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类项目包括营业成本,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税金及附加。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费用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企业应当将当期已销产品或已提供劳务的成本转入当期的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应将当期已销商品的进价转入当期的费用。费用是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因此费用的确认应当与收入的确认相联系,确认费用应该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费用是为实现收入而发生的资源耗费,按功能分类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问费用。简单地说,营业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对于制造业来说,营业成本主要包含所售商品的进价或者生产成本,而期间费用一般包含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三个项目,是企业为了维持当期的正常运营而发生的各种开支和消耗。分析费用质量的重点是要强调费用发生后所带来的效益。相当多的费用在规模上都是固定的,无法简单通过压缩规模来控制费用。有些费用如促销型广告费、研发费、人力资源开发费等,虽然可以通过企业决策来改变其发生的规模,但是其规模上的压缩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发展前景,所以在费用的控制方面,不要片面强调节约和压缩,要强调效益,不要追求费用最小化,而要追求成本的效益最大化。
(一)营业成本分析
营业成本是指与营业收入相关的、已经确定归属期和归属对象的成本。在不同类型的企业里,营业成本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制造业或工业企业,营业成本表现为已销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商品流通企业里,营业成本表现为已销商品的进货成本。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成本是指已售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它是根据已销产品的数量和实际单位成本计算出来的。在实际中,往往是每月末汇总销售成本后一并结转,而不是在每次发出库存产品时立即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已销商品的成本,即商品采购成本,是商业企业为销售商品而在采购时支付的成本,又分为国内购进商品成本和国外购进商品成本。国内购进商品成本包括国内购进商品的原始进价,即实际支付给供货单位的进货价款、购入环节交纳的税金和国内购进商品并已出口所收取的退税数(作为当期出口商品成本的减项);国外购进商品成本包括企业支付的进价(商品价款、运输费用、保险费、佣金等),进口商品交纳的税金(包括关税、消费税、增值税),购进外汇价款以及支付给委托代理进口单位的海外运保费、佣金等。
在不同类型的企业里,营业成本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制造业或工业企业,营业成本表现为已销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商业流通企业,营业成本表现为已销商品的进货成本。从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来看,企业的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后的余额为毛利。企业只有有毛利,才有可能形成核心利润。因此,追求一定规模的毛利和较高的毛利率是企业的普遍心态,也是关注企业的信息使用者的普遍期望。
但必须指出,影响企业营业成本水平高低的因素,既有企业不可控的因素(如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价格波动),也有企业可控制的因素(如在一定的市场价格水平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供货渠道、采购批量来控制成本水平),还有企业通过成本会计系统的会计核算对企业制造成本的人为处理因素。因此,对营业成本的质量评价,应结合多种因素来进行,一般地,在分析中至少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营业成本计算是否真实,会计核算方法(如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的选择是否恰当、稳健,当期有无发生变更,其变更有无对营业成本产生较大影响;②营业成本是否存在异常的波动,导致其异常波动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可控因素,哪些是不可控因素,哪些是暂时性因素,哪些可能是对企业长期发展造成影响的因素,影响程度如何;③关联方交易和地方或部门行政手段对企业降低营业成本所做出的贡献如何,其持续性如何。
(二)期间费用分析
期间费用是指不受企业产品产量或商品销售量增减变动影响,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对象的各种费用。这些费用容易确定其发生的期间和归属期间,但很难判别其归属对象,因而在发生的当期应从损益中扣除。我国把期间费用分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1.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企业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及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总体而言,有些项目的支出规模与企业规模有关,对其实施有效控制可以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有些项目的控制或压缩反而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如企业研发费、职工教育经费等,这些费用的规模不宜盲目降低。在企业的规模、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费用规模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可以从支出的有效性、长期效应及异常波动的合理性等几个方面对管理费用进行分析。(www.daowen.com)
2.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
从销售费用的基本构成来看,有的与企业的业务活动规模有关,如运输费、装卸费、整理费、包装费、保险费、销售佣金、差旅费、展览费、委托代销手续费、检验费等;有的与企业从事销售活动人员的待遇有关,如销售人员的职工薪酬;还有的与企业的未来发展、开拓市场、扩大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等有关,如广告费、促销费。从企业管理层对上述各项费用的有效控制来看,尽管管理层对诸如广告费、营销人员的职工薪酬等项目通过采取控制措施来降低其规模,但是这种控制或降低要么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要么会影响企业有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一般来说,在企业业务发展的条件下,企业的销售费用不能盲目降低。
3.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金融机构手续费及筹集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等。在利润表上,财务费用项目所反映的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及汇兑损失的净额,其数额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如果是正数,表明利息、融资净支出;如果为负数,则表明为利息、融资净收入。
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构成了企业财务费用的主体,而企业贷款利息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贷款规模大小、贷款利息率高低和贷款期限长短三个因素。企业贷款规模的降低会导致计入利润表的财务费用下降,从而增加企业的当期利润。同时也应关注贷款规模下降的恰当性,即是否与企业经营战略调整和企业未来的资金需求相适应,是否有可能因贷款规模的降低而限制企业的未来发展。从企业融资的角度来看,贷款利息率的具体水平主要取决于一定时间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贷款规模、贷款的担保条件及贷款企业的信誉等几个因素。在利率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固定利率、变动利率或浮动利率等。可见,贷款利率中,既有企业不可控的因素,也有企业可控的因素。在不考虑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的条件下,企业的利息费用将随着利率水平的变化而波动。在分析中,应主要关注可控性因素的影响,了解企业贷款利率升降背后所隐含的融资环境、企业信誉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对企业因贷款利率的宏观下调等不可控因素而导致的财务费用降低则不应给予过高的评价。
(三)税金及附加分析
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日常活动应负担的税金,具体包括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及教育费附加等。消费税是对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规定的烟、酒、化妆品等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消费税的征收根据不同的应税消费品以固定的比例税率或定额税率来计算。城市维护建设税是国家对交纳增值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交纳的税款金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资源税是国家对我国境内开采矿产品或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资源税的应纳税额一般按照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计算。教育费附加是为了加快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扩大地方教育经费的资金来源而征收的一种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