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术界对国际公共产品的兴趣日趋浓厚,区域性公共产品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安哥拉模式”是中国在对非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重要模式之一,具有典型区域性公共产品的特点,目前已在非洲多个国家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推进中非合作和促进非洲区域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
公共产品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与私人产品相对。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将公共产品的特点总结为:“无论你是否有购买的意愿,它们带来的好处最终都将不可分离地扩散到整个社区。”(1)最初,公共产品限于地方和国家层面,解决的是地区或国家内部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来加以解决。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开始从国际层次研究公共产品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分析中指出,随着霸权国的衰退倾向,将国际公共产品“私物化”的倾向更加明显,这成为全球性体制动荡的主要根源。(2)凯瑟琳·格温(C. Gwin)认为,“与常规对外援助集中于单个国家相比,跨国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国家采取以结果为导向的发展合作措施。”樊勇明认为,所谓区域性公共产品是“只满足于区域内各国谋求繁荣、维护稳定的共同需求,只适用于本区域,其成本又由域内国家共同筹措的安排、机制或制度。”(3)黄河认为,“只服务本地区、只适用于本地区、成本由区域内国家共同分担的安排、机制或者制度为‘区域性公共产品’”。(4)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制度、组织机制等非物质的非有形产品,跨国社会基础设施等有形物质产品也包括在内。(www.daowen.com)
可以看出,与国际公共产品相比,区域性公共产品有其优点:一是其涉及的成员相对较少,更容易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二是区域内平等的集体对话与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避免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导国通过霸权将其私物化的风险;三是由于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的涵盖范围较小,各国从中得到的收益与必须付出的成本比较清晰,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搭便车”的现象,避免了国际公共产品中存在普遍存在的供应不足的问题。
从区域公共产品的现状来看,其供应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与区域或次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这种供应的增长远不能满足对其的需求。因此,一些关键领域的公共产品存在着尚未充分利用或供应不足的状况。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如何实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各个理性行为体共同关注的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