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人们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参加一些组织、团体,政治市场上,不同的利益方通常是以团体的形式出现的。最先研究利益集团在政治过程中作用的是政治学家,Bentley(1908)系统地提出了集团的政治理论。其后著名的综述有Truman(1952),Wilson(1973),Moe(1981)等。政治学家们论证了集团是连接社会与政治的中介体[1],社会的政治常态便是集团间的压力均衡(Bentley,1908)[2]。自Olson(1965)以后的有关利益集团的经济学研究基本沿用了政治学的概念,即:认为利益集团是由一定的成员组成的,通过有组织的集团政治活动来实现其共同目标的团体。
但利益集团的政治理论并没能真正解释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而只是简单地假设参加集团是人的本性,继而从抽象的集团利益出发研究集团性质与行为,其结论缺乏微观基础。为利益集团理论构建微观基础的任务是由经济学家们完成的。Olson(1965)指出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性行为的结果。此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利益集团,形成了利益集团的经济理论。利益集团的经济理论可以视为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3]。如果说公共选择证明了政治决策是由个人行为决定,那么利益集团理论则进一步证明了个人行为是受集团影响的。(www.daowen.com)
政治决策机制连接了个人与政治两级,然而这其间的信息传导往往是不充分的。就政治家或政策制定者来说,他面对的是人数众多的选民,不可能详细了解每个人的偏好。就个人来说,也不可能详细了解每个候选人或每项政策对自身利益的影响。此时,集团便成为个人和政治间低成本传递信息的中介。集团不仅提供有关利益的信息,还影响利益本身。除了缺少信息外,个人与政治间的第二个问题是缺少控制。政治家或政府官员难以控制人数众多的每一个选民,单个选民更不可能控制政治家或官员。控制因素加强了集团的重要性。无论是选举还是具体的政策制定,由于缺乏信息和控制,利益集团都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当前西方学界的研究重点是用经济模型来刻画利益集团的政治影响。利益集团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政治决策类似一个拍卖过程。拍卖的产品是政策;供给方是政治家或政府官员;需求方是利益集团。下面将在西方利益集团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利益集团政治影响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进而分析利益集团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