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昆明PX项目事件:舆情软着陆

昆明PX项目事件:舆情软着陆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5月4日下午,近3000名昆明市民聚集在昆明市中心的南屏广场,对PX炼油项目落户当地进行抗议示威。2013年5月6日,昆明市相关负责人回应,中石油位于安宁的炼化基地项目已经审批,相关环保标准全部符合国家要求,PX项目是炼化基地的下游配套项目,目前尚在规划研究当中,并未确定建设。昆明PX项目舆情事件的动因分析1)民众对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缺乏信任。

昆明PX项目事件:舆情软着陆

2013年5月4日,云南昆明近3000名市民聚集在市中心南屏广场,抗议PX(全名对二甲苯,被认为是一种危险化学品)炼油项目在当地落户,大批警察赶到现场,而现场示威活动的照片也通过微博在网络疯传。

继厦门、大连、宁波相继发生因PX项目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后,普通百姓已是谈“PX”色变,在政府仍未能有效纾解群众的恐惧和抵触情绪的情况下,此次昆明市民再次抗议PX项目落户就不足为怪了。可见,政府充分做好舆情预判、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舆情危机在社会转型期是何等重要。

(1)昆明PX项目事件概述

2013年1月,中石油云南1000万吨炼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核准,确定落户昆明安宁市草铺工业园区。2013年2月,昆明当地媒体刊发《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中石油云南项目安宁将成西南石油中枢》文章,引发舆论关注。民众普遍对石油炼化项目特别是其下游产品PX项目表现出抵制情绪,并要求披露项目相关信息,同时还对地方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表示怀疑,担忧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风险。

2013年3月29日,昆明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公众质疑,称“该项目在建设前经过最严格的审查审核,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但这种“只见调查结果不见调查过程细节”式的回应并未消除公众疑虑。2013年4月18日,昆明本地环保组织与当地政府和项目园区负责人进行了对话。对于环保组织提出的公开全部环评报告的要求,安宁草铺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德昆表示,该项目属于国家战略项目,环评报告中的机密部分需要剥离之后才能向公众披露。

2013年5月4日下午,近3000名昆明市民聚集在昆明市中心的南屏广场,对PX炼油项目落户当地进行抗议示威。不少参加示威的群众通过微博转发现场消息,并附上图片。现场有大批警察维持秩序。

2013年5月6日,昆明市相关负责人回应,中石油位于安宁的炼化基地项目已经审批,相关环保标准全部符合国家要求,PX项目是炼化基地的下游配套项目,目前尚在规划研究当中,并未确定建设。2013年5月10日,昆明市政府召开了长达2小时40分钟的新闻发布会,市长李文荣和中石油云南公司负责人表示,安宁炼油项目不含PX装置、不生产PX产品。李文荣承诺,对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副产品配套项目上不上、上什么样的产品,昆明市政府将走民主决策的程序。待项目可研报告于2013年7月完成后,市政府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办事。

这次发布会受到舆论的高度关注,很多网友对政府的诚意表示肯定,但也有一些网友仍担心这是一次“政府秀”。部分网友认为公开只是第一步,信息互动和落实最重要,呼吁公布项目规划书以取信于民。不过,对于部分民众提出的公开项目环评报告的要求,项目方并未做正面回应[15]

(2)昆明PX项目舆情的发展情况

2013年4月22日,经济观察网发布《PX项目是否放在昆明安宁将咨询民意》文章,报道了昆明环保组织与政府和项目园区负责人的对话。作为最早关注该事件的报道,曾被8家网站转载。

真正引爆这一舆情事件的是2013年5月4日昆明发生的群体性抗议活动。抗议活动次日即5月5日早间,网易新闻刊出《昆明3000市民聚集市中心和平抗议PX项目》,这一网络报道很快被删除,但北晚新视觉网和西安新闻网转载报道该事件的图片仍然可见。当天的抗议活动也引起很多海外媒体的关注,2013年5月4日至6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美国《华盛顿稽查者报》、印度《印度斯坦时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和阿波罗新闻网等外媒都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新浪微博在事件发生后的一小时内有2000余条搜索结果,但随后全部被删除。

2013年5月7日凌晨,凤凰网以《昆明:PX项目尚在规划研究中》为题转载《新京报》的报道,文章被250家网站迅速转载,舆情在当日达到一个小高峰。2013年5月8日凌晨,新民网以《党报评民众抵制PX项目:“散步”绝非最佳途径》为题转载《人民日报》报道,当日即被161家网站转载。加之《扬子晚报》的评论《PX项目拉锯战背后的理性困境》被30余家网站转载,舆情在2013年5月8日持续高热。2013年5月10日午间,网易财经报道《中石油昆明炼化项目发布会:不生产PX产品》,在随后的三天内被655家网站转载,当日亦可搜索到150条与此有关的微博信息。2013年11日,舆情达到高潮,2013年5月12日起渐趋回落。

(3)昆明PX项目舆情事件的动因分析

1)民众对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缺乏信任。在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化工企业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事例层出不穷。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严重超标,导致农田无法生长,河流受到污染,附近居民出现各种健康问题,甚至致畸致癌。这缘于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管理松懈,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究其根本原因,是政府缺乏有效监管,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无监管、不作为,为环境污染埋下了安全隐患,最终损害了民众的切身利益和政府的公信力。长期以来,政府监管不力、企业违规排污,使得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化工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舆论阻力。

2)公民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觉醒。随着中国民主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公民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被唤醒,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拥有行政强势地位,市场经济的平等主体身份使得个人拥有和国家进行利益谈判与博弈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如果仍延续过去的行政领导机制及工作方式,势必会引发群众的不满和抵制。

3)信息不透明不对称造成恐慌对立情绪。厦门、大连、宁波的PX事件过后,民众对PX项目仍然知之甚少,而地方政府在面对这一项目时又有意无意地遮掩,更为PX项目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因而项目落地消息曝出即激起群众的抵触情绪,造成人人喊打的局面。昆明市政府“该项目在建设前经过最严格的审查审核,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的宏观笼统回应,也因缺乏具体的数据和论证过程而备受质疑。

4)“一闹就停”产生的负面效仿效应。“前事之鉴,后事之师”,国内各地一次次的PX项目环保事件要么“一闹就停”,要么“迁址复出”,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应对PX项目的惯用模式,而以群体方式进行抗议也被民众视为最有效的手段。这种“群众反对就作罢”的措施,看上去是尊重民意,实际却给公众留下了“PX项目果然有问题”的印象。结果不仅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也为PX项目在其他地方上马制造了障碍。政府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对建设PX项目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做充分论证,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5)环境事件频发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近年来,国人呼吸着历史上最脏的空气,直接感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公众意识到已经到了对破坏生态换GDP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说“不”的时候。人们呼吁减少污染物排放,要求问责失职官员,矛头直指政府环保部门。昆明当地政府“中石油云南项目对于解决当地缺油少气具重大意义,安宁将成西南石油中枢”的宣传口径显然对当地群众缺乏吸引力,未能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做出解释,显得不合时宜。

(4)昆明PX项目舆情事件的深度解读

有关资料显示,自1996年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十一五”期间,环境诉求类信访高达30多万件。特别是2012年以来,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宁波、云南昆明等一系列轰动社会和网络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相继发生,中国社会毫无疑问已进入“环境敏感期”。互联网时代,环境群体性事件不但是现实社会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也是网络空间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www.daowen.com)

互联网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软力量。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洞察民意、体恤民情,不但是服务型政府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重大项目安全落地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新华网舆情在线所做的调研显示,公众对“涉及众多民众利益,但有关部门垄断行政决策,未能及时通报消息”最为不满。多个重大项目中,没有情况通报,没有听证,甚至项目附近居民大多不知道其存在,直至它突兀地被民众关注。网络舆情的发酵,最终导致一些地方准备上马的重大工程项目遭到公众抵制,在一片反对声中被迫下马,既造成国家重大经济损失,也让政府部门公信力和公共形象大打折扣。

2007年,厦门市发生一起针对PX项目的群体抵制活动,引起舆论极大关注。该事件以厦门市官方决定将项目迁往漳州而落幕。2011年8月、2012年10月与2013年5月,大连、宁波与昆明又相继发生市民针对PX项目的抵制活动,随后均以政府决定项目停产并搬迁而告终。这四起PX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各异,但四者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相互之间也有诸多潜在的联系。深度挖掘并分析这些特点和关联,对于社会管理者把握民众的情绪和态度,推动社会问题综合治理,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舆情传播分析。这几起舆情事件的共同点:

一、每起PX事件都在事先已隐匿的风险信息突然被民众知晓后,引起民众愤怒和恐慌。厦门PX项目及其危害性,民众事前并不知晓。2007年3月,厦门105名政协委员联名提议,建议项目迁址,PX项目才引起网民的注意。大连PX项目从2007年10月开始施工,至2009年6月正式投产,市民一直被蒙在鼓里,直到台风梅花”摧毁了该项目附近的防波堤坝,才使其进入公众视野。宁波PX项目已经通过了环境评估,但民众并未知晓,直到村民集体到政府信访,要求将村庄拆迁纳入新农村改造计划,才引起当地网民的察觉。这种隐匿的风险信息被曝光,看上去是出于偶然因素,但随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一个具有一定环境安全风险的重大项目完全秘密进行是不可能的。如果低调、隐蔽地进行,一旦项目被公众知晓,会激起更大的质疑和恐慌,加大应对的难度。

二、PX事件舆情都存在着从潜舆论到显舆论的演变过程,但新媒体的推动使其演变更加迅速,政府和企业短时间难以扭转局面。PX项目被公众知道后,会有一个在网络空间中传播、积聚的过程,但目前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使这个过程加速,当地政府和企业很难阻止舆情的传播。如网民在知道厦门PX项目后,先在当地论坛、QQ群进行讨论,并发起零星的号召。当地政府对此采取了封堵的措施,关闭了部分论坛,但号召抵制的信息却开始在手机短信中传播。大量短信的传播引起网络媒体的报道和转载,舆情进入“喷涌”状态。厦门官方试图通过《厦门日报》等对项目环境风险进行解释与说明,但游行示威仍如期进行。大连PX事件中,开发商试图阻止记者采访,却使整个事件立即曝光在舆论视野下。宁波事件在引起舆论关注后两天,当地政府便发布了项目说明,并积极与群众沟通,但都无济于事。可见,从项目被公众知道到引起群体事件之间时间间隔短,演变迅速,很难扭转局面。

三、权威媒体、意见领袖的参与,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而现行体制下社会冲突的敏感性,又使事件更具心理冲击力。长期以来,社会矛盾协商和疏导渠道的缺乏,使社会冲突变得敏感。而随着媒介传播格局的转变和言论自由的放开,媒体和意见领袖开始更多地关注敏感事件,以迎合社会公众的兴趣,凸显自我的担当价值。媒体将这类事件放置于头版头条或者其他重点新闻版面,并用具有冲击力的词汇作为标题,进一步将事件放大。意见领袖(媒体评论员、微博主、社会名人等)对事件的评论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引起更多网民的关注。如厦门PX事件发生时,厦门著名时评作家连岳先后在报纸、网页上发表文章。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关注使本来就敏感的事件更具心理冲击力,引起普通网民的情绪共鸣。

四、异见分子借机攻击政府、网络谣言滋生等现象使网络舆情呈现复杂性。部分海外异见人士动员、参与、炒作这类事件,以削弱政府决策的合理性。一些不法分子制造谣言,误导公众,大量不实的信息、视频在Twitter、Youtube等国外网站上被放大、渲染,进一步使得事件的发展更加复杂化。

2)舆情诉求分析

一是基于生存权的环境权益诉求是当地网民发起抵制的重要因素。厦门PX项目位于人口稠密的海沧区,临近拥有5000名学生的厦门外国语学校和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项目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海沧区人口超过10万人。这种情况引起当地政协委员的忧虑,而民众在知道实情后,强烈感觉自己的生存权被忽视,反应激烈。大连福佳大化PX项目距离大连主城区仅10公里,距离开发区仅2公里。这种情况使市民没有安全感,在海水倒灌,储蓄罐有泄露危险的情况下,更引起市民的强烈抵制。宁波项目位于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离居民区过近,也使市民感觉到自己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威胁。

二是环境事件影响人群广的特点使其成为一部分网民抗议社会分配不公、权利保障不足等社会不公问题的出口。每次PX事件发生后,网民的评论都不会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进行扩散,指向更多的社会问题。如宁波事件发生后,网民“呆呆涂鸦”评论说,千万别只是暂缓,别拿我们宁波人的生命搞政绩工程。部分网民在评论时会经常提到“官商勾结”一词,他们认为从项目中获益的是官员和商人群体。还有网民在评论PX事件时会质问,这么一个影响到市民生活的项目是怎么出台的。这种评论背后,其实是对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要求。部分网民动员、组织、炒作环境事件也是基于环境项目影响范围广,牵涉人员众多,容易动员等因素。

三是公众抗议PX项目指向的是政府而不是企业,背后则是民众对政府回归公共利益维护者角色的要求。PX项目开发者是企业,但公众抗议指向的主要是政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民众认为项目引进、开发的决定权在政府,政府应对该项目引起的问题负责;另一方面,民众认为企业追逐利润是本能,其不重视公共利益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原谅的。部分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企业等强势资本的利益、忽视民众的利益的情况使民众有了被剥夺感,他们强烈地希望政府回归公共利益维护者的角色,而不是沦为少部分利益集团的维护者。系列PX事件中,不管项目是否经过了环境评估,公众都不认可,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对政府是否真心实意地维护大众的环境权益存在质疑,认为环境评估是走过场。

(5)昆明PX项目舆情事件中的政府应对

从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业内专家向公众阐释PX项目的环境风险;到悉心组织民主恳谈会,邀请40名群众参与平等对话和理性协商,昆明市政府以开门见山的姿态,用信息公开、坦诚对话,搭建起政府、企业、公众三方理性解决PX问题的平台,PX风波峰回路转[16]

相比于一些地方项目上马时的三缄其口,昆明对化工项目的及时公开和认真沟通值得称道。正是这种真诚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公众的情绪,为政府赢得了信任,也让PX走出了妖魔化、污名化的困境。这给政府部门的启示是,在信息时代,结论性的“自证清白”、封闭式的“欲说还休”,很难取信于民,反而可能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导致信任缺失、矛盾激化。

事实上,“信任”的确是此次PX风波的关键词。心理学研究表明,隔着一层“无知之幕”,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坏消息。虽然PX属于低毒类化学物质已是世界常识,其生产、运输、贮存的技术也相当成熟;虽然早有美国休斯敦PX工厂距城区仅1.2公里、日本横滨PX工厂与居民区只一路之隔诸多实例,但对于我国大多数公众来说,PX还是一个陌生概念。缺乏对PX相关信息的充分了解,缺乏对企业和地方环保承诺的信任,公众猝然接触PX,心理上容易对PX项目“有罪推定”,甚至视之为洪水猛兽,也就难免催生恐慌心理、负面想象,直至出现各种“风波”。

昆明市政府化解“风波”的具体举措,也正是从“建立信任”着手。经过第三方参与的新闻发布会、群众参与的民主恳谈会等多种渠道和方式,让舆论场中少了一些习惯性的怀疑情绪,多了一些理性平和的建设性心态。这也说明,老百姓并非就是“老不信”,政府部门应该正确看待围绕PX的各种交流甚至交锋,不能把公众严苛的质疑视为“对立”。政府部门应更多地关注群众利益诉求,以此作为检视政府行为的参照、搭建对话平台的契机,PX困局可以成为形成共识的一次社会启蒙。

近年来,环境问题屡屡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引爆点,我国正在进入一个特殊的“环境敏感期”。对政府部门而言,为避免公众由于不信任而滋生过激行为,关键是用公开求得公信、用对话取代对立、用尊重民意避免漠视舆论,项目上马“疾行之”莫如“徐图之”,哪怕项目有利无害,即便群众存在误解,也应该及时、全面、深入地向群众讲清楚,避免因环境风险引发社会风险。

“大多数群众说上就支持企业上,大多数人民群众说不上,这个项目就不上”,昆明市市长李文荣在民主恳谈会上如此表示。昆明PX项目能否在政府与民众互动的良性轨道上妥善解决,并为解决全国多地此类问题提供成功经验,我们寄予了很大期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