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非流动资产项目的质量分析

非流动资产项目的质量分析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项目应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资产的初始确认成本。3)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情况来分析其变现性。当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时,应当将其账面价值减至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非流动资产项目的质量分析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质量分析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内涵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反映企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金融资产。本项目应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企业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是利用短期之内的公允价值变动赚取差价,而是准备长期持有。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不同点如下所述。

1)持有意图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意图明确,持有时间短,是为了短期之内进行交易,赚取交易差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和持有期限就没有交易性金融资产那么明确。

2)初始取得时的交易费用的处理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直接通过“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资产的初始确认成本。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资产形式不同,计入的账户不同,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交易费用可直接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照面值计量,所以交易费用应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两者均构成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

3)资产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的过程中均以公允价值来计量,所以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则要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要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幅度较小或暂时性变化时,企业应当认为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正常范围内的变动,应将其变动形成的利润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就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质量分析的内容

1)公允价值变动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企业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市价波动会影响企业的净资产,只有在金融资产出售时,原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需要转出,计入投资收益,影响企业的净利润,进而影响企业的业绩。所以,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市价波动影响当期业绩的前提下,管理层更倾向于将股票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避免盈利受公允价值变动的波动影响。

2)计提减值准备的分析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滑并非是计提减值准备的充分条件,只有存在减值的客观证据时,才应确认为减值损失,否则,公允价值下滑仅在权益中反映,并只有在终止确认后才可以将损失转入损益。另外,准则不允许通过损益转回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已在损益中确认的减值损失,而是在权益中确认公允价值的增加。所以应注意企业是否存在将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作为迅速改善财务状况、粉饰其经营业绩的情况。

2.“持有至到期投资”质量分析

(1)“持有至到期投资”内涵

“持有至到期投资”反映企业持有的以摊余成本计量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本项目应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包括企业持有的、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特征如下所述。

1)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它是指相关合同明确了投资者在确定的时间内获得或应收取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例如,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条件的债券投资,其到期日固定、利息和本金金额固定或可确定。而购入的股权投资因其没有固定的到期日,不符合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条件,不能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2)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它是指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明确,准备将投资持有至到期,除非遇到一些企业所不能控制、预期不会重复发生且难以合理预计的独立事件,否则将持有至到期。例如,对于发行方可以赎回的债务工具,如发行方行使赎回权,投资者仍可收回其几乎所有初始净投资(含支付的溢价和交易费用),那么投资者可以将此类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但是,对于投资者有权要求发行方赎回的债务工具投资,投资者不能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3)有能力持有至到期。它是指企业有足够的财力资源,并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将投资持有至到期。

(2)“持有至到期投资”质量分析的内容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定期收取利息获得稳定的收益,同时通过到期收回本金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

1)营利性分析。企业购买国债、企业债券及金融债券,是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主要内容。首先应根据当时宏观金融市场环境,判断投资收益的相对水平。一般情况下,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收益率应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具体收益水平要看债券种类以及相应的风险大小。另外,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收益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时间上并不与现金流入量相对应。多数情况下投资收益的确定先于利息的收取,有时还涉及此部分收益上缴所得税问题,因此会出现当期所确认的投资收益规模与现金收入金额不一致的情况。

2)根据债务人构成分析持有至到期的变现性。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者应按照约定定期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本金,但是债务方能否定期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取决于债务方在需要偿债的时点有没有足够的现金。因此,有必要对债务人构成进行分析,对各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做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以此评价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变现性。

3)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情况来分析其变现性。当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时,应当将其账面价值减至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通过分析该项目的减值计提情况,可直接判断持有至到期资产的变现性。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十四条规定,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如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已提高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但是,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企业有可能出于粉饰业绩的目的,通过少提或多提减值准备的方式,虚增或虚减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和利润。

3.“长期股权投资”质量分析

(1)“长期股权投资”内涵

“长期股权投资”反映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本项目应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具有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具体来说包括三点:一是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则被投资单位为其子公司,投资企业应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二是投资企业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共同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被投资单位为其合营企业;三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即对联营企业投资。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利,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

(2)“长期股权投资”质量分析的内容

1)长期股权投资构成分析。其主要从企业投资对象、投资规模、持股比例等方面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分析,判断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质量。

无论是以对企业自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以控制为目的的长期股权投资,还是以企业多元化扩张为目的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以扩张核心业务或是获得投资收益为目的的长期股权投资,其质量高低都应当依据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大小来判断。不同的股权投资质量差别很大,质量好的长期股权投资所占比例越大,能为企业带来的预期利益就越多。反之,质量较差的长期股权投资不但无法给企业带来预期的利益,而且其原始投资也会一再缩水,甚至会使全额计提减值,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在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深入分析之前,应当首先计算不同类型长期股权投资占全部长期股权投资的比例,以估算上市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集中度以及上市公司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控制能力。投资较为集中、能够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控制程度较强的长期股权投资质量相对较高;反之,质量相对较差。

2)投资收益分析。根据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类型不同,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分析对子公司的投资获利能力。由于母子公司之间利益的一致性以及母子公司之间通常存在着关联交易及内部转移价格,在对子公司的投资获利能力进行分析时,集团公司是否从子公司获得了现金红利以及获得了多少都不应当作为重点。分析重点应在于子公司对集团公司整体价值的提升、整体经营业绩的提高,以及子公司自身的获利能力等方面。

根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当被投资企业宣布当年损益时,投资企业无须做任何会计处理,只有当被投资企业宣布分配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才按自身应得的份额将其计入投资收益。因此,子公司整体所实现的损益只能通过财务报表合并利润中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与子公司净利润的差额反映出来。分析时可以通过计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报酬率来衡量母公司投资的获利能力,公式如下:

当合并净利润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高于母公司净利润时,投资报酬率为正,差额越高,说明子公司的整体营利能力越强,投资报酬率越高。当合并净利润中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与从子公司收到的现金红利之和低于母公司净利润时,投资报酬率为负,说明子公司整体营利能力较差,绝对值越大,说明其效益越差。另外,还要关注母公司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与相应的合并数相比所占的比例,母公司利润与合并利润相比所占的比例。例如,有些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相对于母公司拥有较高的资产份额,但却只能带来微薄的利润甚至是亏损,就说明该上市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效益性较差。

焦作万方2011年度报告为例,该公司对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期初余额为6 1823 3323元,期末余额为9 5922 5718元,合并净利润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 8128 3803元,母公司净利润3 9385 5857元,该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报酬率如下:

该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报酬率为-1.59%,说明子公司总体亏损,营利能力较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质量较差。可进一步查阅其年报中披露的子公司信息,对上述结论加以验证。

需要注意的是,考察营利能力时应当关注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状况以及母子公司之间是否存在转移利润的现象。对于子公司投资额占总资产比重较大的公司,还应结合附注中披露的各个子公司的相关信息对每一笔投资的获利能力进行考察。

第二,分析对联营与合营企业的投资获利能力。根据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当投资企业根据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或经调整的净利润计算应享有的份额而确认投资收益时,所确认的投资收益不能带来现金回款的部分,将形成泡沫利润(投资收益)与泡沫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从而降低企业长期股权投资资产的质量。在对这一类长期股权投资的获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应重点关注投资收益率以及投资收益的现金回款率。以IRR代表投资收益率,则投资收益率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以CR代表现金回款率,则现金回款率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也可以同时计算现金投资收益率,即从联营和合营企业分得的现金红利与对联营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年平均数的比率,以CRR代表现金投资收益率,则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即使投资收益率很高,如果来源于联营与合营企业的现金红利很低,甚至为零,那么现金回款率也会很低或者为零,这说明联营与合营企业大部分或全部的投资收益为泡沫利润,也就很少或不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

仍以焦作万方2011年数据为例,该公司对联营和合营企业投资期初余额为9 5511 3393元,期末余额为13 6631 2570元,按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90 34 1151元,投资收益率为

虽然投资收益率高达33.63%,但是,由于来源于联营与合营企业的现金红利为0,其现金回款率为0。也就是说,该企业对联营与合营企业的投资全部为泡沫利润,对联营与合营企业的投资质量不高,且经营状况不佳,整体利润质量较差。

我们再对港源制造长期股权投资收益质量进行分析。该公司没有子公司,所进行的股权投资属于联营与合营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相关数据,见表2-7。

表2-7 港源制造长期股权投资收益

很显然,2012—2014年港源制造长期股权投资变化比较大,不能简单地根据数据指标进行质量分析。从2012年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期初变化情况来看,2012年年末已将早期的长期股权投资全部撤回。收益额是29.33万元,但取得的现金收益却是152.44万元,说明回收的是原联营与合营企业应分配而没分配的收益。2013年情况也是如此,尽管2013年又有新的投资,但是收益仍然属于原长期股权投资。对于2014年的收益情况,新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收益率10.10%,但没有现金收益。其长期投资股权的质量好坏还要分析联营与合营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再做出具体结论。

3)减值准备分析。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一旦计提不允许转回,这势必造成上市公司在业绩不好的年份对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过于保守,而在业绩较好的年份一次性大量计提减值准备。所以,在分析长期股权投资质量时,必须考察其资产减值计提的合理性。

对于联营、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若出售后收回的金额低于账面上所记录的价值,这个差额就应纳入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对于可回收的金额,先要计算公允价值减去因处置发生的费用,算出净额,而后再估计将来的现金流量,这两者中较大的就确定为可回收的金额。按照资产减值的规定,在资产负债日,企业应当确认是否存在减值或者减值迹象。如果被投资单位的股票价钱持续下降,就会导致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比,公允价值较低,应针对低的部分,确认当期损益,计提减值损失。这种会计处理上的谨慎性原则,减少了利润操纵的空间。

4.“投资性房地产”质量分析

(1)“投资性房地产”内涵

“投资性房地产”反映企业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时,本项目应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和“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时,本项目应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了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投资性房地产主要包括出租的土地使用权、长期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企业拥有并已出租的建筑物。从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来看,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投资性房地产是一种经营活动而非投资活动。投资性房地产的主要形式是出租建筑物、出租土地使用权,这实质上是一种让渡资产使用权行为。

2)投资性房地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市场价值会超过账面价值。

3)投资性房地产一般投资金额大、周期长、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差。

注意投资性房地产与固定资产的如下区别。

一是持有目的不同。投资性房地产的持有目的是投资,如出租的土地使用权、长期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企业拥有并已出租的建筑物。固定资产的持有目的是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不含投资性房地产)或经营管理。企业持有的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工具或手段,服务于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是物质形态范围不同。投资性房地产仅包括房地产;固定资产既包括生产经营办公用房地产,又包括其余如机器设备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的资产。

三是核算方法不同。投资性房地产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核算;固定资产只能采用成本模式核算。二者可能存在一定转换关系。原持有意图或用途方面发生了实质性改变,投资性房地产就要与固定资产进行转换。

(2)“投资性房地产”质量分析的内容

首先,分析企业确定的投资性房地产范围是否符合规定,如自用房地产、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企业出租给本企业职工居住的宿舍等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项目。

其次,对计量模式进行分析。投资性房地产要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模式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会计处理的基本要求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相同,应当按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按月计提折旧或按月摊销成本。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不需要计提折旧或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只有在房地产市场比较成熟,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才可以将计量模式由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但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业绩会因市场价格波动而产生变化。房地产市场前景具有不确定性,若投资性房地产价格下跌,由于前期确认了大量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而后期要确认大量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会出现先盈后亏的现象;若投资性房地产价格上涨,则相反。另外,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会影响净利润,但一般不会增加或减少现金流量,这就增大了企业账面净利润和现金流背离的程度。净利润的增加通常会使股利分配政策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采用多分配股利的政策会导致公司增加现金的支出,若不增加股利的分配,则会导致股利支付率降低,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净利润的变动没有现金流的支持,加大了公司分配利润的难度。

5.“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质量分析

(1)“固定资产”内涵

“固定资产”反映企业各种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净额。本项目应根据“固定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固定资产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有形资产。其特点主要有:①能长期拥有并在生产经营中持续发挥作用;②投资数额大,周转时间长,经营风险也相对较大;③能反映企业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存货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是企业获取盈利主要的物质基础;④变现性差,由于是以使用为主要持有目的,因此,固定资产不会轻易变现;⑤增值性差,除企业拥有的建筑物外,大多数的固定资产,如机器设备、交通工具等,均会随着使用或技术进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贬值。

(2)“固定资产”质量分析的内容

固定资产最终决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是资产管理的重点。

1)固定资产真实性分析。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固定资产数字,仅表示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各固定资产尚未折旧、折耗并预期于未来各期间陆续收回的金额。因此,固定资产原值的确定、折旧、损耗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各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固定资产原值,不论是购入的,还是投资者投入的,由于其可验证性比较强,真实性也就比较强。对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重点关注是否确属企业必需、出租的固定资产是否确属企业多余、租金收取是否签订合同、有无多收少收现象等。值得注意的是,经营性租入的固定资产并不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

《企业会计准则》将固定资产按经济用途分成几大类,分别就其折旧年限、折旧方法、残值率等做了硬性规定。这就使一些固定资产,在物质形态上虽仍然可以使用,但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旧设备生产产品的成本过高,或者甚至无法适合新形势下的新需求,因而在经济上已不适用。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却仍反映有这部分固定资产的价值,不予报废。多提折旧会虚增费用、减少利润;少提折旧使企业不能及时更新固定资产,导致利润虚增、资产不实。

2)固定资产规模、分布和利用的合理性分析。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必须与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水平、发展战略及所处行业特点相适应,同时也要注意与企业的流动资产规模保持一定比例。企业如果盲目购置新设备和扩大生产规模,未使用和不需使用的固定资产所占比例就会过大,影响固定资产整体的利用效果,造成资源的低效利用甚至浪费,影响企业整体的获利水平。

另外,在制造性企业的各类固定资产中,生产用固定资产特别是其中的生产设备同企业的生产经营直接相关,其在全部资产中应占较大比重;非生产用固定资产应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安排,但其增长速度一般不应超过生产用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所以,信息使用者应根据企业会计报表相关附注的说明,并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技术水平和发展战略等因素来分析固定资产的分布与配置是否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利用效率和效益的高低。

固定资产的利用是否合理,还体现在固定资产原值的年内变化情况上。各类固定资产在某会计期间的原值变化不外乎增加和减少(投资转出、清理、转移类别等),但由于特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特点不同,企业对各类固定资产的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信息使用者通过分析年度内固定资产原值的变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之间的吻合程度,可以对企业固定资产质量的变化情况做出判断。(www.daowen.com)

3)固定资产的变现性分析。除部分流动资产外,企业的固定资产是长期债务的直接物资保障,尤其在企业面临破产清算时更是如此。固定资产的数量、结构、完整性和先进性都直接制约着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债权人在认定固定资产的变现性时首先应考虑固定资产的保值程度,另外也要考虑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对其变现性的制约作用。专用性越高,固定资产变现的风险就越大。

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净值时,企业可以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净值的差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企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情况对固定资产的变现性做出初步判断,即

固定资产变现率=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净值

其中,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

4)固定资产的营利性分析。固定资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反映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实力。因此,固定资产的营利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整体的营利能力。固定资产的营利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折射出来:一是固定资产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是否与企业的行业选择和行业定位相适应;二是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是否与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所需要的生产能力相匹配;三是固定资产的工艺水平是否能够达到使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相应程度。

结合财务指标来看,营业收入是产品价值的外部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生产工艺水平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营业成本是产品生产的内部耗用,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技术装备的先进程度。两者之差是企业赚取的毛利,反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决定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固定资产的总体规模则反映了企业的行业选择和行业定位水准。因此,固定资产的营利性可以通过毛利与固定资产规模的比较较为综合地反映出来,即

固定资产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

5)固定资产的周转性分析。固定资产周转率通常用营业收入除以固定资产平均余额来计算。营业收入中包含了与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无关的外部价格因素,用产品生产成本代替营业收入将会使该指标更具说服力。假设存货中原材料、在产品水平保持稳定,将存货余额变动数加上营业成本,便可以大致推算出企业当期的生产成本,再与固定资产的原值进行比较,便可以反映出固定资产被利用的充分程度。因此,固定资产的周转性可以通过计算产能利用比率来衡量,即

产能利用比率=(存货余额变动数+营业成本)/固定资产原值平均余额

6)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分析。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强调的是固定资产通过与其他资产适当组合,在使用中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即使是相同物理质量的资产,在不同企业之间、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之间,甚至是在同一企业同一时期的不同用途之间,都有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贡献能力。所以,按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市场变动来对企业的资产进行重新组合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质量分析时,也一定要强调其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性。

企业的资产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在制造业企业里,经营『生资产基本上都是围绕固定资产做出安排的,而投资性资产与固定资产的协同效应并不明显,所以经营性资产的整体盈利水平便可视为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营利性的最终体现。经营性资产的整体盈利水平以扣除投资收益后的营业利润为标准,即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扣除投资收益)/经营性资产平均余额

其中,经营性资产平均余额=资产平均余额-投资性资产平均余额。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当年企业投资新的生产项目,或对以往的固定资产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会使企业固定资产的原值大幅增加,进而可能会使上述指标受到较大影响。但分析该指标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新建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在当年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其进一步的利用尚存一定风险。因此,在遇到该项指标出现较明显变动时,一定要结合财务报表附注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避免得出片面的结论。

(3)“在建工程”质量分析

该项目反映企业期末各项未完工程的实际支出,包括交付安装的设备价值、未完建筑安装工程已经耗用的材料、工资和费用支出、预付出包工程的价款等可收回金额。本项目应根据“在建工程”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在建工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工程量尚未完成,因而体现其建筑物实体形态不完全、不具备有关部门组织进行竣工验收的条件,以及不能马上实现其设计用途等诸多特性。

“在建工程”分析的重点是企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合理性。企业工程借款利息,在办理竣工结算前应计入工程成本“在建工程”,结算后计入“财务费用”。但有的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将应计入“在建固定资产造价”的费用,在未办理竣工结算之前计入当年“财务费用”;或者以某项资产还处在试生产阶段为借口,利息费用资本化,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或者利息费用资本化数额和损益表中反映的财务费用,远远小于企业平均借款余额应承担的利息费用,利息费用通过其他方式被消化,最终资本化。

另外还要注意,在建工程领用存货时,是否按税法规定视同销售或者转出进项税额计算缴纳增值税;在建工程的试运行收入,是否按税法规定计算缴纳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已完工的在建工程是否未及时转入固定资产;等等。

6.“无形资产”质量分析

(1)“无形资产”内涵

“无形资产”反映企业持有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本项目应根据“无形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摊销”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和土地使用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都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讨论,都强调了可辨认性和可控制性这两个约束条件,也就是将所有不可辨认、不可控制的无形资产都排除在外。

(2)“无形资产”质量分析的内容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的数量与质量决定着企业的短期经营和长期发展,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不单依靠先进的有形资产的拥有情况,更多的是依靠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品牌、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的综合优势。很多优秀的企业,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无形资产,如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可口可乐的品牌、谷歌的搜索技术等。这些无形资产往往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的不多,但却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

无形资产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无形资产正在替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要素,这一事实已经无须争论。由于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对无形资产的分析与评价成为企业资产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无形资产的总额及构成分析

第一,分析无形资产拥有量及变动情况,包括无形资产类型、数量及其变动情况,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及其增减情况,无形资产使用期限等。通过对这些基本情况的分析,查明企业无形资产的类型、数量、使用期限、账面价值和增减情况,摸清企业无形资产的家底。

值得注意的是,财务报表上作为“无形资产”列示的基本上是企业外购的无形资产。自创的无形资产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即费用化;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能够满足相关条款规定,则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无形资产。因此,与无形资产自创有密切关系的研究支出和部分开发支出已经作为发生会计期间的费用,并没有作为无形资产处理。长期以来,那些历史较为悠久并重视研究和开发的企业,有可能已经存在多项且能成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无形资产,但由于会计处理原因而导致其难以在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只能“游离”在资产负债表外。此外,作为无形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源也未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体现。

第二,分析无形资产的类别。一般而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甚至包括电子计算机软件、网址、域名等无形资产价值较高,且易于鉴定和辨别。如果无形资产构成以这些项目为主,那么质量比较好。反之,如果企业的无形资产以非专利技术为主,则容易产生资产泡沫。

第三,分析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或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比重。一般情况下,传统行业中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在10%以下,高新技术企业在30%左右,甚至更高。例如,创业板公司更多地依靠品牌、技术创新等获得竞争优势,相当部分企业无形资产在资产中的比例较大。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半年报准则要求公司披露商标、专利、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变化情况及产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若主要无形资产发生不利变化,还要求公司披露应对措施。

2)无形资产的盈利质量分析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如同一双看不见的手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但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及无形资产形成的特点,决定了资产负债表上无形资产的价值往往是象征性的,相当部分无形资产的内在价值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它的账面价值。无形资产本身属性又决定了其盈利的不确定性。可见,分析无形资产的营利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分析时,要详细阅读财务报表附注及其他有助于了解企业无形资产类别、性质等情况的说明。一般来说,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由于有明确的法律保护时间,其营利性相对较为容易判断,而像专有技术等不受法律保护的项目,其营利性就不容易确定。

3)无形资产的变现质量分析

无形资产在市场上通过转让而变现,是其价值实现的一种有效途径。但由于它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或垄断性很强的特殊资源,它的变现价值确认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分析企业无形资产的变现性主要考虑是否为特定主体所控制、是否可以单独进行转让、是否存在活跃的市场可以进行公平交易三点。

通常情况下,可以单独转让且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无形资产变现能力强。一般来说,能够顺利变现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和专有技术等。按照现行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检查。至少每年末检查一次,对无形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进行估计,并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可回收金额的部分确认为减值准备。当发现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时,应计提减值准备:①该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等所替代,使其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②该无形资产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在剩余摊销期限内预期不会恢复;③该无形资产已超过法律保护年限,但仍然具有部分使用价值;④其他足以证明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已超过可回收额的情形。

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企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来判断各项无形资产的变现性。当然,分析时还应注意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性。现行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期间不得任意转回,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来操纵利润的行为。

4)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的增值质量分析

无形资产是一项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特殊资源,自身无法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必须依附于直接的或间接的物质载体才能表现出内在价值。无形资产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只有与固定资产或存货等有形资产进行适当组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增值能力。企业可利用品牌效应、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实现企业扩张,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所以说,无形资产在与其他资产组合过程中所释放的增值潜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无形资产的营利性,进而决定了无形资产的质量。

7.“商誉”质量分析

(1)“商誉”内涵

“商誉”反映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的价值。本项目应根据“商誉”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相应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填列。

商誉是企业未来获得超额收益的现值,即企业未来所获得的利润超过企业可辨认净资产所获正常利润的部分。会计实务中,尽管一再强调商誉是企业具有的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所形成的价值,但按照一般会计惯例,由于自创商誉难以计量,企业通常不确认自己的商誉,只确认购入的商誉,即只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才有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

商誉包括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外购商誉是企业合并时,预期被购买企业存在的各种优越条件,在未来能使合并后的企业获取超额收益而由购买企业确认的商誉。其账面价值等于购买企业支付的价款与被购买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这一差额是购买方为获得被购买方所拥有的各种优越条件,如与各方的良好关系、优秀的职工队伍、高效的企业组织结构等而支付的。自创商誉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不需要向任何人支付款项而能使企业获得未来超额收益的无形资源。自创商誉的价值等于企业整体价值与企业各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和的差额。

从性质和本质而言,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并没有区别。企业所获得的外购商誉在购买企业以后的生产经营中会融入购买企业,即外购商誉将会转化为购买方的自创商誉。而外购商誉的主要来源一般被认为是被购买企业在被购买前的自创商誉,即外购商誉是被购买方自创商誉的实现形式。二者的区别在于目前的会计处理中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

(2)“商誉”质量分析的内容

“商誉”质量分析,关键是商誉的确认问题。商誉的确认分三步:首先,确认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在汇总计算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后,即可得到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其次,确认付出的合并成本。通常情况下,企业合并成本按照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支付的现金、非现金资产、发行或承担的债务和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等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以及企业合并中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之和确定。对于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成本为每一单项交换交易的成本之和。最后,计算商誉。购买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

8.“长期待摊费用”质量分析

(1)“长期待摊费用”内涵

“长期待摊费用”反映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费用。长期待摊费用中在一年内(含一年)摊销的部分,在资产负债表“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项目填列。本项目应根据“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将于一年内(含一年)摊销的数额后的金额填列。

长期待摊费用包括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其实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资本化支出,本身没有交换价值,不可转让,根本不具有变现性。是否有营利性及盈利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数额越大,表明未来的费用负担越重。

(2)“长期待摊费用”质量分析的内容

长期待摊费用是资产质量的减项,数额越大,资产质量越差。

1)分析长期待摊费用的规模。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呈减少趋势,如果企业长期待摊费用规模增加幅度较大,则应关注财务报表附注中关于长期待摊费用确认标准和摊销的会计政策,以及长期待摊费用与利润总额增长趋势是否相适应。

2)分析企业是否存在根据自身需要将长期待摊费用当作利润的调节器的情况。当期利润不足时,把部分本应当期承担的费用资本化为长期摊销费用,或将长期摊销费用挂账而延期摊销。例如,企业会计报表附注中的长期待摊费用中出现开办费,应该进一步分析具体原因是企业设立新企业,还是企业没有摊销。

分析时还要注意无形资产与长期待摊费用有无混用的情况、长期待摊费用是否存在已经不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的情形等。

9.“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质量分析

(1)“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内涵

“递延所得税资产”反映企业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本项目应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反映企业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本项目应根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本期已纳税、资金已流出,但本期尚未确认的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本期未纳税、资金未流出,但在本期已确认过的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从资产负债角度考虑,资产的账面价值指的是某项资产在持续持有到最终处置的一定期间内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总额,是按《企业会计准则》计算形成的,而计税基础是指该期间内按照税法规定该资产可以税前扣除的总额。

如果两种标准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在会计上将如何体现?若企业原来的资产、负债已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确认,以上两者差异就不能再计入原资产和负债项目,否则会违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原则。其实这两种差异也同样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的定义,即以上两者差异也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控制权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未来少交税)、导致经济利润流出的(未来多交税)。既然它们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但又不能再计入原来的资产负债项目,所以两个新资产、负债的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就应运而生了。它们分别记录这两种未来会导致少交税的经济利益流入的资产、未来会多交税的经济利益流出的负债,并把它们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其关系为

当期递延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一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一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

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资产在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少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时,则两者之间的差额,在未来期间可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并减少应交所得税,符合有关条件时,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当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表明该项资产在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高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两者之间的差额会增加企业在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暂时性差异与递延所得税的对应关系可以总结如下: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所得税费用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所得税费用增加。

(2)“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质量分析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含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就是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的应交税费部分,递延所得税费用是本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者共同对所得税费用产生作用的结果。因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或者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转回都会导致所得税费用的减少,所得税费用的减少直接影响企业净利润的增加。相反,则会减少会计净利润。这一点也会促使企业通过操纵所得税费用进而达到影响企业净利润的目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递延所得税资产都会对所得税费用造成影响,如果交易的发生没有对企业的会计利润或者应交税费产生影响而是影响了所有者权益,则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需要做另外的处理。

通过分析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在连续年度整体与不同行业的趋势,判断企业存在操纵利润的可能性,进而验证其信息的可靠性。

10.“其他非流动资产”质量分析

(1)“其他非流动资产”内涵

“其他非流动资产”反映企业除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等资产以外的其他非流动资产,本项目应根据有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其他非流动资产由于某种原因具有特定用途,不参加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过程。这种资产一经确定,未经许可企业无权支配和使用,但仍应对其加强管理,单独存放和核算。其他非流动资产一般包括经国家特批的特准储备物资、银行冻结存款和冻结物资、诉讼中涉及的财产等。

(2)“其他非流动资产”质量分析的内容

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持有其他非流动资产,可以从其基本构成进行分析。

1)特准储备物资是指由于特殊原因经国家批准储备的特定用途的物资,未经批准,不得挪作他用。特准储备物资具有专门用途,一般是国家为应付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特殊需要而储备的。它不占用企业的资金,亦不属于企业的存货。平时企业无权动用特准储备物资,只有当发生战争或灾荒时,企业才能按国家的命令进行调拨。分析该项资产时须注意以下几点:是否未经批准被擅自动用;是否被作为经营物资销售;是否设专库存放、专人管理;是否定期进行盘点检查。

2)银行冻结存款和冻结物资是指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在银行的存款或企业的物资实施强制执行的冻结措施时形成的资产。

3)诉讼中涉及的财产是指司法机关在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和配合下,为解决案件而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中已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企业对这些财产不得进行隐藏、转移、变卖、毁损等处置。其他非流动资产虽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经济资源,但与企业未来的经济利益相联系,故应列为企业的资产,以便分摊于未来的会计期间,与将来的收益相匹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