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内外严峻的挑战,为什么中国行、中国能?《报告》从九个方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政府所做的主要工作。这些工作,很多方面具有开拓性、创新性。
(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稳中向好。在经历30多年快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都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速,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不定,这对我国对外贸易、金融市场稳定造成不小冲击。同时,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阶段,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断显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传统动能日益衰减,经济一直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面对这种形势,怎么办?办法无非两条:一是立足短期走老路,即继续沿袭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采取放松银根、加大刺激的办法来维持短期增长,靠货币贬值来扩大出口,靠大规模发债来扩大投资。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普遍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有的甚至搞负利率政策。这样做的结果,虽然短期内经济增速会好看一些,但将使本来已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增长不可持续,还会留下诸多后遗症。二是着眼长远走新路,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在培育新动能上下功夫。但蹚新路历来是不容易的,充满很多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如果把握不好、处理不当,很可能出现经济失速、失业增加,也会给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选择了依靠改革创新的转型升级之路。几年来,我们承受着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和结构调整阵痛,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创新宏观调控,依靠改革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面对复杂局面和多难抉择,我们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而是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2013年提出区间调控的思路,之后不断完善发展。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这一调控方式与以往紧盯需求总量进行对冲性的逆向调控、短期调控不同,而是着眼统筹解决总量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大,以简政放权激发微观活力,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升级,推动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把稳增长、保就业与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增加、收入增长、环境改善,就集中精力转方式、调结构、添动力,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探索形成了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和配套政策框架。
二是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这几年,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不变,并加强相互协调配合,同时统筹产业、消费、投资、区域等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方面,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后劲,实施大幅减税降费。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减税措施。这项改革2012年在上海进行试点,此后逐步扩围,2016年5月1日全面推开,累计减税超过2万亿元,取得了减轻税负、理顺税制、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等多重效果。同时,采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清理各种收费等措施,减轻市场主体负担1万多亿元。这些减税降费举措,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市场主体快速增加、税基扩大,加上企业效益好转,带动了去年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扭转了近年来增速逐步下降的局面。预计未来较长时期,随着改革的全面推开和抵扣链条的完善,减税面不断扩大,减税降负效应还将持续显现。从国际上看,我们减税搞得早,下了一步先手棋。另一方面,适度扩大赤字规模。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的情况下,为支持减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我们在预算中适当增加了财政赤字,从2013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38万亿元,随着财力规模扩大,财政赤字率一直控制在3%以内。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赤字率高于我国,有的在两位数以上。这说明我国的财政政策既是积极的,但又不是强刺激。同时我们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下功夫盘活沉淀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保障了重点项目和基本民生所需。实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累计降低利息负担1.2万亿元。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注重增强灵活性和针对性。五年来,我们一手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手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逐步形成。广义货币M2增速从2013年的13.8%下降到去年的8.2%,同时灵活运用金融调控工具,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贷款年均增长13.6%,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年均增长13.9%。这样既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等的支持,又防止货币供应过于宽松而产生加杠杆效应和放大资产泡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先后于2013年7月放开贷款利率下限,2015年10月取消存款利率上限,至此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价格型调控在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完善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优化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确保了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外汇储备也转降为升。针对金融、房地产、对外投资等领域逐渐积累暴露的风险,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完善风险处置预案,及时果断出手解决重点领域突出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针对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失衡难题等主要矛盾,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这几年,我们坚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持续用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一,在去产能方面。本届政府一成立,即开始推动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2016年开始,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加大去产能力度,严控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存量,并安排中央财政专项奖补资金1000亿元予以支持,重点用于分流职工安置。近两年退出钢铁产能1.2亿吨、煤炭产能5亿吨,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6500万千瓦以上。去产能改善了市场供求关系,既提高了优质产能利用效率,也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钢铁、煤炭行业扭亏为赢,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第二,在去库存方面。坚持因城施策、分类指导。通过支持农民工在城镇购房、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等措施,促进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连续下降;通过调节土地供应、严控各类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查处打击恶意炒作房价行为等举措,使热点城市房价涨势得到控制,截至2017年底,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均连续15个月回落。第三,在去杠杆方面。通过控制债务规模、增加股权投资、实施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办法,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连续下降,201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企业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第四,在降成本方面。除去扩大结构性减税范围外,还持续推进普遍性降费、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等举措。五年来,中央层面明确取消、停征和减免59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每年减轻社会负担超过3200亿元。对地方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也进行了清理和规范,累计取消、停征和减免770多项收费,每年减轻社会负担超过470亿元。第五,在补短板方面。加大对脱贫攻坚、棚户区改造、重大基础设施和创新发展等的支持,有力促进了民生改善,增强了发展支撑能力。
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是需要内在动力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传统动能有所衰减、经济结构趋于退化,必须有新的更为强劲的发展动能来接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否则经济增长就会面临“天花板”。发展新动能的来源是多元的。从供给侧看,新动能既来自于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兴产业的成长,也来自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从需求侧看,新动能既来自于消费结构升级,也来自于有效投资增长。这几年,我们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上下功夫。实行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打造开放共享的发展平台,夯实软硬兼备的基础支撑,提供便捷普惠的公共服务,推动现代科技特别是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各行业各领域的新动能加快成长。制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出台协同制造、电子商务、现代农业、智慧能源、高效物流等11个“互联网+”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取得显著成效。有关机构对全国6700多家企业评估显示,通过实施“互联网+”,90%以上的企业利润率得到提升,其中近30%的企业升幅超过10%。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出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举措,网络约车、快递、网络订餐等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50%以上,2017年达到400亿件,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从30%提升到40%以上。实施重点领域消费促进工程,推动传统消费提档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五年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从不到1万辆扩展到近7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产销大国;全国电影票房从170亿元升至559亿元;网上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5%,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37.9%。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推广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经过努力,我们建成了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建设了一批农村公路、重大水利工程、民航机场等基础设施。目前,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在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走过来的,经过多年的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直接管理仍然过多。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部门各类审批达1700多项,各级地方政府也有大量的审批事项,投资创业和群众办事门槛众多,审批过程手续繁、收费高、周期长、效率低,这不仅严重抑制市场活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还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企业和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五年来,我们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不少地方超过70%;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90%;外商投资项目96%以上已由核准改为备案管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压减74%,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削减70%以上。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中央政府定价项目缩减80%,地方政府定价项目缩减50%以上。全面改革商事制度,企业开办时间缩短三分之一以上。政府在放权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加强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通过“放管服”改革,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企业和群众办事也更加便利快捷。
(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着力激发社会创造力,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已到了只有依靠创新才能持续发展的阶段。我们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改革科技管理制度,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自主权,在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一些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我国已成为全球高质量论文第二大贡献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位居世界第一。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出台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政策措施,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据有关机构统计,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持北京、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新设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形成一批区域创新高地。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普惠性支持政策,各类市场主体增加70%以上,创新创业载体规模持续扩大,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创业投资市场。国际一些权威机构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创新能力快速提高,创新效率位居世界前列。(www.daowen.com)
(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五年来,我们注重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兼并重组、压减层级、提质增效取得积极进展,资本运营效率显著提升,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在金融财税等改革方面,全面推行财政预决算公开,构建以共享税为主的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格局,启动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增加、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三分之二;基本放开利率管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在教育改革方面,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机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在社会保障改革方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出台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方案。在医疗卫生改革方面,围绕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推进综合改革,2017年底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已取消药品加成,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已推广至全国338个地市。在农村改革方面,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构建起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河长制和湖长制等“四梁八柱”。其他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面对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思潮抬头,我们推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几年来,我们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与沿线国家战略对接、务实合作,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针对我国进出口增速持续下降的严峻挑战,从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规范收费、贸易便利化、外贸管理改革、支持新业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的政策措施,进出口逐步回稳向好、201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对外贸易加快向优进优出转变。在上海等省市设立11个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创新上率先突破,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深化外资管理体制改革,努力营造更有吸引力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外商投资由审批制转向负面清单管理,限制性措施削减三分之二。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在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中始终保持在前三位。世界银行《2018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013年到2017年,我国的评价排名累计前进18名,在开办企业和企业纳税方面的效果尤为突出。在全球跨国投资增长乏力、国际引资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保持稳定,外商投资结构优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发展,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技术合作、市场开发合作,拓展全球产业链布局,我国已成为对外投资大国,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1201亿美元。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相继启动,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不断提升,在有力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促进世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六)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推动平衡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成长。着眼增强发展协调性、拓宽发展新空间,在继续推进东、中、西、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同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坚持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沿海、沿边、内陆地区发展,实现对外开放与国内区域联动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设立并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绿色生态走廊、综合交通体系、沿江产业布局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新一轮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促进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出台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政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大幅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常住人口。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加强对中西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鼓励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引导农民就近城镇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新型城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带动力。经过努力,城乡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联动性、协调性显著增强,互动叠加效应逐步显现,发展差距趋于缩小。
(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近几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力紧张情况下,民生领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在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央和省级专项扶贫资金逐年增长,2017年超过1400亿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将保就业作为区间调控下限,出台扩大就业、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一系列举措,重点群体就业得到较好保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和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0.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超过4%,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地方和高校3个“专项计划”,录取学生人数年均增长57%以上,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有了上重点大学的机会。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600多万农村学生,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使4.3亿人次受益、资助金额6980多亿元。从国际可比数据看,我国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450元,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开创性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并创新引入商业健康保险机构参与,已有1700多万人次受益,有力缓解了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这被认为有国际示范意义。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基本实现直接结算,群众看病报销不用“跑腿”、“垫资”。统筹考虑在职人员工资收入增长等因素,合理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低保、优抚等标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近6000万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2100多万人。着眼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体育等事业,文化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居民收入增长、民生网底织牢,消费在升级中持续扩大,形成了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力,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八)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治理环境污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也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我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向污染宣战。采取综合举措、标本兼治,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转型升级。优化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从68.5%下降到60.4%,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从14.5%提高到20.8%。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71%的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世界最大的煤炭清洁发电体系,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重点区域煤炭消费实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控。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000多万辆,提高燃油品质,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加强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程监管,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分类制定实施治理措施。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实施最严格的新环境保护法,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强化追责问责,初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保制度框架。五年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清新空气、青山绿水等优质生态产品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不断提升。
(九)坚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适应改革发展需要,推动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法律95部、废止2部,制定修订行政法规195部、废止6部,修改废止一大批部门规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全面公布权力和责任清单。狠抓政策落实,开展四次国务院大督查和一系列专项督查,引入第三方评估,完善激励问责机制,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创新城乡基层治理,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加强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下降33.9%,重特大事故数量下降57.6%。改革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把饮食用药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食品药品安全水平得到提升。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有力维护了公共安全。
《报告》还简要回顾了五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等方面的成就。
“道有险夷,履之者知”。过去五年,我们应对了诸多历史罕见的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在中外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确实来之不易。《报告》指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充分肯定过去五年成绩和工作的同时,《报告》也坦诚地指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以及政府工作的不足。对这些问题,要全面客观分析。要看到,有的与我国基本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有关,有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有的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调整结构过程中新出现的,有的是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有的是由于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造成的。只有找准各类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好。《报告》强调,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不畏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尽心竭力做好工作,使人民政府不负人民重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