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大提倡,艰苦奋斗大发扬。众人拾柴火焰旺,驱散贫困有力量。一方有难八方帮,传统美德齐弘扬。不忘初心旗帜扬,昼夜兼程追梦想。”自信的歌谣在南部县上空飘荡,携手脱贫的精神在大家身边滋长。有一种精神,叫不惧贫穷,踏实肯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价值角度讲,它是一种动力,鼓舞人们百折不挠,去争取,去创造。而这宝贵的精神,在南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碑院镇林坝村村民胡宗鹏到田里查看紫米水稻回来后,把一大筐青草倒进猪圈。
看着几头猪一哄而上吃得欢,胡宗鹏开心地笑了。胡宗鹏说,他赶上了好时候。在党的扶贫政策帮助下,2016年,他家就摘掉了贫困户帽子。胡宗鹏家曾是该村有名的贫困户,他和老伴年老多病,儿子有残疾,只能从事简单劳动,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最美南部人颁奖典礼上红军革命题材的表演
“要想摆脱经济上的贫困,首先要摆脱精神上的贫困。”胡宗鹏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帮扶单位和镇村干部通过走村串户和召开群众大会等方式,开展以脱贫光荣为内容的自尊教育,让他明白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并下定决心要摘掉“穷帽子”。
“现在,我家养了4头猪、200多只鸡,种了2亩田的紫米,一年下来收入有近3万元。”看着满地乱跑的鸡仔,胡宗鹏乐得合不拢嘴。据他介绍,他家还栽植了近120棵脆香甜柚树,即将挂果。胡宗鹏掰着手指头计算着家里的收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中午准备吃红烧肉。以前家里穷,一年四季碗里很难见荤腥,看到人家吃肉,孩子们都眼馋得很,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想吃啥就买啥。”说着,胡宗鹏笑了。
贫困对于勤奋者只是一时之难,对于懒惰者才是一生之痛。现年34岁的魏刚是南部县谢河镇武圣宫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患癌去世,母亲常年重病缠身,家里仅靠他一人支撑。为了帮助两个弟弟完成学业,他决定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他年幼出去打工学厨,回来后自己搞特色养殖,利用种养循环提高经济效益。魏刚勤劳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曾帮助过他的村民。农闲时节,有不少村民会选择到魏刚的养牛场务工,每天能挣到60元的工资。
搞小养殖的贫困户在饲养跑山鸡
在家里最贫困的时候,魏刚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自己主动寻找致富门路,不甘贫困、艰苦奋斗。当问起魏刚累不累时,他笑着说:“累了有收获就是件好事,在党的政策扶持下,应该努力脱贫致富,不能辜负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帮扶。”现在,魏刚最大的心愿是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拔掉“穷根”,增收致富。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还有利用领导的1000元慰问金发展小养殖,主动牵头成立山鸡合作社,带动整村发展“四小工程”,自主跑去甘肃尝试花椒生意并发现商机的退伍军人兼贫困户张定科;为给重病妻子治病,申请贷款办养殖,利用双手创造财富的王家镇顶子山村村民张丕安……每一个故事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南部县的乡村田野。
有一种精神,叫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祖国大地上辛勤劳作,形成了不畏艰难的优秀品格,培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
行走在老鸦镇松林村南部、阆中交界的深山沟里,一条村道沿着地势起起伏伏,到达村民赵清武家。这位高位截瘫但身残志坚的朴实村民,即使病情持续恶化、妻子意外离世,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贫困户是可以享受政府的帮扶政策,但这辈子难道就靠政府的帮扶过日子?”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不愿做个“等靠要”的贫困户。开面坊、扩市场、展销路、建商标,他都亲力亲为。同时,他还在爱心人士帮助下,开起了网店,每天销售手工面条150余公斤。“我虽不能行走,但双手有的是力气。苦点累点无所谓,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摘掉贫穷的帽子。”赵清武说。在致富路上摸索出“门道”后,他计划再扩大规模,解决更多残疾人和贫困户的就业,团结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身处逆境却不怨天尤人,困难重重仍积极向上。在南部县寒坡乡彭家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谢瑞莲一家人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的故事成为美谈。在丈夫意外去世之后,家中没有了“顶梁柱”的谢瑞莲坚持搞养殖、打零工,借助政府的扶贫政策供养儿子上大学,体现了母子俩的信心和决心。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成熟懂事,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谢瑞莲的儿子做兼职、干农活,想着用自己的双手送母亲一份慰藉,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他们的故事也感染了很多人。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他可以让弱苗长成参天大树,可以让垂髫孩童成长成人,也可以让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熠熠生辉。南部县儿女梦想依旧丰盈,黄土坡奋袖出臂,嘉陵江边挥汗如雨,谱写了一曲曲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动人之歌!
有一种精神,叫转变思路,巧借外力。借助科技兴农的东风,沭浴金融扶贫的春雨,使产业发展遍山岗。(www.daowen.com)
缺少资本怎么办?村民找到了小额信贷。“真没想到,昨天才提贷款申请,今天钱就拿到手了,这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看到一笔5万元的款项打到自己的银行卡上,南部县丘垭乡勇敢村村民何德市十分激动。他在农村信用社的自动取款机上反复查询了几次,确认贷款到账后,立即提取了一万元现金,用于支付前不久修房子欠下的工钱和购买猪饲料的欠账。大堰乡纯阳山村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张中路,把申请的5万元无息贷款入股到该村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年底,村里的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按股分红,我收入了7000元。”谈到自己利用小额信贷入股“脱贫奔康产业园”获得收益的经历,张中路至今仍然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
技术工人正在教授产业园工人果树养护技术
食用菌合作社社员在采摘双孢菇
不论是“四小工程”还是特色产业发展,那成片的果桑产业园、柑橘产业园、青皮脆李产业园、牲畜养殖园,是踏实的农民埋下的财富种子,是稳定脱贫的根本。
楠木镇金石村贫困群众何永茂正在给柑橘树疏果修枝。尽管累得满头大汗,但他脸上尽是开心的笑容。靠着这些柑橘树,他今年的收入又要增加3000余元。“从最初的小养殖,到现在的小庭院,搞的种类多了,收入也不断增加。”谈及自家发展的增收产业,何永茂津津乐道。
在大堰乡纯阳山村半山腰的脱贫奔康(食用菌)农民产业园里,一个个食用菌种植大棚格外惹人注目。大棚内,贫困群众汪学超正在采摘双孢菇。
“有了产业园,不但能稳定脱贫,还能长期增收。”对于现在的生沽,汪学超十分满意。“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家终于摆脱了贫困,日子也越来越好。”聪明的村民汪学超不仅自己当股东搞产业发展区,还鼓励和带动村里其他贫困户加入,扩大规模搞生产,小生意做得如火如茶。
在铁佛塘镇国公村“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内,一块块平整的土地上,一株株枝繁叶茂的“不知火”柑橘树上已冒出许多花朵儿。“最早种植的半亩‘不知火’长势非常好,初挂果后第二年就能见到经济效益了,每亩至少可以收入1500元。以后进入盛产期,收入会更多。”贫困户鲜志国在自家的“不知火”柑橘园里一边清除杂草,一边说。65岁的鲜志国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年前,在业主大户的带领下,他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种植了0.5亩“不知火”柑橘树,2017年初又种了2亩。
“‘不知火’的经济效益虽然很好,但见效比较缓慢。”鲜志国说,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果园的经济效益,尽快摆脱贫困,他在果树下的空地里套种蔬菜、养鸡。“等到‘不知火’进入盛产期,我家的日子会更好过。”谈到近年来自家发生的变化时,鲜志国喜上眉梢。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不断开拓门路,是踏实勤劳的农民新的代言词,他们这种不断纳新、巧借外力的精神为脱贫摘帽注入新动力。
有一种精神,叫知恩图报,感恩回馈。绿叶在林中吟唱,谱写一曲曲感恩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南部县的天空飘荡,绘画着一幅幅感人的画像,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而在永定镇窑湾村,有一卷知恩感恩、干群和谐一家亲的美好画卷。窑湾村二社的马秀芬以前的日子可谓痛苦难耐,丈夫患有直肠癌,为了偿还治病欠下的十几万巨债,她和儿子四处打零工,可是对于昂贵的医药费也是杯水车薪。在扶贫政策下来之后,村支部书记第一个跑到她家里,为她解决了燃眉之急,并介绍她儿子去拉萨学开车跑运输,两年之后争气的儿子偿还了家中所有债务。马秀芬为了回报政府,两年里,她主动承担村里几里公路的打扫和广场清扫工作,为的是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感恩回馈政府和社会。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窑湾村村委会青色墙壁之上,依旧留着杨绍真老人写过的粉笔字,像这样的感恩标语还有很多。
“我们村上能有今天的发展,全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我们一定不能忘了他们的恩情啊……”这位耄耋老人在精准帮扶政策下,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老人一直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政府的感谢。
开会时,他主动做起村里的义务政策宣讲员,为村民解释脱贫政策,许多贫困村民在老人的热情带动下,全力配合脱贫攻坚工作,珍惜脱贫机会,成效颇丰。
老鸦镇松林村贫困户杜春明在政策支持下搞养殖脱贫致富后,心情激动地给第一书记打电话,哭着请求申请入党,在他们眼中,党员的神圣义务就是:做好手边事,帮助更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