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扶贫产业与国家战略的精准契合:资源禀赋探析

扶贫产业与国家战略的精准契合:资源禀赋探析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盐池县的产业选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基于地域资源禀赋,寻找与国家战略的契合点,从而在精准定位的优势产业上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但是,在选择产业时,盐池县除了考虑地域资源基础外,同时贯彻落实生态循环农业、粮食安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从而推动盐池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盐池滩羊属于保护物种,盐池是滩羊的主产区和全国唯一的滩羊保种区。

扶贫产业与国家战略的精准契合:资源禀赋探析

盐池县的产业选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基于地域资源禀赋,寻找与国家战略的契合点,从而在精准定位的优势产业上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滩羊一直是盐池县最具优势和特色的畜牧业资源,独特的水源、饲草、品种、育养和产量成就了盐池滩羊的独特品质。与此同时,中药材、牧草、黄花菜和小杂粮等在盐池也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继续选择发展这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在选择产业时,盐池县除了考虑地域资源基础外,同时贯彻落实生态循环农业粮食安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从而推动盐池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滩羊主导:守住历史与自然的馈赠

2000年滩羊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保护的中国独特的绵羊品种。盐池滩羊肉质细嫩,膻腥味极轻,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分布少且均匀,微量元素硒含量达到0.073毫克/千克,肉毒碱2820毫克/千克,维生素及钙、磷、铁含量远高于其他羊肉,堪称保健食品,属不可多得的羊中珍品。古时就是王公贵族、商人巨贾的钟爱之物。《本草纲目》中这样记载:“滩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镇静止惊、开胃健力,治虚劳恶冷、五劳七伤。”

盐池滩羊属于保护物种,盐池是滩羊的主产区和全国唯一的滩羊保种区。滩羊的独特性得益于盐池干燥、富集光热的气候,硫、磷、钙等矿物质丰富的碱性水土,种类繁多、含有110余种中草药在内的天然牧草,这些独特的自然条件让滩羊可以在辽阔、平坦的贺兰山东麓下生长繁育。

但是,滩羊作为盐池头号产业的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盐池农民世代养羊,一直以来有着养羊的传统,但是在盐池滩羊品牌打响以前,羊肉一直卖不上价,很多农户养羊甚至连成本都难以收回,大多滩羊都是被农户自己吃掉。同时,滩羊的过度放养给脆弱的草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沙漠化越来越严重。“谷贱伤农”以及优质牧草供给不足,导致滩羊的饲养量直线下降,滩羊规模逐渐缩小,从数百万只锐减到2005年的几十万只。

面对发展困境,盐池县并没有放弃滩羊改换其他产业,而是选择逐一破解难题,守护住、守护好滩羊这一历史与自然的馈赠。2003年5月,盐池县开始全面实施封山禁牧,从恢复生态环境入手,大力发展牧草、中药材、柠条等,提高植被覆盖率,同时,将这些作物作为滩羊舍饲养殖饲料供给的主要来源。到2017年,滩羊饲养量达到311.2万只,滩羊肉价格在52元/千克以上,逐渐地,盐池县在破解难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以滩羊为头号致富产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同步实现了牧草、中药材等多个产业的发展,不仅保护好了滩羊品种资源,而且实现了县域整体经济的发展。

2.生态农业:实现半荒漠地区的绿色增产

盐池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年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年蒸发量在2000毫米以上。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甘草、大面积开耕荒地、毁草种田,县境内60%的草原沙化,每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达到5000余吨,全县水土流失区域每年流失土壤538万吨。“羊群啃草原,农田挤草原”,最终造成了“风沙吃农田,羊群吃不饱”的恶劣环境状况。水土流失使土地资源中宝贵的“水”和“肥土”流失,玉米亩均产量不足300斤,旱耕地更是“十种九不收”,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畜牧业出现衰退现象。同时,大量泥沙注入黄河,给更大范围地区造成了灾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成为当时的真实写照,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

如果仅从人居环境来说,盐池县的自然条件算不上优势,甚至是比较劣势。但在国家生态循环农业战略指导下,当独特的自然条件与特定的产业结构结合时,就产生了“1+1>2”的功效,比较劣势因此转换为比较优势,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共赢。盐池县将生态恢复摆在首要位置,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封山育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举全县之力做好“生态”文章,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保护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统筹兼顾草原生态与农民生活,把草原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确保生态安全、农民生活改善。

一是高度重视草畜平衡发展,全县年种植一年生优质牧草10万亩以上,制作青(黄)贮、野草打储、柠条包膜青(黄)贮等15万吨,从整体上解决禁牧封育后饲草料短缺问题,确保畜牧业稳步发展和禁牧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着力于柠条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柠条转饲加工,以林补饲、以林助畜。每年平茬柠条近40万亩,为农户直接增加收入400余万元,为加工企业提供经济效益800万元左右,柠条年转饲能力达到3万多吨,有效补给了全县300万只滩羊的饲用,为全县封山禁牧、羊畜圈养提供了充足的饲料,对全面草原禁牧和生态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三是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49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2.3万亩,占全县灌溉总面积的90%以上。因地制宜发展牧草、中药材、籽瓜、油料等低耗水经济作物,切实提高了旱作高效节水补灌区经济效益,每年节水1200万立方米、节肥1850吨、解放劳动力4800个、省地6500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达到69%、增收1.34亿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www.daowen.com)

随着生态状况和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逐步成为当地群众渐行渐远的记忆。全县林木保存面积达到440多万亩,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50万亩流动沙丘基本得到固定,120万亩退化草原植被逐步恢复,产草量由每亩48千克增加到每亩168千克,全县植被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初步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逆转。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

3.粮食安全:连接新时代“健康中国”市场需求

粮食安全关乎国之安危,民之存亡。虽然我国粮食的自给率一直保持在国际粮农组织提出的粮食安全标准,但仍不能放松对粮食产量的要求。因此,盐池县基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结合地域自然、历史基础与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全力做好小杂粮产业。盐池县历史上是优质小杂粮的主产区,2005年被农业部认证为“天然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018年种植荞麦、糜谷、豆类等小杂粮40万亩,其中荞麦35万亩、糜子2.5万亩、谷子1.5万亩、各种豆类1万余亩,年总产约3000万千克。在县境南部山区建设以荞麦、苦荞为主的绿色杂粮生产基地10万亩以上,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机械作业”,重点示范推广榆荞4号、信农1号和西农9978等荞麦新品种,示范区平均亩产125千克,较当地紫花荞麦每亩增产45%以上,亩增加产值近200元,农民户年均增收4000元。

同时,盐池县产业的选择瞄准需求侧,针对新时代人们对农产品需求更健康、多元的理念,着力提升供给质量。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以食为天”,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告别了食品匮乏的时代,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和消费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当前中国日常食物消费实践中,人们对食物品质提出了更高的期待,绿色、生态、有机、健康等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焦点。

在此情势下,盐池县抓住市场机遇,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时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生产入手,制定了黄花菜、小杂粮等生产标准规范,并指导农户实行全程绿色标准化种植,着力打造有机、富硒、高端特色农产品。二是从标准入手,积极组织企业通过ISO9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QS认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三是从深加工入手,生产各种杂粮粥、杂粮面粉、杂粮挂面、杂粮冷冻食品、杂粮礼品、杂粮精装礼品6大系列18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地。四是从宣传入手,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加大对外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打响“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四张牌,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4.民生为本:“一户一业”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在抓好主导产业的同时,盐池县坚持以民为本、因户因人施策,出台专门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乡镇多种经营的主动性。盐池县各级领导干部深入每个贫困村,对贫困户问症把脉,深入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找准增收路子;整村推进方案既有全县规划,又细化到行政村、自然村、贫困户,逐村、逐户讨论审定方案,“一户一策”精准到位;落实具体帮扶责任人,逐户制订帮扶计划,集中力量实施精准化、个性化帮扶。

扶持引导每个贫困村发展1—2个主导产业和主打品牌、每户群众有1—2个主导增收项目。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发展意愿,需求什么就扶持什么,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不搞一刀切。大力发展滩鸡、黑毛猪、肉牛等小产业,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干头。群众从发展黑毛猪、滩鸡等可快速获益且能稳定增收的小产业中得到了“真金白银”,培育了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针对部分困难群众因老弱病残、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采取光伏企业担保贷款、群众长期受益的方式,安装屋顶光伏,实施光伏分红,年均稳定增收3000元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