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盐池县五个一批路径助力脱贫攻坚

盐池县五个一批路径助力脱贫攻坚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盐池县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逐渐强化盐池县组织体系建设,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培训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脱贫路径的实施,确保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盐池县坚持把富民主导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以产业扶贫机制创新为动力,瞄准贫困村、贫困人口。

盐池县五个一批路径助力脱贫攻坚

打造盐池县强有力的扶贫工作组织体系,既是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组织的共识,也是盐池县的贫困人口在2020年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强脱贫富民组织领导。坚持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配合抓的工作机制,成立脱贫富民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层层签订脱贫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形成县抓统筹,乡镇、村抓落实的脱贫富民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脱贫富民督导检查、考核评价、激励表彰、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包抓党组织制度和县直单位“X+1”结对帮扶制度。健全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贫困村党支部书记选派力度,建立村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三是充实配强扶贫工作队伍。通过完善县、乡各级扶贫开发机构的设置和职能,进一步充实配强各级扶贫开发工作力量。重视提拔和重用成绩突出的扶贫干部,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中的现实表现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地区干部和扶贫部门干部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扶贫部门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做好督促、检查、考核等工作。四是严格扶贫考核督查问责。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科学动态的考核机制,严格落实督查和考核制度,对各责任部门、贫困村脱贫富民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政策落实和脱贫富民取得成效。建立年度扶贫开发工作逐级督查检查制度,对考核优秀的乡镇予以表彰,对落实不力、考核不达标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制。五是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济困的良好氛围。加强扶贫开发和脱贫富民宣传工作,做好舆论引导,大力宣传脱贫富民的重大意义,为群众讲解各级党委政府脱贫富民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全面展示盐池县脱贫富民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参与和支持脱贫富民事业。

盐池县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逐渐强化盐池县组织体系建设,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发展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培训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脱贫路径的实施,确保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1.发展产业脱贫一批:开创“产融保”一体化模式

对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盐池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来脱贫,并同步采取一些差别化、针对性措施。通过打造“1+4+X”的产业体系,并将金融扶贫、“扶贫保”作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开创“产融保”一体化模式。同时,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实施光伏扶贫等措施,扶强做大多家产值过5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特色产业已使21300人实现脱贫。

(1)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盐池县坚持把富民主导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以产业扶贫机制创新为动力,瞄准贫困村、贫困人口。在挖掘现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扶贫对象潜力、找准支持扶贫对象关键环节的基础上,按照“普惠+特惠”的原则,着力构建“1+4+X”的产业体系(即以绿色高端滩羊产业为主导,黄花菜、小杂粮中药材、牧草为辅助,适合家庭经营的小品种为补充,以及多个新兴产业支撑的扶贫产业发展体系),增强特色优势产业的扶贫效果、提高扶贫对象参与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扶贫对象增收致富的能力。

突出发展滩羊产业。充分发挥盐池滩羊品牌优势,突出质量安全、加工转化、冷链物流、市场营销、品牌保护等关键环节。加强滩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基础母羊扩繁、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建立种养结合、草畜平衡、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构建种养加销售产业链,建设滩羊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品牌保护力度,掌握滩羊市场定价权,努力把盐池打造成全国高端羊肉生产基地,不断提高农民人均收入。2017年,全县羊只饲养量达到310万只左右,滩羊基础母羊存栏达到100万只。

培育发展黄花菜产业。以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为重点,盐池县围绕农作物结构调整和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黄花菜种植,推进深加工和产业化开发,提升惠安堡黄花菜品牌知名度。2017年新增黄花菜种植面积7500亩,2018年新增黄花菜种植面积4万亩。

提升发展小杂粮产业。盐池县充分发挥“中国荞麦之乡”和“盐池谷子”“盐池糜子”等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优势,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品种更新、技术提升,做大做强荞麦、糜谷、豆类等小杂粮产业,努力把盐池建设成宁夏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争创国家级小杂粮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县。“十三五”期间,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年均稳定在40万亩。

推动发展中药材产业。充分发挥“中国甘草之乡”与“中国苦豆子之乡”的资源优势,盐池县提升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商品化率,构建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营销网络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不断加大天然甘草、苦豆子资源保护,努力把盐池打造成西北最具影响力的中药材集散地。2017年,盐池县完成人工种植、抚育种植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20万亩。

加快发展牧草产业。为推动草畜产业平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脱贫富民目标,盐池县加大优质牧草种植和农作物秸秆转化利用,努力把盐池打造成国家级生态草畜业试验示范区。2017年,完成一年生优质牧草种植10万亩,新建“三贮一化”池1万立方米,制作青黄贮和包膜15万吨。

发挥金融扶贫、“扶贫保”在产业发展过程的“助推器”作用。盐池县全面总结提升金融扶贫“盐池模式”,在诚信体系建设、金融扶贫风险分散补偿机制、小微企业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融资、扶贫保险、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网点建设等方面求创新再突破。不断完善金融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平台,通过金融扶贫创新为脱贫富民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活力。力争到2020年,全县互助资金总量达到3亿元以上,村均互助资金达到300万元,脱贫富民小额信贷贷款余额达到10亿元,户均贷款达到10万元,用于富民产业稳定发展的支农贷款余额达到50亿元以上,并确保各类“富民保险”投保率达到90%以上。

(2)培育资产收益扶贫

盐池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重点投入特色种养业、设施农业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对丧失劳动能力和没有生产经营发展项目的贫困户,资产可由村集体、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统一经营。强化监督管理,明确资产运营方对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产收益及时派发持股贫困户。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纳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特别是使一些生产经营能力差、难以独立发展产业和开展经营活动的贫困户,也能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风电、光电、油气等资源开发,通过赋予贫困人口的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人口从资源开发中受益,力争使贫困人口每年从该产业发展中人均获得1000元的资产收益。

(3)探索新兴产业扶贫

盐池县积极探索发展“旅游+”“电商+”“光伏+”等扶贫新业态,延伸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链,加快全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

旅游扶贫。2017年,盐池县紧紧抓住自治区将盐池县确定为东城文化、民俗文化、盐文化之县的契机,修订完善《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打造高端旅游项目,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将“红色教育游”“生态自驾游”“长城观光游”“乡村体验游”打造成西北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古长城旅游带沿线,利用日渐升温的古长城旅游带动周边及沿线3个乡镇9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生态旅游带,以哈巴湖为中心,辐射周边铁柱泉村、暴记春村、冯记沟村;麻黄山观光区,利用麻黄山独特的地形优势、别具风情的荞麦花观赏,拉动何新庄等村庄的乡村旅游。年均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0%以上,计划到2020年新增AAAA级景区2个、AAA级景区2个、星级酒店2家,建成旅游扶贫村9个,旅游人数达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亿元,占全县GDP的2%,全力助推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

电商扶贫。鼓励电商创业,建设一批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打造一批农副产品小型加工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互联网+”扶贫产业,大力开展电商进村工程,重点培植“互联网+”等新业态,依托“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试点工作,培育一批本地电商企业,鼓励和支持电商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增强对贫困户的增收带动能力。

截至2017年,实现全县102个行政村全部有电商服务网点的目标,增强对贫困户的增收带动能力。建设1家县级电商综合运营服务中心,通过市场竞争引进1家电商企业牵头主导,成立电子商务协会,吸引专业电商企业聚集合作,建成综合性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实现网络实体体验和电商产业孵化功能。培育2个专业特色电商平台,重点支持以甘草交易为主的大宗商品交易电商园及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电商创客中心。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和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吸引电商高端人才聚集盐池发展创业,打造国内电子商务示范引领产业。

集合力量通过补助形式实现各乡镇有物流仓储和物流快递专用车辆,推动县内物流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整合,建立集公共信息服务与商业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物流信息平台。打通50%的村组物流通道,出台物流扶持政策,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完善物流配送企业、协会、个人合作运营机制,达成建设10个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开通村组邮路,打通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体系的目标。配备1个产品质量体系检测中心,围绕农特产品种类,为电商主导企业配备必需的农特产品检验检测设备和专业检测人员,为全县电商企业免费提供农产品检测服务,做好线上销售农产品的抽检留样,确保所有线上产品质量可追溯、安全有保障。

光伏扶贫。2017年,盐池县推行“光伏+”扶贫模式,帮助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对分布在全县102个村的11203户32998个贫困人口,通过新建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的办法进行扶贫,针对无劳动能力和无发展产业的极度贫困人口,在74个贫困村建设集中式光伏扶贫村级电站。项目总发电规模234兆瓦,并网发电后,企业每年从发电收益中给每村分红22万元作为村集体收入,持续20年,有效增加了贫困村集体收入和家庭资产收益性收入。对全县范围内2000户符合条件的自主发展能力弱、无稳定增收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户实施屋顶光伏项目,安装3—5兆瓦光伏电板,每户每年可获得3000元以上的稳定收益,持续受益25年。帮助贫困户积极参与光伏产业的开发利用,推动能源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促进光伏产业的升级发展。

2.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建设“幸福家园”

盐池县采取县内移民、中心村就地安置搬迁等方式,实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同时,巩固提升“十二五”扶贫搬迁成果,突出抓好扶贫搬迁村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工作,解决好“十二五”生态移民的遗留问题,建设盐池群众的“幸福家园”。

(1)着力实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www.daowen.com)

盐池县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合理确定住房建设标准,完善移民搬迁及后续扶持政策,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补助标准,为符合条件的搬迁户提供建房、生产、创业贴息贷款支持,鼓励自主创业、易地脱贫。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生态移民搬迁;依托县城、小城镇、工业园区、中心村安置移民;利用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房安置劳务移民。

(2)全面巩固“十二五”生态移民工作成果

为突出抓好扶贫搬迁村产业培育,盐池县积极扶持移民群众发展脱贫致富产业,实现“管得好、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2017年已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包括移民新村移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技能培训、生态恢复和迁出区群众的搬迁等工作,使519户1602人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实现了贫困户“3个1”目标,即户均有1个能致富的支柱产业、1亩特色种植和1名务农外劳动力外出务工。同时,对“十二五”生态移民的遗留问题,逐村、逐组、逐户进行梳理,列出问题清单,划分问题主体责任,明确时限,确保按期解决。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居住难、出行难、饮水难、上学难、公共服务难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还确保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3.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盐池县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提升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水平,构建“生态+经济”两相并重的发展模式。

(1)强化生态体系建设

盐池县坚持封山禁牧与管护抚育统筹推进,着力保护和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加强对生态移民区的修复治理。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效益显著的生态体系。重点加强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保护,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草、补播改良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坡耕地综合整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完成森林抚育10万亩、退化防护林改造29.8万亩、乡村生态绿化面积1.1万亩,新增森林面积48.9万亩,森林保有量达到214万亩,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积极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劳动力就地转为生态管护人员获取稳定收入机制。将全县86.7万亩林地全部纳入公益林管护,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转为生态保护人员,提高贫困人口生态管护收入。2017年,依托生态补偿使1700人实现脱贫。

(2)探索生态资源产业化

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盐池县优先向贫困村倾斜,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收益水平。尤其是新一轮退耕还林优先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倾斜,支持发展道地沙生中药材、大接杏等绿色生态产业和柠条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产业化,加快发展柠条加工转饲、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依托丰富的柠条、沙柳资源,建设柠条饲料加工场10处,完成20万亩柠条灌木林基地的改造建设等,有序推进灌木资源开发,不断加快柠条转饲利用产业化,把生态资源变为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的绿色财富

(3)推进环境保护治理

盐池县实施大气、水、土壤、固废四大污染防治行动,严守环保红线,健全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构建循环型产业链条,推动绿色消费、低碳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城市建成区等重点区域环保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油区、农村面源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保证了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

4.教育培训脱贫一批:“育人塑魂”与“育人塑才”同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生产技术中科学含量急剧增加,各产业生产的运作过程和生产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对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在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技术理论上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普通教育是向更高一级院校输送人才,而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2]盐池县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不同层次人才的教育及需求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实施“育人塑魂”和“育人塑才”工程,助推教育培训脱贫。

(1)确保普通教育

全面实施“育人塑魂”工程,以确保盐池县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公平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稳步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全面落实学前2年教育资助、建档立卡户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儿童“一免一补”、义务教育“三免一补”等政策,并通过盐池教育发展基金、燕宝慈善基金等各类资助项目,实现了学前到大学学生资助全覆盖,2015—2017年受助学生达22401人次。同时,为6483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对全县高中阶段寄宿生给予住宿费补助;按照每千米0.25元的标准,对全县中小学寄宿生给予交通补助。按照“一人一策”的原则,通过以管控辍、以质控辍、以情控辍、以技补辍的方式,劝返复学学生284人,并通过跟班就读、送教上门等途径,使其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

进一步缩小城乡和校际间差距,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合资金2.46亿元,改扩建校舍61462平方米、运动场地126034平方米,配备教学仪器设备9174万元,覆盖3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所职业中学、20所幼儿园。新增小学学位1620个、幼儿学位1080个。同时,按照每生每年县城公办幼儿园150元、民办200元、派驻管理团队的300元、农村幼儿园及学前班500元的标准安排生均公用经费,对公办幼儿园给予生均100元采暖费补助;按照每生每年6000元的标准,核拨民办特殊教育中心生均公用经费。

优化结构,均衡师资队伍配置。逐年提高教师培训专项经费,2018年安排24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财政补贴的方式为公办园招聘非在编教师249名,解决了学前教育师资短缺问题。落实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2016—2018年轮岗交流校长、教师736人,争取“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90人,招聘特岗教师119人,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盐池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育人塑才”工程,将培训和就业挂钩。以贫困对象为重点,整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各个层次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的科技文化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把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抓好抓实。整合项目资金1.9亿元,新建了职业教育中心。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就业市场需求和教育精准扶贫,调整开设了油气化工、电子商务、养老服务等新兴专业,打造了26个专业实训室和汽修多功能实训车间、工程机械实训车间。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高职升学、工学交替办学,增强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和学生实操能力。整合县域内培训资源,按需设置培训科目、精心设计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培训教学,做到培训计划、师资、设施、实训、教材、考核“六到位”,先后对18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同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采取全日制、半工半读、中长期技能培训、跟岗实习等不同方式,保障“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2017年,全县贫困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实现全覆盖,培训就业脱贫4500人。

5.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全面落实“两线合一”

盐池县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扶贫攻坚任务相适应。对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翔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儿童福利院、救助保护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社区妇女儿童之家等的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实行“两线合一”政策兜底,提高贫困户中低保人口的补助标准。2017—2018年,加大对未脱贫人口的扶持力度,继续提高“两线合一”标准,落实资产收益、入股分红、屋顶光伏电站等扶贫模式,提高政策兜底贫困户稳定收入水平,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到2020年稳定脱贫。建立家庭、学校、基层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广泛开展“护航春蕾”宣讲活动。扎实推进“留守妇女阳光帮带行动”,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困难,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阳光助残小康计划”。对低保户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水平,确保其基本生活需要。计划到2020年,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40%,每千名老人平均拥有养老床位40张,实现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社区养老,3%的老人机构养老,实现贫困人口享受低保全覆盖。建立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的良性保障机制,确保每年新增收入的30%用于扶贫开发,并同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