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到(Find)客户
微信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人与人、企业与用户以及人与设备之间建立便捷的连接。找到客户就是让企业与客户建立连接。
首先,企业确定好哪些是自己的客户,然后开始想办法使用微信与其建立连接。私人微信里,可以通过通讯录、附近人、漂流瓶、摇一摇、加群好友或好友互推等各种渠道找到自己的客户;企业公众号的话,可以通过推广二维码、微信会员卡、粉丝自发推广、短信和QQ推广以及大号联合互推等各种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粉丝。企业公众号以二维码推广增粉为主。推广二维码的渠道很多,营业场所、户外广告、增粉扫码专题活动、网络推广等均为不错的推广渠道。
找客户就是将原来跟企业没有关系的客户建立关系,需要提醒各位的是:刚刚建立的只是一种弱关系,不可一上去就卖产品。但凡那些朋友圈天天刷屏发产品链接,公众号里一条接一条发广告信息的,迟早会被用户拉黑。
(2)培育(Cultivate)客户
培育客户的核心是将刚刚建立的弱关系强化,变成一种强关系。
培育客户的核心之一,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品牌与用户的沟通和互动,让客户从多个接触点感知品牌,建立品牌印象。“三只松鼠”在做客户培育时,就总结出了跟用户的23个接触点。每一个接触点的产生都是一次跟用户的沟通和互动,都能让一个用户更进一步去感知其品牌。在每一个与用户接触的环节去跟用户进行深度的沟通,并思考什么样的东西能够唤醒用户的购买欲望,进一步思考和创造人们的使用场景。每一个接触点都是一次让用户感知的机会,也是一次品牌植入的机会。最后通过沟通互动,根据各个客户的喜好、年龄、区域、性别、消费能力等将客户进行分组,针对每类客户做好价值内容的推送,尽量将骚扰信息降到最低,最大化客户的体验。
培育客户的核心,是建立起客户对品牌和你的信任感。
微信营销培育客户时,内容是关键。一定要确定内容的品质化、性格化、娱乐化、互动化和价值化。所有的广告信息,一定要软植入进去,让大家在娱乐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之中将其自然消化。培育客户是个长线活儿,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半途而废,同时,切忌天天“心灵鸡汤”和硬推送。
(3)成交(Close)客户
有了客户对品牌的信任感和对产品深度认同后,企业便可以进一步与客户建立更加深度的关系,那就是成交。
传统意义上来讲,成交就是将产品销售给客户,然后把客户的钱收回来。但在移动互联时代,成交是为企业的客户做服务。我们要将品牌人物化,通过微信的沟通与互动,走进并融入客户的生活中。随时准备着,用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问题。客户认可企业的问题解决方案之时,就是成交之时。因此,最好的成交不是买卖,而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是给客户做服务。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目前社会上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供过于求,人们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价格,更多的是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与体验。因此,企业要在产品和服务的交付体验与品质上下功夫,做好服务,优化体验,为客户创造出更多的感动和惊喜。这些感动和惊喜,都会为品牌带来一次又一次非常有价值的社会化口碑传播。
服务是最好的营销,比任何手段都更容易带来成交。站在客户的角度做服务,是做好微营销的不二法门。
(4)构建部落(Tribe)
按照传统营销的理解,客户成交后,就要进入新一轮的客户开发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的生活一定是圈子社交和部落生活,有无限潜力的是粉丝经济。
把与企业品牌价值观、理念一致,喜爱企业产品的用户聚合起来,形成圈子。然后往圈子里拉专家,拉带头大哥,拉意见领袖,圈子氛围就起来了。有了氛围,开始给圈子创造内容和好料,大家参与性就强了,参与性强了,整个圈子的人便会产生共鸣。共鸣的结果是,大家成了企业品牌的粉丝。有了粉丝,就会带入更多的粉丝。用微信做线上的聚合和传播,线下的O2O活动做客户的体验和关系深化,在向客户传递价值的过程中打造成企业的铁杆粉丝。通过微信,企业将品牌的铁杆粉丝打造成自组织,这些粉丝自组织便会不断通过口碑帮助企业找客户,培育客户和成交客户。
总之,微营销是个系统工程,是不能急功近利的。一定要围绕“提升客户体验,解决客户问题和融入客户生活”为中心思想开展工作。微营销是个系统活动。
【专栏13-11】跟“肉夹馍”学微营销——让关注度飙升1000% 的营销思维
近几天在“宇宙中心”——北京五道口出现了一家非常火的小店“西少爷”肉夹馍。号称开业当天销售1200个肉夹馍,百度指数显示“西少爷”肉夹馍一周时间关注度直线飙升1000%;每天下午店门口都会排起百人长队,甚至有顾客专程从济南坐高铁来这里排队购买。无论营销大佬还是创业草根都会被这个故事吸引:在很多传统老字号逐渐消失的大背景之下,这个“肉夹馍”是怎样走红的呢?它的营销秘诀是什么?“肉夹馍”能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答案是: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改造。(www.daowen.com)
比尔·盖茨说:“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李彦宏说:“以一个互联网人的角度去看传统产业,就会发现太多的事情可以做。”我们来看看“西少爷”肉夹馍是如何运用互联网改造传统美食的。
1.用创业故事打造知名度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打造品牌也是一样,最难的是如何打造知名度。对于一个新品牌创建,“西少爷”肉夹馍的方法值得借鉴:从微信朋友圈疯传的创业故事《我为什么要辞职去卖肉夹馍》开始。
如何打造故事呢?最容易传播的故事是什么?第一,要有共鸣。如果读者在故事里能读到自己,有一种角色体验的感受,那么这个故事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也很可能获得大量转发。《我为什么要辞职去卖肉夹馍》是把四位创业者的经历和感受糅合在一起写出的创业故事。四位创业者是百度、腾讯等公司的员工,看似风光无限的大公司员工,其实都承受着巨大工作压力,成为大公司外表光鲜的符号,却有很多个人理想无法实现,每天和100万人挤地铁13号线,体验那种落差感。很多看到故事的人感受到自己久违的梦想,引起共鸣,主动分享到朋友圈。还记得当年山大教授辞职去烤羊肉串的新闻吗?老教授一年时间烤羊肉串比教书30年赚的都多,发誓下辈子再也不读书,再也不当教授,直接去烤羊肉串,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百度前员工开肉夹馍店的消息一传出来,得到了百度公司员工的大力支持。17日晚上,百度跑步协会还组织了一次长跑,从百度大厦跑步8公里到五道口“西少爷”肉夹馍的店中,排队买馍支持前员工创业。
“百度前员工和用户们的支持,其实也是对理想坚持不懈的人的彼此欣赏。这个时代很多人的理想被压抑了,我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想做些事情。”“西少爷”肉夹馍创业者孟兵说。
一个好故事的另一个要素就是要有冲突和戏剧性,IT公司的高级白领跟卖肉夹馍的竞争,新奇的人物角色和极富冲突的故事情节启动了人们好奇的按钮。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想看看这家店到底长的什么样子,这肉夹馍长的什么样子?
2.利用好关系链营销
有了好故事,下一步怎么办呢?开始传啊。用什么传?最快、最省的方式就是关系链,最简单的工具就是微博或微信。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圈子与圈子交叠的互联网时代,这些相互交叠的圈子构成了笼罩世界的一张大网。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圈子与圈子连接的节点。生活在这些圈子里的人们都有个天性,就是乐于分享新闻,特别是和自己有关的八卦新闻。一传十、十传百,各种消息就通过社会化媒体不断地传播着。
“西少爷”肉夹馍为什么开业第一天要送1200个肉夹馍,并且只送给网易、搜狐、谷歌、百度、腾讯、阿里员工呢?第一,容易获得共鸣。所有的促销都要有个门槛,否则就会让人感觉是清仓处理,这是做零售的常识。而且这个门槛让网易、搜狐等公司的员工感觉自己有身份“不是一般人都送的!”于是,就开始向符合条件的朋友转发。第二,传播路径更加精准。由于创业者是IT圈子的,通过自己最亲近的朋友进行转发速度最快,传播路径最精准。第三,鼓励转发和评价:前边说了,自己圈子里的人,肉夹馍也还不错,肯定要到朋友圈或者大众点评点赞了,并且点赞还可以再免单,何乐而不为呢?
3.别忘了,故事是产品品质的表达
在所有关于“西少爷”肉夹馍的新闻报道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错的“营销话术”来凸显肉夹馍的品质:“绝不能把打折的产品卖给顾客”“抛弃穷人思维”“不要怕花钱,只卖最好的”“不惜一切代价搞好产品”“有瑕疵或者被切坏的馍就会被淘汰”“用掉5000斤面粉和2000斤肉料进行产品研发”“配料用量精确到毫克,对肉夹馍的质量进行精确控制”“都说我们会做营销,其实是产品品质好”。每一句话都在斩钉截铁地讲一件事情:肉夹馍的品质好。这些销售话术可不是一般卖肉夹馍的人能总结出来的。为了真实感受这个肉夹馍的品质,我还特地去排队品尝了一下,但是味道好坏单凭个人喜好很难断定,看看大众点评吧。
4.饥渴营销,制造热销真相
当然,产品好不好,不是靠“销售话术”就能传开的,人们只相信有图有真相的事实。在开业第一天,“西少爷”们就开始打造热销景象。
您用过滴滴打车吧?今年年初,滴滴打车经过77天斥资14亿元补贴用户,用户数量从2200万增加至1亿。想一想滴滴打车用10块钱买一个用户的就了解西少爷的“互联网思维”了。“西少爷”第一天早上送出1200个肉夹馍,能领这些肉夹馍的人必须是网易、搜狐、谷歌、百度、腾讯、阿里的员工,这个促销条件决定了用1200个肉夹馍所换来用户的质量,因为只有这些公司的白领才是在周边工作的,才有重复消费的可能。第二,每个人只送一个,这就决定了用肉夹馍所换来用户的数量,每个人只能免费领一个,1200个肉夹馍一定能买到1200个客户。不仅仅买到1200个回头客,在窗口显著位置张贴着“每人限购2个”制造了唬人的热销场景,是不是超值呢?
互联网营销就是如此,粉丝热度来得快,退得也快。如何保持消费者这股狂热,想让顾客永远“粉”你,除了不断有声音在市场上出现,更加重要的就是硬功夫——如何保持产品品质。无论是小米手机还是肉夹馍,“互联网思维”打造让人“尖叫”的产品是成功塑造品牌的关键。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网络信息汇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