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内涵要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内涵要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进一步分析则可发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都蕴藏着特定内涵,具体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充分认识理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要求以及二者间的关系,是未来乡村振兴能够真正实现的重要前提。一是从面向的目标来看,脱贫攻坚重点关注的是局部性的目标,乡村振兴则倾向于整体性。因此,如果不能在脱贫攻坚决胜期内逐步缩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差异,必然为后续乡村振兴埋下隐患。

内涵要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从战略目标来看,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是要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但进一步分析则可发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都蕴藏着特定内涵,具体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每一战略都有其产生与发展的特定社会基础和时代背景。因此,充分认识理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要求以及二者间的关系,是未来乡村振兴能够真正实现的重要前提。

1.系统认识脱贫攻坚的战略要义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国历来将扶贫开发摆在重要位置,减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多项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计划,减贫过程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下农业发展驱动、开发式扶贫方式推动、党的十九大以来的精准脱贫攻坚三个阶段。[6]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精准”理念指导下的脱贫攻坚收效显著,2013—2018年,在现行标准下我国成功实现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超过7800万。[7]

在精准脱贫攻坚方略实施以前,我国扶贫工作长期瞄准的对象是区域而非个体。[8]这种“大水漫灌”式的、以区域经济增长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扶贫方式,在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客观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变化,剩余的贫困人口难以依靠这种扶贫方式摆脱绝对贫困问题。[9]精准扶贫开展前,剩下的都是脱贫难度大的贫困地区,其共性特征为自然条件恶劣、基层组织乏力[10],而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往往自身发展意识和能力也极弱,国家向贫困地区投入大量扶贫资金的“输血”方式,难以针对性地惠及贫困人口,即使将钱物送到贫困群众手中,也仅可保障一时而不能实现长远发展。[11]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考量,从而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

脱贫攻坚战略内涵之精髓在于“精准”。其扶贫方式的核心是依靠科学有效的标准、程序,实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12]精准扶贫的关键是识别对象精准,贫困人口和扶贫资源是扶贫的两大核心要素,只有将真实的贫困人口准确识别出来,才能实现扶贫资源的高效配置,确保扶贫资源精确瞄准贫困人口。[13]总体而言,精准扶贫的深层内涵是在精神扶志的基础上,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环境,重点依靠扶持产业带动,最终确保绝对贫困人口在2020年全部实现脱贫。因此,人、环境、产业、文化是脱贫攻坚关注的重点内容。

2.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www.daowen.com)

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最重、最艰巨的地方在乡村,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的“三个必须”到2015年的“三个不能”,再到2016年的“三个坚定不移”,都深刻地反映出建设农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七条道路”统筹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五个振兴”,以完成目标任务: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乡村外在与内在内涵统一下的振兴才是真正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外在内涵是从由城到乡推进的角度,实现乡村有独特性的复归、延续,尤其是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文化的繁盛,以与城市文化平等互补;内在内涵则是在城乡平等关系的基础上,乡村要实现自身内部在经济、环境、治理等多方面的自给,从而推进更深层次的发展与繁荣。[14]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就是这种内涵的具体化。纵向探究,与新农村建设相比较,乡村振兴的总要求进一步深化,在经济、农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基层治理、乡风文明五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标准。[15]横向观之,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的总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有机统一体,且贯穿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的整个过程之中,每一方面于乡村振兴都至关重要,产业兴旺是有力支撑,生态宜居是关键环节,乡风文明是坚实基础,治理有效是基本保证,生活富裕是目的。[16]实质上,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就是“人、地、钱”。[17]就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而言,不单意味着乡村从必须发展迈进的进程,更是作为解决城乡发展失衡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显然,人、环境、产业、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关注的重点内容。

3.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对接的理论困境

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对比审视,二者间的差异导致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顺利对接面临理论困境。一是从面向的目标来看,脱贫攻坚重点关注的是局部性的目标,乡村振兴则倾向于整体性。脱贫攻坚过程中需要贯穿的是一种底线思维,严格遵循现行扶贫标准,在“五个一批”具体方式下精确瞄准深度贫困地区、绝对贫困人口,以确保其实现稳定脱贫为重心[18]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将在统计层面消失,但是受客观环境和人口能力的限制,相对贫困则会长期存在[19],且与其他地区相比而言,贫困地区在农村人口收入、公共服务等方面仍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基于此,2020年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将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21]二是从战略进程来看,脱贫攻坚的紧迫性较强,而乡村振兴具有长期性。脱贫攻坚为解决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使他们快速摆脱绝对贫困,必须在短期内迅速实现目标。而乡村振兴重点在解决乡村发展的不充分,以化解城乡间的不平衡,不是短期内可以成功实现的,是一场持久战。因此,如果不能在脱贫攻坚决胜期内逐步缩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差异,必然为后续乡村振兴埋下隐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