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Baldwin(2011)将经济全球化的二次松绑归因为蒸汽机革命和信息通信技术革命[1]。蒸汽机革命以及后来的运输革命(以海运为主的集装箱技术和码头技术)使区域间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各个区域按照比较优势从事生产,并从开始的产业间贸易演变为后来的产业内贸易,这个阶段从1920 年代一直延续到1980 年代,并使全球货物贸易不断增长。经济全球化第二次松绑是1990年代开始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所引起的工厂和办公地点的可分离性,这必然要求形成货物—投资—服务之间的纽带,从而使复杂的双向贸易流动可以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这样,以中间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Hoekman(2015)[2]分析全球贸易对GDP比例的变化趋势发现,贸易对GDP的比例从1960年的25%提高到2015年的60%,而这一比例自2008年以来几乎保持不变,他进而指出,如果近年贸易低速增长的态势延续下去,那么60%将成为世界经济的“贸易峰值”。
全球贸易的流量和流向变化见图1-1,从图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全球贸易主要发生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荷兰、日本和中国七大经济体,以市场和完成产品工序作为货物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2017 年,七大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总额为76 015 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44.2%,进口贸易总额为79 249.5 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45.1%。但从1948—2017 年的变化看,七大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出口看,1948 年美国和英国在全球出口中的地位逐步被中国、德国和日本三国替代;从进口看,美国在过去70 年里,进口占全球的比重基本维持不变,而英国同期大幅度下降,德国与中国上升最快。这样,出现了七大经济体的进出口结构完全不同:美国表现为逆差;德国、法国、英国等基本平衡,其中德国有顺差;中国则表现为比较大的顺差。美国从1983 年开始出现逆差,并有扩大趋势,2017 年达到8 595 亿美元;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贸易顺差为300 亿美元,到2017 年扩大到4 250.9亿美元。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美国是贸易弱国、中国是贸易强国,这主要是全球化二次松绑后发达经济体将劳动密集为主的工序配置到中国,从而形成全球供应链贸易的结果;美国“竞争性管理资本主义”的特征强化了美国企业将产品工序配置或者直接将工序外包给向中低收入国家的第三方企业[3],但这些跨国公司仍然控制着贸易分配权,并决定了贸易的流向和流量。
第二,围绕三大经济体市场和产品工序,形成了区域价值链体系。主要的区域市场包括北美市场、欧盟市场、东亚和东南亚市场。北美市场中的加拿大和墨西哥成为对美国市场的主要生产地,欧盟市场通过欧盟内部完成供应链体系,东亚和东南亚市场成为发达经济体的生产和市场消费地。(www.daowen.com)
第三,在区域价值链体系下,其他国家(地区)根据各自的资源和要素禀赋,为区域价值链体系提高资源或者承担部分产品工序。例如,提供原油的国家主要为三大经济体和区域经济体出口原油,铁矿石主要在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最大的消费国是中国,没有资源的低收入国家主要提供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而中高收入国家则提供中高技术产品。贸易流向主要依据三大经济体或区域价值链的分工体系,贸易流量主要取决于这些经济体的资源和制造能力。
图1-1 主要国家出口及进口份额
资料来源:WTO,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wts2018_e/wts2018_e.pdf,20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