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这是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同时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问题为导向: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21世纪初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一方面,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得到有效释放;另一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超过非劳动年龄人口,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红利”也得到充分释放,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在21世纪前10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但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恰好处于刘易斯拐点、老龄化拐点和城镇化拐点三者叠加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从生产主导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的重大转型,也面临着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考验。这些矛盾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这些问题在供需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还在供给侧。因此,在结构性问题成为当前主要矛盾、总需求刺激政策的效果边际递减的情况下,不能重回总量宽松、粗放刺激的老路,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必须在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和改革上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欧美发达经济体借贷消费的经济模式,东亚地区提供高储蓄、廉价劳动力和产品,俄罗斯、中东、拉美等国家和地区提供能源资源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国际市场的有效需求急剧萎缩,经济增长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从全球来看,劳动生产率仍未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新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尚未形成。然而,这些调整和影响都将给新一轮全球竞争带来新的变化和挑战。未来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必然是人才的竞争、资本的竞争和营商环境的竞争,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促使人才、资本向本国流动。在这个大背景下,传统的需求管理政策收效甚微,需要我们从供给侧发力,找准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定位,更有效地释放体制机制的“改革红利”。对此,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先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和全面部署。(www.daowen.com)
因此,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过度刺激维持高增长有百害而无一利”(详见《过度刺激维持高增长的弊端》一文),从而将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转移到供给侧,更加强调结构性改革,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