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典型案例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典型案例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 年6 月罗勇工业园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图6-3泰中罗勇工业园区一站式全方位服务3.园区建设成效泰中罗勇工业园为中国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开发完成6 平方千米,超100 家企业落户投资,带动中国对泰投资超29 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值超100 亿美元,预计解决当地就业3 万余人,中方派遣员工2 000 余人,成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在泰国乃至东盟最大的产业集群中心和制造出口基地。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典型案例

本书调研了泰中罗勇工业园区、越南龙江工业园区、中白工业园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特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等五个园区,就这些园区的基本情况、建设经验和进一步提升进行分析。

(一)泰中罗勇工业园建设基本情况及成效

泰中罗勇工业园是2005 年中国华立集团与泰国安美德集团合作在泰设立的面向中国企业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位于泰国东部海岸、靠近曼谷和廉差邦深水港(距离曼谷市区114 千米,距离廉差帮深水港27 千米)。园区规划总面积12平方千米,包括一般工业区、保税区、物流仓储区和商业生活区。园区充分发挥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集群效应,主要吸引汽摩配、机械新能源电子建材等中国企业入园设厂。

1.园区开发背景

华立从2000 年在泰国设立了第一家制造工厂,多年的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炼了一支熟悉本土文化和本土经营的管理团队;同时华立也体会到泰国是一个人文环境与国内相似、投资环境十分优越、经济增长快速而又稳定的理想的投资地,华立相信这里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提供了无限商机。但是华立加快国际化步伐的同时也注意到,海外投资和经营对于大部分初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为了帮助中国企业降低泰国投资风险、形成中国企业在泰国的投资氛围和集聚效应,基于华立历年来“走出去”的经验和教训,2005 年逐渐萌发了在境外为中国企业专门创建一个投资创业平台的想法。2005 年7 月1日,华立集团与泰国最大的工业地产开发商安美德集团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时任泰国总理他信的见证下,签署了合作开发“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备忘录,之后迅速展开了这一中国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对于华立集团自身来讲,“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开发与建设是华立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又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对华立集团而言,这对其在泰国的多元化发展、提升在泰国乃至东南亚的经营绩效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图6-1 泰中罗勇工业园区区域位置

2005 年7 月1 日,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与泰国安美德集团董事会主席邱威功先生在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和泰国时任总理他信见证下,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开发“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备忘录。2006 年3 月,泰中罗勇工业园开始开发建设。2006 年6 月罗勇工业园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2011 年园区一期开发完成,同时启动园区二期开发。2014 年底二期开发完成,2015 年启动三期开发。

2.园区的基本情况

第一,营运管理模式。华立与泰国安美德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泰中罗勇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来具体负责园区的建设运营。园区招商主要分为两部分,国内市场部和泰国招商部。国内市场部主要负责园区在国内的市场推广和客户信息挖掘、跟踪;泰国招商部主要负责客户的入园谈判及后续服务。

第二,园区规划与产业定位(图6-2)。园区规划总面积12 平方千米,一期1.5 平方千米,二期2.5 平方千米,三期8 平方千米。园区包括一般工业区、保税区、物流仓储区和商业生活区。园区的产业导向:主要吸引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汽摩配、机械、新能源、电子电气、建材五金等中国企业投资建厂,园区不鼓励不引进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行业。

第三,园区优惠政策(表6 -7)。入园的中资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最高八年全免、免缴进口机器关税、以外销为目的的进口原材料关税免缴、可携入外籍技工或专家及其配偶、外资制造业法人可百分之百控股、拥有土地所有权等。

图6-2 泰中罗勇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分布

表6-7 泰国相关产业的优惠政策

第四,园区基础设施。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水、电、天然气、通信污水处理,雨水管路、道路、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配套完善。园区以“为中资企业搭建平台,鼓励中资企业抱团出海”为出发点,设置了一般工业区和保税区,以满足不同中资企业的发展需求。

第五,园区配套服务(图6-3)。园区提出了“感动客户”的招商理念,实行24 小时全天候“一站式”服务。作为园区的一个亮点,泰中罗勇工业园专设一支由中泰员工组成的专业团队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投资服务。从投资前的商务考察、政策咨询到土地产权办理、公司注册、BOI 优惠申请,再到工程承包、会计税务服务推荐、员工招聘与培训,甚至向泰国当地银行融资,入驻企业都可以在讲中文的服务人员协助下轻松完成。

图6-3 泰中罗勇工业园区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3.园区建设成效

泰中罗勇工业园为中国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已开发完成6 平方千米,超100 家企业落户投资,带动中国对泰投资超29 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值超100 亿美元,预计解决当地就业3 万余人,中方派遣员工2 000 余人,成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在泰国乃至东盟最大的产业集群中心和制造出口基地。

园区自2005 年启动开发以来,受到了中泰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2015 年中央领导先后莅临园区视察。2016 年8 月17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华立董事局主席汪力成作为唯一民营企业代表,以园区为例向会议做了汇报发言。

从投资金额看,5 000 万美元以上企业7 家,2 000 万—5 000 万美元12 家,1 000 万—2 000 万美元10 家,500 万—1 000 万美元17 家,100 万—500 万美元52 家,小于100 万美元4 家。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上市公司32 家,民营非上市公司65 家,国有上市公司5 家,国有非上市公司3 家。从企业来源地区看,浙江25 家,江苏16 家,山东11 家,广东10 家,河北4 家,北京4 家,江西4 家,香港特区4 家,上海3 家,湖北3 家,其余分布在其他省份,共14 家。

从国内企业到泰国投资的主要动机看,为了中国产品原产地多元化的企业占46%,开拓本地及周边市场占27%,产业链配套占21%,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占6%。

4.泰中罗勇工业园成功因素、经验做法与不足

从园区成功因素看,泰中罗勇工业园开发十余年来,推进顺利,成为中资企业赴泰国乃至东盟投资的首选平台,形成了中资企业集聚创业的氛围,主要成功因素可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园区的成功推进离不开中泰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中国企业更有意愿和动力“走出去”进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地利:泰国位于东盟的中心,区域优势明显,同时泰国在硬件(基础设施)、软件(投资政策、人文环境)等方面也具有优势,容易吸引中资企业赴泰投资。人和:园区由中国华立集团和泰国安美德集团合作开发,双方在中国、泰国都具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双方强强联合,各自发挥优势。同时园区经营管理团队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专业经验和执行力,使得园区开发运营能高效、平稳前进。

从园区成功经验看,让中资企业落户园区只是第一步,能让企业长期扎根泰国健康发展才是园区努力的方向,所以除了搞好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之外,还要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为中资企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因此园区多年以来不断在深化“一站式”服务的内容。一是利用商会平台推动园区服务的外延升级。为了更好地为入园后正常运营的中资企业提供服务,增强园区企业间的凝聚力和相互合作,园区通过泰国中国企业总商会罗勇分会围绕“合规企业”“共享商机”“社会交流”“关爱员工”“企业联谊”等方面开展系列活动为入园企业提供贴身服务。通过这个平台,园区企业定期交流在泰投资经验教训,互相学习与合作;园区不定期邀请泰国海关、税务、劳工、电力等政府部门的官员与专家来园区与企业进行交流,现场解答或解决企业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都体现了园区企业“抱团出海”的效应。二是与金融机构合作,解决企业投资中的资金瓶颈。为了解决园区企业投资过程中碰到的资金瓶颈,园区与泰国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比如在2015 年初,园区开始了与中银泰国的战略合作洽谈,并于2015 年5 月与中银泰国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旨在通过双方创新战略联手推动入园企业利用“产融通”“业融通”授信方案,为企业降低投资入园门槛,企业只需支付30% —45%的地款就可在尚未取得地契的情况下实现融资,真正实现“入园通”。此方案在当地也是前所未有,对解决入园企业海外投资资金瓶颈、加速企业入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促进作用。2018 年3 月13 日,园区引进的工银(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分行举行了盛大开业庆典。工银(泰国)与工业园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为园区的中资企业提供更加广泛与便利的全方位金融支持与服务,为中企海外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从园区存在的不足看,如何为众多的中资企业提供本土化但又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资企业需要的服务。园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从整体上讲,目前仍然存在不足。因此园区将加强园区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招商与服务人员的培训,努力为企业提供高效及时的服务,化解企业投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障碍,为入园企业长期扎根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5.泰中罗勇工业园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做法

泰中罗勇工业园始终以泰国当地为家,注重履行社会责任,融进慈善文化氛围,以仁爱之心,善行义举为己任,多年来一直积极投身泰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回馈社会,提升了中国企业的正面形象,获得泰国社会的广泛褒扬。泰中罗勇工业园自开发建设以来,就把自身定位为泰国本土企业,融入本土文化。每年都有善举行动计划,积极参加慈善公益活动,以慈悲之心感恩泰国社会。多次在罗勇府、北碧府等地组织或参与慈善捐助等公益活动。2011 年泰国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水灾,泰中罗勇工业园作为中资企业的代表之一,第一时间向泰国社会慈善捐助现金50 万铢,为抗洪救灾献出了绵薄之力,受到泰国时任总理的接见。2016 年8 月,泰中罗勇工业园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为主题展开活动,全体中泰籍员工纷纷捐物捐款,人人都献出了爱心,公司也专门拨出资金购物和捐助现金,在较短的时间内筹措了几十万铢的生活和教学用品以及现金,向罗勇孤儿院进行了捐赠,给孤儿院的孩子们送去了温馨的关怀,得到了孤儿院负责人的高度赞赏。2017 年3 月,工业园派出代表参加了泰国江浙会馆、江浙商会组织的前往北碧府慈善堂探望孤儿以及贫困家庭孩子的活动,让孤儿和贫困孩子感受满满的爱心与人间的真情。2017 年8 月,泰国东北的沙功那空府遭遇百年不遇的内涝,泰国中国企业总商会罗勇商会积极号召园区企业献出爱心,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捐款捐物总额达到87 万多铢,泰中罗勇工业园则捐助价值10万铢的家庭生活必用品,工业园负责人还与商会负责人以及企业代表一起专程前往灾区赈灾。

6.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泰中罗勇工业园将加快开发建设步伐,适时延伸至泰缅边境缅方侧进行中国工业园开发。华立将尽快启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地区的境外中国工业园开发项目,为更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努力将境外工业园打造成代表新时期中国的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一是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升级迭代。在境外开发中国工业园,对于华立及罗勇工业园而言是一项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挑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总结、提升。对于开发模式,园区正在逐步升级迭代。2007—2014 年阶段,为1.0 版本,就是“买地卖地或者建房租房卖房”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从2015 年开始,开始升级到2.0 版本时代,即土地厂房的开发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更重要的是园区要为中国制造企业在境外搭建一个全方位的生态化服务平台,同时园区的盈利模式也开始从简单的土地差价,逐步转向通过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中寻找“双赢”“共赢”的长期盈利模式,如供应链融资、参与投资、合作扩大市场机会等。现在园区正在泰国尝试3.0 版本,即在园区内选择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帮助他们一起在曼谷申请跨国企业地区总部政策,抱团建立中国企业东盟总部,进一步促进人员、资金/资本、技术研发、投资等全方位的本地化经营,演变成真正的跨国经营格局。

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境外园区筹建规划。以泰中罗勇工业园为范本,华立通过搭建成熟的海外中国园区,以资本利用、国际产能合作、技术输出的试验田,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海外承接载体之一。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定方向上,华立将升级“走出去”模式,会进一步布局全球“三大三小”的境外工业园— —即在泰国(面向东盟和南亚)、墨西哥(面向美洲)、北非(面向欧洲、中东、非洲)分别开发一个规模达到10 平方千米以上的中国工业园,可容纳至少500家中国制造企业落户,同时适时在缅甸土瓦港、乌兹别克斯坦、埃塞俄比亚再各开发一个3—5 平方千米的小型特色工业园区,有计划、有组织地助力300 家中小制造业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和发展。

(二)越南龙江工业园建设基本情况及成效

越南龙江工业园是2007 年11 月由我国浙江前江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开发的综合性工业园。工业园区项目期限为50 年,园区位于前江省新福县新立第一社,紧挨着胡志明市—中良高速公路。园区总面积为540 公顷,包括工业用地357.59 公顷(占66.22%)。园区主要建设工程包括园区土地平整、道路建设、给排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站建设、供水站建设、供电系统建设、绿化、厂房及临时码头建设等,满足了园区内各企业的正常运行。

1.越南经济区类型及相关优惠政策

1986 年,越南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目的为了现代化和解放生产力,1991 年,越南第一个工业区在越南胡志明市建立,1995 年,越南加入东盟,2007年,越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最近,越南政府提出到2020 年成为现代工业化国家。

到2014 年,越南一共有各种类型的经济区313 个,包括292 个工业园区,3 个出口加工区,15 个经济特区和3 个技术园区。工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一共吸收11 057 家企业,其中越南国内企业5 464 家,通过FDI 吸收外资5 593 家,平均的建成率65%,2000—2014年累计吸收外资859.93 亿美元,雇员228 万人。15 个经济特区一共吸收1 024 家企业,其中越南国内企业777 家,通过FDI 吸收外资企业247 家,2000—2014 年累计吸收外资369.8 亿美元,雇员11.6 万人。3 个技术园区一共141 家企业入驻,雇员2.68 万人,2000—2014 年累计吸收外资369.8 亿美元。2014 年,这些经济区出口占越南全部出口的40%,税收40 亿美元[6]

越南对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是企业自有收入之年起享受15 年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期,优惠税率为10%包括自盈利之年起4 年免税;后续9年税率为应缴税款额度的50%。自开始生产之年起,对于国内未能生产的原料、物资及零件免5 年进口税;对于国内未能生产及构成固定资产的机器设备如科学及工艺部许可的工艺线专用的设备机器、交通工具、24 座以上的员工班车、水路交通工具、建筑材料免征进口税。

在工业园区内加工出口企业享受加工出口区的税收优惠政策[7],工业园区内的加工出口企业为专门生产出口产品及按加工出口区规定登记运营的企业,其优惠政策是免进出口税,主要包括构成固定资产的进口货物、进口生产原料或出口成品。

表6-8 越南签署的双边FTA 占进出口贸易比重(2016 年)

资料来源:根据WTO 贸易数据库整理。

2.龙江工业园建设现状

经过十年多的建设,园区共引入36 家企业入园投资,已经完成总招商任务约75%。34 家取得投资执照,已经投产21 家,有8 家正在进行厂房建设,入园企业总投资额11.58 亿美元。截至2016 年年底,园区内总产值达到4.69 亿美元,共计带动进出口总值超过3.5 亿美元,带动当地劳动就业人数12 000 人。

从龙江工业园区的产出看,2010 年开始启动,到2012 年随着投产企业数的增加,产值也在不断增加,产值从2014 年的1.2 亿美元增加到2016 年的4.7 亿美元。园区入驻企业的选择以中资企业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的企业。进入园区企业的特点一是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大,平均每家投资金额3 405 万美元,这些公司大多是国内行业前五的企业,或者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的企业,这些企业的目标市场根据企业在龙江工业园区的投资定位而不同,有的以越南国内市场为主,有的以东南亚市场为主,还有的以欧美市场为主。二是园区除了中国内地企业外,还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企业以及国外的企业。在34 家企业中,8 家企业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占企业数的25.52%,26 家中国企业中,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企业各5 家。

3.龙江工业园区的建设经验

龙江工业园建设经验可以概括为园区选址的正确选择、对所在国经济法律环境的熟悉以及工业园入驻企业的筛选等多方面的建设经验。

第一,园区选址正确。龙江工业园位于胡志明市经济圈的前江省,一方面,前江省属于不发达地区,因而可以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所依托的胡志明市是传统的国际货物运输港口城市,货物海运十分便利。胡志明市还是我国—东盟的2 小时经济圈空运中心,到我国广州、香港,新加坡,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尼雅加达和柬埔寨金边等国际航班都在2 小时左右。

第二,对越南市场和法律制度相当熟悉。龙江工业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余索副总经理以及其他2 个园区投资合作者从1997 年开始进入越南市场,他们开始从事与越南企业的进出口贸易,这10 年,不仅为他们积累了资金,而且对越南有了全方位的了解,特别是对所在国的法律,对法律的了解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而是法律的具体操作,所以在进行园区建设时,涉及土地、征地、环境和劳动力等综合性的法律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对于园区建设而言,任何一个法律执行偏差,都会对园区产生实质性损害。

第三,境外经济合作区运行模式创新,要适合所在国的经营环境,而不是照搬国内的开发区模式。境外工业园区的开发和运营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因此,在开发、管理、社会活动等各方面必须全面实施本地化,融入本地社会。本地化首先体现在园区管理员工的本地化,真正把园区当成自己的企业来参与管理。本地化还要求建设运营过程本地化,使园区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本地化还要求园区积极参加所在国、所在地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参与社会商业团体、参与社会慈善公益活动等,提高当地政府、社会各界及民众对园区的认同度。

第四,入区企业的选择。工业园区的投资成功与否关键是入区企业的选择,从龙江工业园区选择企业的标准看,首先是这些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在母国行业中都是有相当影响力,而且不仅是规模上有具有国内外品牌知名度的企业,而且应具有各种专利技术,有持续的产品发展和更新换代能力。其次,园区企业产业定位符合目前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集中在纺织、塑料件和金属加工等制造业,基本与目前越南的产业工人相匹配,这些企业的目标市场是越南本土、东南亚和欧美市场,是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后逐步转移或者新增到越南的产业。最后,参与企业国籍的多元化,不仅有越南本土企业,还包括韩国、日本等知名品牌企业,一方面可以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促进园区不断改善服务质量。(www.daowen.com)

第五,园区团队和网站建设。园区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以及经营团队长期从事贸易和投资工作,为园区的正常经营积累了经验。同时园区网站在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中是建设最好的。网站提供了中文、英文和日文三种语言,网站收集和经常更新在越南投资的相关投资、贸易、劳动等法律,有的法律文档还翻译成中文提供参考。网站公开了园区基本经营情况和相关企业的资料。

4.园区企业案例— —海亮(越南)铜业有限公司

海亮(越南)铜业有限公司是海亮集团下属上市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在龙江工业园区投资的一家制造企业。海亮集团的前身是1989 年成立的浙江诸暨县铜材厂,集团以有色金属、地产建设、农业食品、环境保护、基础教育、产业金融为主体的国际化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拥有境内外多家上市公司,总资产715.56 亿元。2016 年中国企业500 强第108 位,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第13位,浙江省百强企业第3 位。

2007 年,海亮集团建立首家海外生产基地,越南海亮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目前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外成立了越南海亮铜业有限公司、越南海亮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香港海亮铜贸易有限公司、JMF 公司和海亮美国公司,这些公司都为全资子公司。其中越南海亮铜业有限公司、越南海亮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为生产型企业,JMF 公司为海亮股份与2016 年4 月份收购的一家美国知名铜管销售企业。

越南铜业在越南的主要产品为铜及铜金属管材,与越南金属分别是独立的法人公司,越南金属的产品为铜及铜合金管件。之所以投资越南,主要基于三个因素:一是成本因素,越南人均工资在2.4 万—3.5 万越南盾,折合美元为107 到156美元之间,根据IHS 公司对2016 年度的测算,越南每小时工资为中国的0.49;二是工业园区的税收因素,根据越南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在投入产出以后有15 年的优惠期,15 年后有0、5%到15%三档的所得税优惠;三是在贸易制度方面,越南与55 国家签署了双边、区域贸易协定,包括东盟其他9 个成员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和韩国,对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盟出口的优惠贸易待遇,海亮(越南)铜业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出口东南亚和欧盟,有效利用了这些自由贸易协定。

从最近几年的投资业绩看,从2008 年签发投资执照,2009 和2010 年处于亏损状态,到2013 年开始进入正常运营状态,2016 年,在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占5.45%总资产,13.45%净资产中创造了22.29%的净利润。

海亮(越南)铜业有限公司今后要进一步提升经营能力,形成在越南的国际竞争力,一是采取各种方法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越南受国民教育与工业化进程尚在初级阶段的限制,越南当地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一般一个新的企业需要花3—5 年时间才能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产业工人,公司已经培养了与公司规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才,但随着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需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二是进一步提高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层次和质量。随着许多企业选择在越南投资办厂,越南部门地区与行业已出现同质化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这需要海亮(越南)铜业有限公司不断提高产品层次,拓展市场管道,规避可能面临的贸易制度风险。

表6-9 所示为龙江工业区海亮(越南)铜业有限公司主要财务状况(2009—2016 年)。

表6-9 龙江工业园区海亮(越南)铜业有限公司主要财务状况(2009—2016 年) (万元)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年报整理。

(三)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建设现状和思路

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简称西港特区)是由红豆集团为主导,联合中柬企业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共同开发建设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是首个签订双边政府协定、建立双边协调机制的合作区,也是“一带一路”上的标志性项目之一。西港特区紧邻柬埔寨四号国道,距柬埔寨最大的国际深水港码头12 千米,距西哈努克国际机场仅3 千米,特区人流、物流可以通过水、陆、空三种交通方式与外界输出输入,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西港特区是第一个签订双边政府协定确立法律地位的合作区;第一个建立双边副部级协调委员会促进机制的合作区;西哈努克省发展最好,就业人口最多的经济特区;第一个联合中国高校为东道国培养留学人才的经贸合作区。2016 年10 月,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西港特区是“蓬勃发展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

1.柬埔寨《2015—2025 工业发展计划》和国际贸易投资制度

柬埔寨国土面积18.1 万平方千米,属热带季风气候,拥有人口1 500 多万,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平均年龄24 岁。全国有21 个省和3 个直辖市(金边市、白马市、拜林市),金边、暹粒、西哈努克省是柬埔寨三个最重要城市,西哈努克省是柬埔寨的工业城市、海港城市,是柬埔寨的门户。柬埔寨在洪森首相的领导下,王国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国家发展“四角战略”第三阶段以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改革进程正有序推进。过去十几年,柬埔寨经济保持平均7%以上的高速增长,增速位居全球第六位。2015年,柬国内生产总值(GDP)达749 320 亿瑞尔,约合185.02 亿美元,人均GDP 1 228 美元。

柬埔寨经济自由度高,所有行业都对外开放,不实行外汇管制,鼓励外商投资。根据柬埔寨1994 年出台的《投资法》规定,除柬埔寨王国宪法中有关土地所有权规定外,所有的投资者不分国籍和种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王国政府不实行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国有化政策;对已获批准的项目,王国政府不对其产品价格和服务价格进行管制。同时,根据王国投资法和特区管理法的规定,进驻经济特区的企业可享受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用于投资建厂所进口的生产设备、建材、零配件及用于生产的原材料等免征进口关税;入区企业可享受6—9 年盈利税的免税期;免征出口税;生产设备、建筑材料免征增值税等。

柬埔寨是东盟成员国之一,2004 年加入WTO,可享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给予的特殊贸易优惠政策及额外的关税减免优惠。美国、欧盟、日本等28 个国家(地区)给予柬埔寨普惠制待遇;对于自柬埔寨进口纺织服装产品,美国给予宽松的配额和减免征收进口关税,欧盟不设限,加拿大给予免征进口关税等优惠。同时,柬埔寨已获准向美国零关税出口旅行用品,如手提袋、挎包、钱包和其他旅行产品。

为发展经济,柬埔寨王国于2015 年3 月发布了《2015—2025 工业发展计划》,提出“2018 年优先发展目标”,重点推进4 个核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和落实降低工业和商业电力价格,并努力扩展其范围,同时提高电力的安全性;制定和落实运输系统和物流系统的总体规划,特别是连接金边—西哈努克、金边—巴域、金边—波比的经济走廊;加强和落实劳动市场的管理机制和培训技术劳工;把西哈努克省开发为综合性的示范经济特别区。柬埔寨王国政府的未来发展愿景是,到2025 年,加快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随后,巩固和发展柬埔寨工业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并在产业结构战略的推进之下,把“技术密集型工业”升级为“技术性工业”。

2.西港特区运营情况和建设经验

经过10 年的开发建设,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已形成了国际工业园区的规模。第一,特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期5 平方千米区域内已初步完成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排污(五通)和平地(一平),建有一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和178 栋厂房,并配套建设了集办公、宾馆、餐饮和文化娱乐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和员工公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设施。第二,建立“一站式”服务。西港特区公司引入柬埔寨发展理事会、海关、商检、商业部、劳工局、西哈努克省政府入区办公,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定期在区内举办人力资源劳工招聘会。第三,园区提供语言和技术培训。联合无锡商院共同开展培训工作,为区内员工提供语言及技能培训,培养产业工人。

截至2018 年7 月,西港特区已累计引入包括工业、服务行业在内的企业(机构)125 家,其中107 家已生产经营,区内从业人数2.1 万人。西港特区已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早期收获项目。归根结底,这与西港特区公司践行的“八方共赢”的发展理念密不可分,即与股东、员工、顾客、供方、合作伙伴、政府、环境、社会(社区)等八方建立共赢关系。

第一,坚持绿色发展。企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环境保护,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西港特区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坚持开发与生态并举,维护绿色环境。在开发过程中,尽可能维护生态环境、原有的植被和水资源,逐步推进生态建设。另一方面,坚持建设与环保并举,打造绿色产业园区。在前几年污水处理尚未达标的情况下,坚决禁止产生污染源的重、化工企业入区。在园区建设雨、污分流排放管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维护周边水源的生态安全。现在,西港特区又建了柬埔寨最大的标准污水处理厂,确保园区污水达标排放,保护环境,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

第二,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合规经营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西港特区公司从建立之初,就聘请当地律师作为法律顾问,常年提供法律支持。同时,联合江苏漫修律师事务所搭建法律咨询平台,提供专业法律服务;不定期邀请相关单位举办法律咨询会、税收政策解读会等,为入驻企业传达柬埔寨相关法律法规及手续办理流程,引导区内企业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柬埔寨政府规定的企业员工应当享有的社会福利政策,做负责任的国际企业,确保职工享有合法权益。

第三,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企业走出去,必须尊重当地的宗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人民和谐相处。西港特区公司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时刻谨记这一点,做到“入乡随俗”。鉴于西哈努克亲王是柬埔寨人民心中的精神领袖,在柬埔寨国家哀悼日期间,西港特区不仅降半旗,设置简易灵堂,供区内员工悼念,还提醒区内企业关注柬籍员工情绪并及时进行安抚。

第四,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为有效防范各项风险,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园区建立了风险防范机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安全管理规范。同时采取以下措施增强风险防范能力:(1)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投保海外投资险;(2)与驻柬使馆、经商处建立联络机制,定期向他们汇报工作;(3)建立国际招商格局,增强西港特区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引进国内、外企业,使西港特区不仅成为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的平台,也成为世界企业跨国发展的平台,获得国际社会的保护。

第五,加强本土人才培养。西港特区公司高度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1)在创业时期条件简陋、环境恶劣的状况下,自购照明设备、自带茶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在邻近的学校轮流义务教授中文,为学生们能在特区谋取较好工作岗位创造条件,迄今已有数百名周边学生先后参加学习,有的在区内的企业担任“白领”,工资待遇较一般岗位高50%以上;(2)分别于2010年、2015 年先后资助两批柬埔寨优秀青年到中国红豆大学及无锡商院深造,如今两批学员都已学成归国,加入西港特区的建设中;(3)联合无锡商院共同开展培训工作,先后十二期,已有2.55 万人次接受培训,不少人经培训由一线操作工升任班(组)长、指导工、翻译和中层管理岗位。

第六,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西港特区公司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努力践行国家“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将“中国梦”同当地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相对接。在2008 年捐资25.4 万美元为当地修建学校;每年都向柬埔寨红十字会捐款,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向属地灾民及贫困百姓捐水、捐米;捐资助学,向品学兼优学生捐赠书包,发动员工开展“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同时,成立西港特区柬中友谊公益志愿者联盟,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慈善活动中。

专栏6.1 园区案例:红豆国际制衣有限公司

红豆国际制衣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驻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企业之一,2011 年便在特区租赁了6 500 平方米的厂房,主要负责自主红豆品牌西裤的生产。2015 年开始,红豆国际制衣公司转型做外贸加工,承接法国、日本等国服装品牌的加工,2016 年产值达到2 500 万元人民币。

目前,红豆国际制衣有限公司开设了2 条西裤流水线和3 条西服流水线,月生产达4 万套,工厂有本地员工800 人,中方管理人员23 人。

红豆国际制衣有限公司在五年多的运营管理中,在法律法规、企业文化塑造和员工关怀等各方面为其他企业做好榜样,起到了示范作用。首先,要符合和落实柬埔寨的劳工法。柬埔寨的劳工法中甚至对设置育婴室和医务室有细致的规定,而很多大的采购商在对工厂进行评估时,也会审核是否遵守所在地劳工法。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在公司车间门口的入口处,竖立着一块很大的光荣榜,上面贴着“安全之星”和“优秀员工”的名字和照片,以鼓励员工努力工作。在员工关爱方面,走进红豆国际制衣公司的车间,耳边就传来了节奏明快的柬埔寨音乐和“哒哒哒”的缝纫机的声音。“柬埔寨人能歌善舞,他们喜欢明快而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这是工厂管理人员在与工人们沟通的时候,工人们要求的,他们希望在工作时播放音乐,这样可以舒缓紧张的状态,干起活来更加有劲头。厂区车间里,忙碌的女工们头上都扎着一个方巾,非常漂亮。“方巾的颜色除了这种蓝色还有红色的,工人们非常喜欢,当然这也是为了企业文化建设,让工人们在工厂这样一个大集体中更加有归属感。”事实上,在明快的音乐中,头扎方巾的工人们干起活儿来确实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毫无懈怠的样子让人暗自称道,再加上工厂指导工的悉心指导,他们的效率在不断提高。

3.西港特区建设思路

首先,充分利用柬埔寨在多边和区域贸易制度安排中的优势,吸引国内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进入西港特区,以西港为投资点,市场拓展到东盟市场和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其次,要结合柬埔寨《2015—2025 工业发展计划》,根据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位置,以及新东盟四国的竞争策略,向机电、新能源制造业、运输机械和工程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形成柬埔寨在新东盟四国中的新优势。最后,在西港特区的发展思路上,超产城一体化的目标不断加快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及城市配套服务功能,增强自身承接能力实现产城融合,形成配套功能齐全的生态化宜居新城,成为柬埔寨的“深圳”。

(四)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建设现状和推进思路

马中关丹产业园区成立于2013 年。位于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特区的彭亨州首府关丹市,属于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特区的特殊经济区,距市区25 千米,关丹港5 千米,关丹机场40 千米。特殊的区位优势足以使园区发展成为面向东盟、亚太地区及远东的策略性投资门户。马中关丹产业园区是马来西亚政府重点扶持的第一个国家级特区,与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一起,成为世界上首个互相在对方建设产业园区的姊妹园区。

1.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的优惠税收制度

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的优惠税收制度主要内容:(1)所有现有东海岸优惠政策,包括从企业产生法定收入起10 年免企业所得税,或5 年100%减免等同于资本支出(或投资免税额)的企业所得税;(2)企业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生产、高科技技术转移及从事研发活动所得收入100%免交15 年的企业所得税;(3)产业园内的合格技术工人在2014 年1 月1 日至2020 年12 月31 日6 年时间内按15%征收所得税;(4)马来西亚公私合营部(UKAS)提供项目投资额10%或2亿马币(以较低者为准)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

2.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建设现状和经验

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初期规划总面积12.07 平方千米,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面积约6.07 平方千米,二期约6 平方千米。园区分为五大功能区,即生产加工区、科技研发区、商贸物流区、休闲旅游区和生活服务区,未来拓展区将延伸至整个东海岸经济特区。

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园区配套的道路、供水、供电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园区入口处的高架立交桥、园区通往关丹港口道路的升级改造工程也已经完成。目前,马来西亚政府为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投入已经累计约马币7 亿元(约合人民币10 亿元)。入园中方项目包括350 万吨联合钢铁厂、仲礼集团(陶瓷龙头企业)、江苏顺风集团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项目、广西投资集团铝加工项目、湖南中科恒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另外龙建高新材料技术项目、湖北骆驼集团车用电池项目、湖南三一重工、杭州杭氧集团等多个项目也在积极推进落实当中。

园区紧紧依托当地资源,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立足中国—东盟,面向亚太地区,打造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以石化、钢铁、棕榈油、橡胶、有色金属加工等双方具有传统优势的加工业;加快发展信息通信、电器电子、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环保产业等为主的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以金融保险业、物流业、研发展示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有钢铁及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石油化工,建材,船舶及海洋工程,电子信息。

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和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马“两国双园”)在世界上第一个互相在对方建设产业园区,成为两国在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两国利用平台提升各自在全球价值链特别是园区所在区域产业升级提升了机会。

专栏6.2 园区案例:联合钢铁(大马)集团公司

联合钢铁(大马)集团公司成立于2014 年4 月,是由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的股份制企业,是园区的重点项目,也是首个入园项目,力争打造“一带一路”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

联合钢铁(大马)集团公司总投资约14 亿美元,规划用地710 英亩,将于2017 年投产运营,主要生产高速线材、棒材和H 型钢,年产量达350 万吨,东盟首家采取全流程工艺生产H 型钢的钢铁厂,公司投产后,将成为集生产、加工、配送、贸易为一体的大型跨国企业,也是马来西亚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工艺技术装备先进、品种规格齐全的冶金企业。联合钢铁(大马)集团公司投资马来西亚钢铁项目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东盟市场的需要,东盟经济最近几年增长较快,特别是新东盟四国加入了改革开放的行列,处于人口红利和经济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对于建材需要的市场相对比较大;二是马来西亚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引进新项目,政府就是要加快现代钢铁行业的发展。

联合钢铁(大马)集团公司钢材项目投资首先开辟了港务集团以“混合所有制”进行境外投资的先河,国有和民营企业合作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克服运行机制中的弊端,促进两家企业的共同成长。其次,项目起点高,项目由中冶科工集团旗下的中冶赛迪设计,由上海宝冶、中国十九冶、中国二十二冶以及中钢集团等中央直属企业参与建设,体现了中国企业的合作精神和利益分享机制形成。最后,项目的金融服务支撑,建设银行与进出口银行、农业银行组建项目银团,为项目提供6.64 亿美元及20 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安排,其中建设银行与进出口行是银团联合牵头行,建设银行同时承担贷款代理行、结算代理行的角色,为该项目首创了跨境银团直贷等模式,也为更多优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模板。

3.推进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建设思路

中马“两国双园”不仅仅是两个地区建设产业园的事情,而是从两国国际经贸合作的视角去重视中马“两国双园”建设,是基于两国产业链基础,以各自国家所处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去探索适合两个园区互动的体制和机制,并吸引两国优质企业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