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一种优化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一种优化研究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则进一步总结为区域公共产品是服务于特定区域的,成本由区域内国家共同分担的机制。因而,笔者在既有文献基础上提出批判,认为不同于全球性安全公共产品与全球性经济、发展援助等公共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是并行的,区域安全类公共产品在关注层次上应当高于区域其他公共产品。

当前学界对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探索始于全球性公共产品的弊端研究,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全球性公共产品的提供有赖于霸权国的存在,只有霸权国的存在才能使得自由经济秩序持续繁荣发展,而霸权国在这一过程必须提供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可靠的国际安全体系和有效的国际援助体系。(3)然而如此一来,既会存在“搭便车”现象,又会在经济上加重霸权国对公共产品的负担,因而这样的体系是不稳定的。在此背景下,托德·桑德斯提出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将区域性公共产品界定为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内产生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合作与收益。(4)

中国学界当前对于区域性公共产品也多有研究,樊勇明从区域合作的实际出发探讨区域性公共产品,考量北美自贸区、欧盟与东盟的区域合作发展典型,认为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拥有针对性强、避免私物化、规避“搭便车”现象等特征。(5)贺平将区域公共产品界定为:为满足区域内各国谋求繁荣、维护稳定的共同需求而由域内国家联合提供的产品和服务。(6)黄河则进一步总结为区域公共产品是服务于特定区域的,成本由区域内国家共同分担的机制。(7)虽然关于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其中的共性显而易见,就是区域内各成员国之间的共享。

在此基础上,马学礼则从国际集体行动的角度提出区域性公共产品的理论路径应为:区域公共问题存在,使得区域公共产品的需求产生,进而通过个人或集体行动实现区域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8)

就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分类而言,樊勇明将霸权国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四大支柱引入区域性公共产品领域,对区域性公共产品进行基础性分类,即区域金融公共产品、区域贸易公共产品、区域安全公共产品。(9)在此基础上,黄河以大湄公河区域环境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环境类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概念,对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分类进行补充。(10)而曹岩涛在两位学者的基础上,整理并正式提出区域经济类公共产品、区域安全类公共产品、经济发展类公共产品、区域环境类公共产品的四种类别概念。(11)

既有研究对于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分类研究建立在彼此之间并行的基础上,但笔者认为区域性公共产品区别于全球性公共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安全类公共产品与其他公共产品的重要程度不一。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国家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和竞争,对于权力和安全的争夺是国际关系的基本问题。自由主义者认为在国家的彼此之间合作共赢的过程中,在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也会产生安全问题。(12)建构主义的重要代表哥本哈根学派将安全划分为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五个安全领域。(13)可见,在既有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下,三大理论流派都不认为安全与经济、环境等领域的议题重要性是并行的。因而,笔者在既有文献基础上提出批判,认为不同于全球性安全公共产品与全球性经济、发展援助等公共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是并行的,区域安全类公共产品在关注层次上应当高于区域其他公共产品。也正如前文笔者论述的,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往往是基于安全考量。

而在区域安全类公共产品的具体界定方面,黄河认为是区域性公共产品中涉及安全领域的部分,具体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由该范围内一国或多国提供的,仅服务于该区域公共安全的一系列安排、机制或制度。(14)具体到分类,孙云飞认为区域安全类公共产品一般应当分为制度类安全公共产品、观念类安全公共产品。(15)这种分类的办法有其道理,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合作中面临的安全差异。(www.daowen.com)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安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国际关系安全研究也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个方面入手。巴里·布赞认为传统安全理论应当将国家作为首要的安全对象,关注军事与政治安全,而非传统安全的主要特征是关注非国家行为体,强调政治与军事之外的安全问题。(16)非传统安全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则是从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等议题领域出发的。

因此,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本章的分析框架,从东亚区域实际出发,基于制度和观念、传统安全议题和非传统安全议题的两重维度,展开对于促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安全类公共产品分析(见表7-1)。

表7-1 本章分析框架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文献分析整理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