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重病欠外账,如今医疗政府扛。曾经家家饮水荒,如今直通到厨房。曾经孩子学难上,如今培训就业广。”欢乐的小曲家家传唱,愉快的生活日日兴旺。
重病不慌,政府来扛。一些单纯朴实的南部县农民,只知勤劳能换来温饱,却忽略了健康的重要。辛勤劳累一辈子,最后却落下累累病痛,还未等到儿女成群、膝下承欢,却让原本平稳的生活陷入深渊。“这么好的医疗政策,减轻了我家沉重的经济负担。”周炳善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2016年因患脑瘤卧床不起,家人既要照顾他的日常起居,又要面对高昂的手术费用,不知道忧愁过多少个夜晚。
“最初都有放弃治疗的打算,最后还是健康扶贫帮了我,救了我的命啊。”刚做过脑瘤手术的长坪镇印山村村民周炳善在自家小院里散步,看到村里扶贫第一书记王波提着水果走进院子,颤颤巍巍地走过去满怀感激地紧紧握住他的手。
在碑院镇林坝村卫生室里,88岁的村民胡宗勇正在进行身体检查。放眼这间新建的村级卫生室,面积有50多平方米,配置了听诊器、诊查床、血压计、输液架等医疗设备,药品全部由县乡统一配备,种类达到100余种。
有了干净舒适的环境,齐全先进的设备,让“小病不出村,看病能就近”成了现实。曾经林坝村的村民过去最怕得病,哪怕是感冒发烧,都要走好几里泥泞的山路,到镇上卫生院拿药,费时费力不说,也很容易耽误病情。崎岖的山路阻断了村民们的求医之路,而县里的“三大工程”却为村民搭建起健康的桥梁。村村搭建新的卫生室,医疗设备专业又高效;村村引进专业医护人员,医疗服务专业又热情;村村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阻断细菌疾病的隐形传播。
检查完身体的胡宗勇,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在平坦的回家路上,而此时在家里庭院给鸡撒食的老伴,正望着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
“前两天医生来过,今天又来了,太麻烦他们了。检查细致,服务到位。”在永定镇同心村贫困户郑光富家,镇卫生院的3名医护人员正在为郑光富体检,听诊、量血压、问病情……逐项记录郑光富最近的身体状况。
郑光富患有哮喘、前列腺肥大等疾病,以前都是自己到卫生院检查、拿药。现在却是医生走进家门,询问了解病情,检查一项不落,还要叮嘱用药常识。
而这一切美好图景的实现,源于南部县严格实行的动态筛查管理机制、定期巡查服务机制和长效便民惠民机制。通过全面覆盖精准到人,郑光富首先成为了这种改变的见证者、受益者。
“现在的医疗政策多好啊,像我们这样的贫困户,去县医院可以走‘绿色通道’,挂号输液都不要钱,我和老伴再也不用担心生病没钱医啦。”郑光富拉着村支书的手,给他讲述他眼中的改变。他说现在每过几天就有医护人员下来给他们做常规检查,细心为他讲解老年人的保养知识,对他们嘘寒问暖,体贴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这是他活了一辈子做梦都想不到的温馨画面。
生命源头,水利基础夯。五灵乡丁字桥村,海拔700多米,曾经是典型的旱山村。村民吃水要到山脚下的小河沟去背,有时学校也因没水吃而停课。而如今的丁字桥村,绿树丛中,一栋栋修缮一新的民居掩映其间;田间地头,农作物长势良好;房前屋后,果树成排成行。“吃水不愁了,大家都专心搞产业。”该村贫困群众李大何看着眼前的光景,感慨地说。从前村里缺水,遇到天旱,村民常常因争水打架,至于农业生产,更是有心无力。
“如今不一样了,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卫生又方便。”热心村民介绍道。为了大家吃到放心水,村里召开村民大会,决定实施供水工程,历经5个月就使自来水安装到户。“自来水到村到户,产业发展的后劲也足了。”李大何在自家的一亩多地里栽种了柑橘树,同时也发展林下种植。(www.daowen.com)
在盘龙镇中窑坝村,村民正在对渠系进行清淤,并浇筑水渠坡面。“这段主渠为全村一半村民提供生产用水,多年来,由于疏于管理、塌方严重,供水能力严重退化。”该村贫困群众郭太富说,“水渠清淤、加固后,种田种地就不怕缺水了。”
洞头区教师钟欣在永红小学参加评课活动
在长坪镇侯坪村,68岁的贫困群众张秀琼对如今村里的用水、饮水条件赞不绝口。2016年,张秀琼只花了1800元安装费,就将自来水接进了厨房,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寒门学子,读书培训忙。当走进南部县永定镇永定中学时,一群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跳竹竿舞。竹竿在两个男同学手中灵活地摆动,几个女同学像身体轻盈的小燕子,来回穿梭于竹竿之间,而其中一只“小燕子”,大大的眼睛晶莹闪烁,黑黑的小脸上露出质朴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这正是贫困生何晓英。
“我曾一度有过放弃读书的打算,但母亲坚持让我上学。”说起家里的情况,何晓英心事重重。如今,她再也不用为上学的事发愁了,“三免一补”,教育救助金等措施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支撑,插上梦想的翅膀。
“学校知道我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不仅给我免去一切学杂费,还有领导和老师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让我再也没有负担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晓英透过教室窗户,望着蓝天,憧憬自己美好的未来。
家住碾垭乡付家庙村的杨舒慧是村里众多的留守学生之一。父母远在外地打工,只有春节才能回家,她从小借住在建兴镇的亲戚家里,对于目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这个12岁的女孩流露出同龄人未有的沉稳和冷静。在学校的关心和老师的关爱下,她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不再为自己是留守孩子而自卑。
“我再也不会因为自己是贫困留守学生而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了,谢谢那么多人关心我、支持我,我会努力完成学业,将来报答社会。”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关心和资助,杨舒慧正用她的实际行动回报他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告诉大家,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经过就业培训的劳动力进入工厂进行生产
南部三中职业技术学校高一贫困生袁翀自信地说,如果有机会,他打算继续深造。但在此之前,袁翀还一筹莫展:“想读书没有钱,想打工又缺技术。”县里出台的一系列教育帮扶政策,帮助他解决了上学的后顾之忧,还为他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儿子春节后就出去上班了,在之前参加了装潢装修技能培训,现在一个月的收入有三四千元。”东坝镇杨家坝村贫困群众宋天强拿着儿子刚寄回家的钱,心情有些激动。“我们老两口身体不好,孙子在上学,就盼着儿子能挣点钱,让家里日子好过点儿。”宋天强说。由于缺技术,儿子以前只能下苦力,既辛苦,收入也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县里有了针对贫困户的转移就业培训,让年轻人有了学习技术的机会,他们能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