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改革发展同样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历经4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改革不再是“零基础”,而是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时代的改革,如何看待改革经验,如何汲取历史教训,如何面对未来挑战,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经验来看,改革开放固然是40年来改革发展的主线,但另外两个因素同样值得关注。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基础在于,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可以通过分权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积极作用。比如,最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就是地方探索创新在先,然后自上而下推广的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需要地方发挥首创试点探索作用,探索出一套好的经验,然后在全国推广。然而,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不等于鼓励盲目地进行地方经济锦标赛。过去以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目标的地方竞争机制,只能激励地方政府在容易看得见的GDP指标方面展开竞争,没有办法激励各级地方政府去做GDP之外的事情。政府的职能不能只限于发展经济,在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的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特征,政策目标多元化的特征也会日益突出。已有的激励机制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扭曲,这一问题必须予以正视,并坚决加以扭转。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以开放促改革的红利已逐渐消失,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已经开始显现。比如,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与人民消费能力的增强,在大市场和大消费的拉动下,大国经济效应正在显现。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等“新四大发明”在中国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在经济学意义上,这些都是以“规模经济”为发展条件,是一般小规模经济体做不了的。从国际上来看,无论是欧盟试图统一财政政策的努力,还是印度的增值税改革,目的都是要消除成员国(各地方邦)之间的市场分割,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获取大国经济效应带来的增长红利。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完成了“书同文、车同轨”,在历史传统上比国外有更为优越的基础条件去应对国内市场分割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好大国效应,更好地推动下一步发展。(详见《新时代发展目标》一文。)
从过去的教训来看,我们应该明确加强具有长效、法治、公允特点的体制机制建设,避免过度依赖短期行政手段。过去的一些改革存在思想上回避问题、态度上缺乏决断、认识上把握不准主要矛盾、系统性改革工程缺乏顶层设计、过度依赖短期行政手段、不允许改革“试错”等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改革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进,运动式色彩较浓,而具有长效、法治、公允特点的体制机制建设不足。这种运动式工作方式固然有力度强、传导快、见效快的优点,但其缺陷也十分明显。一是缺乏长效机制建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短期改革的成果难以有效巩固,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反弹,甚至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二是短期政策容易用力过猛、过犹不及。三是一些周期性、阶段性政策对长期经济改革及相关法治建设成果的冲击,可能因一次调控就改变多年积累起来的市场经济重要的基本原则。(详见《改革的几大“硬骨头”》一文。)(www.daowen.com)
从我们面临的挑战来看,改革再出发需要啃四块“硬骨头”。经过近40年的改革发展,易于推行、具有帕累托优化属性的改革目前大多已经完成,改革的顶层设计、“四梁八柱”的基本框架也已确立,下一步改革面临的基本都是涉及改变现有体制运行、触动既存利益格局的体制机制难题,比如,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扩大双向开放等。因此,新时代的改革绝不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必须主动突破“心理舒适区”,要对困难和挑战甚至重大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笔者在《改革的几大“硬骨头”》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新时代的改革不能“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要敢于啃国有企业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调整、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建设、处置“僵尸企业”和风险点的市场出清问题这四块“硬骨头”,要充分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应当沿着已经明确的改革方向一以贯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