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英国电信业市场结构改革及利益博弈分析

英国电信业市场结构改革及利益博弈分析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81年开始,英国电信业开始以引入竞争为内容的市场结构改革,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这个格局一直维持到1991年,其他运营商才得以进入英国电信产业的固定网络市场。

英国电信业市场结构改革及利益博弈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英国电信产业由国有的英国邮政局独家垄断经营。另一家国有的大东电信公司(Cable&Wireless Plc.,简称C&W)专营海外电信业务。从1981年开始,英国电信业开始以引入竞争为内容的市场结构改革,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81年到1990年,通过邮政和电信业务的分离,在基础电信业务领域初步引入竞争,在政府的许可下引入新的竞争者,形成了“双寡头垄断”格局。1991年以后进入第二阶段,英国政府经过研究评估,结束了实行了多年的“双寡头垄断”政策,逐渐在电信市场全面引入竞争。

(1)双寡头垄断阶段。

1981年,英国政府通过了《通讯法》,将英国邮政局一分为二,邮政业务归皇家邮政公司(Royal Mail)经营,电信业务归英国电信公司(British Telecom,BT)经营。1981年11月,英国政府对C&W公司开始进行私有化改造,由C&W、巴克利商人银行(Barclay's Merchant Bank)等发起成立了由C&W公司控股的莫克瑞通信公司(Mercury Communication Plc.,简称Mercury)。1982年,英国政府向莫克瑞公司发放电信运营许可证,允许莫克瑞通信公司建立国内第二个固定电信网络,与英国电信公司在国内展开竞争。1983年,政府明文规定国内只允许英国电信公司与莫克瑞通信公司建设经营固定网络和经营基本电信业务,从此英国的电信产业形成了“双寡头垄断”格局。这个格局一直维持到1991年,其他运营商才得以进入英国电信产业的固定网络市场。1985年,在固定电话领域的“双寡头垄断”政策得到稳定和巩固后,英国政府给Cellnet和Racal Vodafone两家公司发放了蜂窝电信网络(移动电话网络)的经营许可证,开始在移动通信业务领域建立“双寡头垄断”竞争机制。

(2)全面引入竞争阶段。

在“双寡头垄断”政策实施了8年后的1991年,为了进一步推进电信市场的竞争,英国政府发布了题为《竞争与选择:20世纪90年代的电信政策》白皮书,对“双寡头垄断”政策的效果做出适当的评价后,认定这一政策已经完成了阶段性历史使命,不能适应电信产业新形势的需要,正式宣布终止“双寡头垄断”政策。从此英国的国内电信市场开始完全开放,对于所有具备提供国内电信服务条件的申请者,政府将发给许可证,并且不限制许可证数量,允许电信企业跨业务领域经营。已经拥有全国家庭用户2/3的有线电视公司可以不经过规制机构的批准,可以不租用英国电信公司和莫克瑞公司的网络就可以提供电话业务。经营移动通信业务的公司可以经营固定通信业务。开放国际专线转售业务,但仍然维持国际基本业务领域的双垄断。到1996年,结束了英国电信公司和大东公司对国际长途的垄断,国际通讯业务也全面放开竞争。

到2001年6月,英国电信产业共办理公共电信运营者执照(附国际设施)133张,公共电信运营者执照94张,6种主要执照的颁发数量合计达271张[9]。许多新企业不仅从事通信设备生产经营活动和固定电话服务,而且有线电视公司等一些企业还提供有线通信网络服务,这就使整个电信产业的各个业务领域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竞争性结构,充分发挥了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由此可见,英国在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时,采取了部分业务领域、不限制许可证数量的积极推进政策,迅速促进了市场的开放。

(3)三网融合阶段。

英国“三网融合”的加速发展始于2003年,独立、统一的主管部门Ofcom的成立和“以市场为主导”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对英国“三网融合”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有力的促进作用。

在实际的行业监管过程中,Ofcom根据通信法案定义的职责范围,秉持“保障用户利益,鼓励有效竞争,促进市场自由发展”的行业监管原则,形成了一系列以市场为主导的政策法规。事实证明,Ofcom以市场为主导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有效地保证了整个英国通信行业始终处于“有效竞争→业务创新、服务改善、技术进步和市场繁荣→更高层次的有效竞争”的良性发展状态。行业的良性发展直接带来了市场的空前繁荣,目前,全英国超过一半的家庭享受着500多个不同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宽带业务,约2 200万用户使用卫星直播(DTH)、有线(Cable)、地面数字电视(DTT)和互联网(ADSL/Wi-Fi)等多个平台、多个运营商提供的数字电视服务,而在电信业务方面,也存在5家移动通信业务提供商和相当数量的固网通信业务提供商。

2.市场结构改革中的规制协调(www.daowen.com)

由于原先的垄断运营商在电信市场上的绝对主导地位,仅仅靠竞争的引入并不能保证形成公平和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因此,在竞争引入的同时,英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机构对主导运营商和新进入公司实行了不对称规制,特别是在接入价格、互联互通,以及防止交叉补贴、保证普遍服务等方面加强了规制,才保证了有效市场竞争的形成。

在实行“双寡头垄断”政策初期,英国政府要求英国电信公司向新企业莫克瑞公司以较低的成本价格提供市内电话通信网络服务,以帮助莫克瑞公司抵消在长途电话经营中缺乏规模经济的劣势;同时,允许莫克瑞公司采取“取脂战略”,选择通信业务量最大的线路和地区作为其经营范围,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较高的利润。在1991年白皮书发布之后,有线电视公司可以不经过规制机构的批准,可以不租用英国电信公司和莫克瑞公司的网络就可以提供电话业务,经营移动通信业务的公司可以经营固定通信业务。但是同时规定英国电信公司和莫克瑞公司在2002年以前不允许提供有线电视业务。

在互联互通方面,英国的规制机构规定,英国电信公司必须为任何具有合法经营电信业务资格的竞争者提供非歧视性的互联互通服务。为了促进电信运营企业之间公平、有效的竞争,1997年电信规制办公室要求所有电信运营企业向顾客提供自由转换电话公司而不变更电话号码的服务,并将此作为所有通讯网络经营企业经营许可证的一个要件。

在普遍服务问题上,按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英国电信公司还必须满足对几乎遍布整个英国,包括农村地区(这是普遍服务的主要内容)的语音电话、低速数据、传真服务和公共呼叫信箱的合理需求。

在交叉补贴问题上,英国政府对英国电信公司施加了一些市场结构的制约条件,以便检查该公司在垄断性业务与竞争性业务之间是否采取交叉补贴战略。在颁发给英国电信公司的许可证中规定,英国电信公司必须允许其他执照持有者在成本导向、透明和非歧视的条件下与其电信网络的连接,遵守公平交易义务,禁止旨在以价格条款和服务质量不适当地扶持其自己业务的任何部分来对抗竞争者,禁止不公平的交叉补贴。为了实现成本价格的网络连接并提供其既未实行歧视性待遇也没有不公平的交叉补贴,英国电信公司必须公布其受规制业务和活动的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英国电信公司应当对接入(Access)、设备供给(Apparatus Supply)、网络(Network)、附加和住宅服务(Supplemental and Residual Services)独立地进行会计核算。如果在这些业务之间存在不公平的交叉补贴,英国电信公司必须采取措施,按照规制机构的要求改正。自2000财务年度起,英国电信公司必须对移动业务提供独立的财务报告。

3.市场结构变革中的利益博弈

英国电信业引入竞争的市场结构改革与其私有化进程紧密相连[10]。在英国电信业引入竞争的改革进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纷纷通过国会、政府、司法等政治途径影响改革进程,谋求自身利益。

作为电信改革的重要利益相关方,英国电信公司与议会、政治家和行政公务员保持密切的联系。王俊豪(1998)指出,英国电信公司管理者对1984年的“电信法”,特别是经营许可证的主要条款具有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在位垄断企业通过游说,希望尽可能避免被拆分,同时使公司面对的潜在竞争威胁最小化,要求只建立控制力较弱的规制体制,以便企业拥有尽可能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在私有化进程中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出售该公司的股票[11],结果造成改革政策措施向英国电信公司倾斜。Newman(1996)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英国电信公司为赢得一个有利的规制体制,在对该公司实行私有化的议案进行辩论时所采取的行动。该公司的企业事务部门向国会议员进行了大量的游说活动,并出席在下议院和常务委员会进行的多次辩论,该公司甚至还有能力提出自己对法律的修改意见。另外,英国电信公司还与工贸部保持非常紧密的联系,经过双方谈判就制定经营许可证条款,甚至英国议会也没有适当的机会来考虑英国电信公司经营许可证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因为直到1984年的“电信法”通过后,才公布该公司的经营许可证条款。

私有化过程中,政府与工会的博弈在双寡头市场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英国政府决定将英国电信公司进行私有化时,遭到了邮电工会的强烈反对[12]。政府意识到,如果工会组织工人罢工将会给电信业带来非常大的损害。为了提高英国电信公司的管理和运行绩效,那么必须减少邮电工会的权利,而减少工会的影响力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让英国电信公司有一个竞争者。虽然在英国电信业引入了竞争,但是经过了几年的发展,莫克瑞公司相对于英国电信公司的市场份额还是太小了。莫克瑞公司网络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也是邮电工会的强烈抵制,工会的员工最初接到英国电信公司的互联互通的命令时拒绝执行。直到1983年10月,莫克瑞将邮电工会告上法庭,工人们同意停止对抗,这场争端才以庭外和解的方式得到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