨论,一句平凡而普通的问话,开启了我们的iCAN大赛之旅,那是2012年的春天。
夏天里,我们启航。
从知道有iCAN大赛,到组织我的团队,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我们初次参赛的作品是“自适应伪装侦察车”,这是一款带有强烈科学幻想的作品,侦察车能够像变色龙一样随时将自身外观变得与周围环境一致,从而实现可见光下的侦察、隐身功能。作品的初衷极具军事价值,但是如果想在装甲车辆上得到工程实现还有一段距离。首次参赛,我们获得了国家二等奖。这样的一个成绩对于首次参赛的队伍来说是莫大的肯定与鼓励。
2013年夏天,眼看赛区赛的日期临近,可是,我们参赛队伍的主攻方向还迟迟没有确定,是做“装备管家”“速成演奏王”,还是“野战活点沙盘”呢?真急人啊。这时,很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在一次外出就医的途中,我被“黑摩的”刮到右手,鲜血直流,缝了5针,屋漏偏遇连阴雨,旧病未去又添新伤。手臂吊在胸前,我还得在小伙伴的课余时间和他们讨论作品创意、技术路线,研究作品的应用。由于“野战活点沙盘”涉及军事指挥、军事地理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学科领域,我的团队奔走在不同的专业系、教研室,多方请教,从头学习,从零开始。由于军校管理制度的原因,每天晚上学员队点名之后,我们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节假日、双休日,正是我们大干、快干的时间。这注定是一个战斗的夏天。
2014年夏天,获得全国特等奖的“野战活点沙盘”要去日本参加国际赛。问题出现了,这是一款军事题材的作品,到国外,尤其到日本比赛不合适,组委会建议去军事化,改为完全意义的民品。冷静下来讨论组委会的建议时我们发现,我们这是等于从头再做一个作品。“野战活点沙盘”原来的“歼20”飞机、96式主战坦克、04式步兵战车等等模型都不能用了,要转而做抗震救灾、森林灭火等应急指挥题材的救护车、消防车、挖掘灭火隔离带的挖掘机的模型,兵棋推演改为应急指挥调度推演。不但软件推倒重做,原来为了充分展示作品效果的55英寸框架结构硬屏由于不适合航空运输也得换成方便携带的软屏。哪有那么大的软屏啊?能像画轴一样随意地收纳和展开,关键是还得具有触摸屏的功能。我的小伙伴们通过广泛调研,认为可以把原来贴在玻璃上的纳米膜贴在玻璃板上。但厂家只肯提供原材料,不负责贴,于是大家就自己贴,反复贴了三次,终于成功了!原来55英寸的“巨人”变成了70厘米长,15厘米见方的小盒子。流火的7月,在日本,我们获得了国际二等奖!赛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是那样的耀眼夺目!Yes,I CAN!我们成功启航了!(www.daowen.com)
秋天里,我们收获。
2013年的秋天,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在无锡,全国总决赛的赛场上,我们的“野战活点沙盘”前挤满了人,评委、观众、iCAN大赛的对手们认可了“中国的‘C4KISR’”、“指尖上的战场”、“背着走的沙盘”,我们拿到了进军国际赛的入场券。北京市东城区应急指挥中心的主任看过我们的作品,几次交流之后,双方就“智慧东城”公共安全试点建设项目签署了研发合同。“野战活点沙盘”获奖,兄弟系、室的同志纷纷前来取经,应学院军政教研部要求,我们要为我院的《军事地形学》专业教室建设开发“现地用图模拟训练系统”,用于我院《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教学,以帮助培养学员识图、用图能力,提高训练效益。
从2012年学院仅有一支iCAN决赛队伍,到2014年学院五个系的教员指导7支队伍挺进全国决赛,2013年、2014年两度挺入国际赛,装甲兵工程学院的iCAN参赛队伍日益壮大,装甲兵工程学院的院旗飘扬在国内、国际各大赛场,扩大了学院的影响,扬我军威、国威。
秋天里,我和我的团队收获着幸福的喜悦。鉴于我在指导学员方面的显著成绩,学院先后给我荣立个人三等功、个人二等功,所在教研室荣立集体三等功,《解放军报》以“咱们的冠军女教头”、《科技日报》以“教授夫妻携手育英才”、国防部网站以“学员口中的邵姐”……各大媒体从不同角度宣传、报道此事。一流的父母做榜样,虽然几年来我对在高中读书的女儿疏于照顾,可是女儿高考时发挥超常,考上了她心仪的大学。同在学院任教的爱人也被我拉到iCAN大赛的大家庭,我们共同指导的“浴光人家”2015年将以特等奖第一名的面貌出现在美国阿拉斯加的赛场上,他也因此荣立二等功,我们家也成为全军为数不多的二等功家庭。
我指导的学员在校期间有2人获得“院长奖”(每年1千多名毕业生只有十几个名额)、6人荣立个人三等功,还有其他各种比赛、各种级别的奖励,走向工作岗位后,他们的表现依然那么出色,经常有喜报传来。
冬天里,创启未来。
“iCAN·创启未来北大科技园金华孵化营”活动的开展,iCAN大赛新常态、系统化创新创业、社会化推广普及的探讨,2015年第一届物联网创新创业论坛的召开,启发了我,我在思索:我的iCAN2.0在哪里?军校学员不涉及创业,参加iCAN大赛的动力源在哪里?怎样借助比赛培养学员的创新素质,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做准备?军校学员如何和战士实现“学员和战士iCAN1+1”?如何让iCAN大赛在军营里生根、开花、结果,让iCAN精神推广到全军指战员?
2014年学院年终总结大会,那是一个初冬,发表军队院校育才银奖获奖感言时,我说:挥舞着国旗的感觉真好!iCAN大赛带给了我如歌的四季,带给了我和我的学员们别样的军旅人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iCAN大赛只会带给我们更多,让我们不断创新,创启一个新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