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宏观调控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货金环境

宏观调控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货金环境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的来看,中国的政策实践可能会超前于理论发现,而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对传统货币经济学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极大地推动了理论界和决策者的深刻反思。针对近期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用力过猛,而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执行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国家提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正是认识到货币政策有其边界,不能包打天下,不能代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与其他政策配合,尤其需要以新时代改革为基础。

从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责以来,在经济约束和结构性特征异常复杂的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当局根据中国经济金融的实际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不断突破思想束缚,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政策体系和理论基础。就改革经验而言:一是在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上,强调稳定价格水平并兼顾其他目标;二是按照间接调控要求,改革完善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三是根据发展阶段和国情需要,选择实施数量、价格与宏观审慎政策相结合的调控模式;四是始终注意短期宏观调控与中长期金融改革相互结合,重视“在线修复”金融体系,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总的来看,中国的政策实践可能会超前于理论发现,而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对传统货币经济学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极大地推动了理论界和决策者的深刻反思。我们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克服各种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及时总结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宝贵经验,将具有全球典型范例意义的中国模式提炼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笔者发表于《金融研究》2017年第1期的《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与货币政策理论的国际前沿》一文,正是对中国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长期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一直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在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和促改革的缝隙中运行。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存在着如何处理好宏观调控和改革力度的关系问题。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但不能解决深层次矛盾,还会导致结构性矛盾的固化。以过度刺激维持所谓的经济高增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后果是“僵尸企业”僵而不死,落后产能难以退出。针对近期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用力过猛,而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执行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国家提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正是认识到货币政策有其边界,不能包打天下,不能代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与其他政策配合,尤其需要以新时代改革为基础。(www.daowen.com)

从这个意义上讲,管好货币信贷总量,调节好货币闸门,是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直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这是在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基础上做出的重要部署,为把握好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和节奏、平衡好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要全面理解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就必须认识到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是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平衡好维持金融稳定与防范道德风险之间关系的宏观保障,是顺应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主动选择。当然,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功夫在画外”,应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