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构中国金融的发展与稳定 in 新时代

重构中国金融的发展与稳定 in 新时代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更好地适应新挑战新要求,新时代金融稳定与发展应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回归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源。在低利率的条件下,低效高负债企业能够继续加杠杆,“僵尸企业”能够继续存在,对正常企业投资生产形成挤出效应,难以推动新旧增长动能转换。

重构中国金融的发展与稳定 in 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为新时代的金融稳定与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如何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注重效率和质量,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日益增长的金融需要,是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新挑战。为更好地适应新挑战新要求,新时代金融稳定与发展应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回归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源。

一、要坚决管住货币信贷这个总闸门,防止宏观杠杆率继续上升

近年来,低效回报的部门仍然在加杠杆,这是总体杠杆水平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僵尸企业”形成并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在低利率的条件下,低效高负债企业能够继续加杠杆,“僵尸企业”能够继续存在,对正常企业投资生产形成挤出效应,难以推动新旧增长动能转换。

二、要加快处置突出的风险点,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乱象丛生,导致金融风险高发频发。当前监管体制的主要矛盾是分业监管体制不能适应金融业跨界经营发展趋势,以及非金融企业大量涉足金融行业的倾向。维护金融稳定主要是防范系统性风险,如果过度追求短期和局部稳定,过分强调流动性保障,必然会导致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反而会因小风险不处理最终酿成大危机。

三、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助力新时代的金融稳定与发展(www.daowen.com)

确立双支柱调控框架,既是反思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成果,更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迫切需要。下一步,既要明确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职责和分工,明确政策目标、评估、工具、实施、传导和治理架构,又要从维护金融稳定这一总目标出发,加强二者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将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跨境资本流动、互联网金融等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动态监测评估金融体系风险压力

四、要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建立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有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衍生品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金融市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培育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以及市场基准利率,提高价格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序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完善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税收会计、评级等配套制度,提高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鼓励金融创新,积极支持普惠、创新产业、绿色产业和新经济动能培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领域的创新,尤其要构建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普惠(小微、“三农”和扶贫)、绿色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