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盐池县的三大脱贫攻坚工程

盐池县的三大脱贫攻坚工程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盐池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握精准要义,集聚“项目、资金、人力、管理、帮扶、考核”等要素,先后出台了60多个脱贫攻坚方面的细化措施、配套政策文件,建立了符合盐池县实际的精准扶贫政策措施体系。没有发展的本钱,是长期以来制约盐池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盐池县把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提高群众诚信意识作为金融扶贫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全力打造诚信环境。

盐池县的三大脱贫攻坚工程

盐池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握精准要义,集聚“项目、资金、人力、管理、帮扶、考核”等要素,先后出台了60多个脱贫攻坚方面的细化措施、配套政策文件,建立了符合盐池县实际的精准扶贫政策措施体系。这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很好地贯彻了中央脱贫攻坚大政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组合配套政策,把准了贫困群众的所需所求,做到了吃透上情、明了下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切实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盐池县在工作中探索确定的“五看”“五审”“四会议”“十联签”识别和退出机制,做到了“真”“实”“细”“准”,瞄准靶心,精准施策,对点对卯,扣紧卡牢,政策组合发力,效应叠加释放,形成了符合盐池实际的政策网络体系和“四梁八柱”,这是盐池县脱贫退出的重要政策保障和支撑。

盐池县根据党中央、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吴忠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将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为脱贫攻坚工作指明方向、明确目标、提出要求,明确产业富民、金融利民健康惠民三大脱贫攻坚核心,为盐池县的扶贫工作确立了大方向,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产业富民工程

盐池县依托资源禀赋,充分发挥“中国滩羊之乡”“中国甘草之乡”的品牌优势,借助政府统筹协调聚合力,构筑以绿色高端滩羊产业为主导,中药材、小杂粮、牧草、黄花菜为支撑,其他特色产业为辅的“1+4+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靠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1)重点发展高端特色养殖业

盐池县坚持把滩羊作为全县特色农业头号富民产业,从滩羊产业发展标准化生产、质量追溯、品牌宣传、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进行扶持,培育扶持鑫海等龙头企业18家,发展滩羊养殖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近500家,建设滩羊养殖棚圈3.3万座、滩羊规模养殖基地326个,滩羊养殖主体呈现“企业+协会+规模养殖园区(场)+养殖户”的结构组成,辐射带动农户1.98万户,规模化养殖比例达60%。建成畜产品定点屠宰批发市场2个、城乡活羊交易市场7个,滩羊肉销售以自治区内为主占70%,自治区外为辅占30%,“盐池滩羊肉”品牌价值达到68亿元。

(2)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特色种植业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吴忠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自治区水利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盐池县结合实际,健全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探索水权改革,坚持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与壮大牧草、黄花菜、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灌区高效节水特色种植业发展。

在扬黄、库井灌区,按照“两压一增”思路,即在不增加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水指标的情况下,通过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压减大水漫灌面积,增加以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018年盐池县累计建成了花马池、王乐井、惠安堡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49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2.3万亩(其中,库井灌区8.2万亩、旱作高效节水补灌区19万亩、扬黄灌区15.1万亩),占全县灌溉总面积(46.8万亩)的90%以上。同时,将喷灌、滴灌有机结合,重点规划建设了中部草畜产业示范带,建成高效节水优质牧草基地7.2万亩。通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盐池县实现了省水、省肥、省工、省地、调结构、增效益的“四省一调一增”效果,每年节水1200万立方米,节肥1850吨,解放劳动力4800个,省地6500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达到69%,增收1.34亿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盐池县创新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龙头带动型、“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协会拉动型、“支部+党员+农户”的支部推动型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积极培育扶持产业联合体和新型经营主体,上联市场企业,下联基地农户,将千家万户联结起来,进行技术统一指导、病虫害统防统治、生产资料统一供应、产品统一销售,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积极推进品牌创建

盐池县依托“中国滩羊之乡”“中国荞麦之乡”“中国甘草之乡”等品牌优势,先后培育中国驰名商标、宁夏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7个,提高了盐池县农产品在全国范围乃至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盐池滩羊肉畅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每千克最高卖到629元。同步加大对小杂粮规范化种植、社会化服务以及产品加工营销等环节的扶持力度,着力打造盐池无公害、绿色小杂粮品牌。在南部绿色小杂粮产业带,种植以荞麦为主的绿色小杂粮40.6万亩,培育扶持山野香、山逗子等小杂粮加工企业10余家,年加工生产各类杂粮达到1.2万吨,远销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地,部分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2.金融利民工程

盐池县将金融扶贫作为便民利民的重要工程,聚合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群众勤劳之手精准发力,有效破解了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全国性“十大难题”,走依托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利民之路。

(1)创新产融结合,解决群众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脱贫靠产业,产业靠金融。没有发展的本钱,是长期以来制约盐池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因此,盐池县委县政府为解决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资金难题,出台了金融助推产业的“菜单式快捷扶持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执行3年期10万元以内(5万元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财政贴息等扶贫小额信贷政策

在此基础上,盐池县创新了融资担保模式,成立了盐池滩羊产业集团公司,支持滩羊全产业链发展。同时,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建立“养加销”产业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结机制,实行订单养殖、订单收购,形成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产业走的产融扶贫新模式。通过金融创新不仅解决了特色产业资金难题,而且提振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促进了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真正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

(2)完善诚信体系,解决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

诚信是推进金融扶贫健康发展的基础。盐池县把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提高群众诚信意识作为金融扶贫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全力打造诚信环境。将扶贫“双到资金”注入互助社,并和“千村信贷”捆绑,撬动了数倍发展资金,解决了贫困群众贷款无人担保、无物抵押的难题;同时,扎实开展多种评选活动,农村信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观念根植于心,贷款始终保持“零”违约。

创新“631”评级授信系统。盐池县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系统,改变了原有的银行评级授信标准,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诚信度占比提高到60%,资产状况30%,基本情况10%,根据评级结果确定授信额度(3A级可贷10万元、2A级5万元—10万元、A+级2万元—5万元、A级2万元),解决了贫困群众无人担保、无物抵押的难题。同时,根据滩羊产业发展周期较短等特点,有针对性地为群众量身定做“富农贷”金融产品,农户一次授信,3年内随用随取。这种做法降低了评级授信门槛,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

建立四级信用平台。盐池县把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的成功做法运用到所有农户,建立了乡、村、组、户四级信用评定系统。将原来60%的诚信度细化为10%的精神文明建设和50%的诚信度,家庭收入的30%和基本情况的10%占比不变,形成“1531”模式;将全县所有农户的信用情况分为四个信用等级,实行政银社民四位一体共同评定、共同认可、共同应用,信用等级越高,享受贷款优惠越多。(www.daowen.com)

(3)建立风险防控网络,解决金融机构风险大的问题

为了降低金融机构风险,调动其积极性,完善金融扶贫风险防控网络,盐池县探索风险补偿合作机制,建立了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研究出台了《盐池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与涉农银行建立风险补偿合作机制,向各银行整合注入8000万元特色优势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基金和扶贫产业助贷金,银行按1∶10的比例提供扶贫小额信贷,因重大灾病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不能偿还的,由风险补偿金和银行按7∶3的比例分担,降低银行借贷风险。同时,做好把关和监督工作。

严把评级授信关。盐池县明确评级授信对象为有发展意愿、有创业能力、有产业项目、有良好信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出台了贫困农户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实行“一次摸底、四级评审、两轮公示”(“一次摸底”即由扶贫办、金融机构、乡村组成评审小组,对贫困户进行逐户摸底调查;“四级评审”即由行政村、县扶贫办、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逐级评审;“两轮公示”即村两委公示、金融机构公示),确保扶贫小额信贷惠及真正需要贷款发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强化金融信贷监督。盐池县创新建立了“精准扶贫管理系统”平台,将贫困户信用评级、贷款情况、银行放贷情况等扶贫保险信息及时录入系统,实行扶贫贷款周统计、月通报、年考核制度。由扶贫办、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组成联合工作组,对贷款进展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合力防控信贷风险。

(4)创新推出保险扶贫,解决群众易返贫的问题

盐池县产业与金融的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但因生态脆弱、干旱少雨,群众发展产业受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影响较大,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返贫情况突出。为此,盐池县将保险机制纳入脱贫致富的“工具箱”,推动商业保险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有效融合,创新推出了“扶贫保”。量身打造扶贫保险,为全县所有农户量身打造了“2+X”菜单式扶贫保。其中“2”属于基础险,包括家庭综合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X”属于选择性险种。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量身打造了滩羊肉价格指数险、黄花菜种植效益险等10种特色产业保险,由农户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险种。

实行最低保费,最优保额。盐池县协调保险公司对农户实行低保费、高保额的特惠政策。特别是大病补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到80%以上,报销额度最高限额提高到1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降低到3000元;在X险种(不含金融信贷险)中可任选选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一般农户两个人身保险(家庭综合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由2018年以前财政全额补贴变为2019年财政补贴80%,对X扶贫保险中产业保险的群众自筹部分,财政再补贴40%,逐步提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保险意识。

建立风险保证基金。设立1000万元“扶贫保”风险分散补偿金。保险公司在一个保险周期内如果出现亏损,亏损部分由风险分散补偿金承担60%,保险公司承担40%;在盈利的情况下,盈利部分的60%返回风险分散补偿金周转使用,形成盈亏互补机制,以确保贫困群众脱贫路上“零风险”。

3.健康惠民工程

2017年以来,盐池县将健康扶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得病”的目标,立足县情、民情和具体病情,以精准健康扶贫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着力解决大病救助保障力度不够、医疗能力弱、就医负担重等难题。

(1)抓好“三个环节”,让群众看得起病

抓好报销保障环节。盐池县成立了自治区首个县级卫生发展基金会,足额拨付财政兜底资金,整合资金8000多万元,建立了“四报销、四救助”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家庭综合意外保险和民政救助、财政救助、慈善救助、卫生发展基金救助),使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90%,年度累计承担住院医疗费用不超过5000元,门诊30种慢性病报销比例不低于85%。

抓好参保补助环节。盐池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缴纳城乡医保二档或三档的,补助其一档保费。同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率先推行“扶贫保”(大病补充保险45元/人、家庭综合意外保险25元/户)。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保”保费全部由县财政承担;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保”保费个人仅负担40%,其余60%由县财政补贴,县财政为134263人补贴1163.9万元。2018年为全县农村人口补助缴纳大病补充保险(45元/人)和家庭综合意外保险(25元/户),保费由农户先缴纳,财政核实后全额补助。

抓好服务环节。盐池县全面实行“先住院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在县内就诊的建档立卡患者,出院时只需缴纳医疗总费用的10%且全年累计自付费用不超过5000元;在县外就诊的建档立卡患者,在出院时报销完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之后,对剩余超过总费用的10%或全年累计超过5000元的部分予以兜底救助,切实解决群众看不起病的难题。

(2)夯实“两个基础”,让群众看得好病

夯实医疗设施基础。盐池县保证并整合各类资金,确保在县级医疗机构建设血液透析室和康复医学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切实改善医疗机构服务条件,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夯实医疗软件基础。盐池县探索县级医院延伸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社区服务网点。与自治区内外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组建覆盖全县8个乡镇卫生院的“县域医疗共同体”,对建档立卡户中因病致贫返贫人员,进行门诊初筛补助,按病种分类,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3)宣传与服务并举,让群众少得病

盐池县致力于建立县健康促进委员会、健康教育公共政策健康专家委员会,大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生活品质。同步建立健康讲师团队,在全县开展“健康盐池大讲堂”活动,以保障持续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就医观。

同时,盐池县大力推进健康服务。创新建立“十免一补”措施,惠及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等群体。同步保证发挥“治未病中心”作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体检,并制定中医干预方案,实现了贫困人口未病先防。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由重疾病治疗向重疾病预防的转变,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不断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