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启动以来,盐池县各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深化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深化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方面,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以问题为导向,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筑牢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注重深度贫困地区与注重全面推进相结合,注重减贫进度与注重脱贫质量相统一,从而推动保障性扶贫与全局性发展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盐池县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确保2020年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1.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稳固全面建成小康基础
盐池县按照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围绕2020年全县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的目标,致力于开展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村镇建设重点工作。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面貌环境,精准施策,加大投入,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盐池县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力量,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提升工作。一是围绕解决农村危窑危房户和无房户“不愁住”“住房有保障”的目标。以农户自筹为主,以政府补助、政策扶持和社会参与等措施为抓手,2009—2018年共解决农村12095户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有偿拆除了农村危窑危房4197户。二是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美丽乡村”的中心工作。按照“五通八有”的要求,扎实推进贫困村硬化、绿化、美化等改造,基本实现了贫困村基础设施“七个全覆盖”。三是抓好服务提升工作,健全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提升等工作,在乡镇共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场9座、污水处理厂3个、集中供热站1座,新建改造了一批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完成了新一轮公交改革,实现了所有乡镇、行政村文化广场全覆盖。盐池县坚持每年集中打造30个美丽村庄,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县中心村美丽村庄建设全覆盖,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2.推动农业技术提升,提高全面建成小康质量
盐池县脱贫攻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在挖掘自身特色和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强化科技支撑,在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科技帮扶的带动下,打通科技与民生经济发展通道,促进科学技术与农民生产生活的融合发展。
盐池县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突出示范引领。第一,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产业扶贫示范村、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技术含量,培训致富带头人。通过企业、专业村、合作社以及致富带头人示范引领、专家服务团现场指导、益农信息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从完善利益联结、技术指导培训、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推进龙头企业、专家教授和种植农户互动交流的多元化、多形式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第二,加大农业科技帮扶力度,积极协调组织自治区、市、县农业技术人员,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入户讲解、电话咨询等方式为农民进行科技帮扶。每年通过入户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有效解决群众养殖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加大对滩羊标准化养殖技术、羔羊早期断奶技术、饲草料科学调制技术、黄花菜标准化栽培技术、荞麦大垄双行种植技术、甘草及苦豆子种子包衣技术、药剂拌种技术等实用技术的培训,切实为全县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支撑。盐池县通过将科技和民生“两手抓”的方式,实现全面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
聚焦“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目标,盐池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树立和培养民族大团结的意识,全面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经济发展等工作为抓手,既能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也能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
盐池县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少数民族代表交流座谈会并形成长效机制,听取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并着力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保障少数民族民生,整合各项资金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生活环境。建设冯记沟乡回六庄幸福村,改善惠安堡镇回族穆斯林移民新村居住条件,修建花马池镇民族团结道路,等等;改善少数民族的宗教生活环境,让宗教人士感觉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多措并举,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等。二是实现少数民族的发展。盐池县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于少数民族村镇肉牛养殖园区建设、特色村寨建设、特色小镇建设、扶贫车间建设及产业发展等。三是聚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每年投入资金30万元,专项用于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宣传、服务、活动、督查等,以保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深入推进。盐池县围绕保民生、保发展、促团结的一系列举措,积极改善少数民族民生,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全力实施好项目,同时提升民族间相互尊重的社会意识,从而形成发展合力,推动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
4.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全面建成小康内涵
盐池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及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围绕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脱贫先脱旧,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既要让群众“富口袋”,也要让群众“富脑袋”,真正让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盐池县着力培育群众的文明道德风尚,大力倡导自强、文明乡风。一是通过文化惠民强根基,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全县范围内的行政村文化站进行改造提升,实现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进一步放大盐池元素,常态化开展盐州大集·民俗嘉年华、滩羊美食文化节等特色节会;创新“互送共享”文化惠民模式,打造广场文艺演出、农民文艺会演等六大文化惠民品牌,送戏下乡、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创作歌曲、小品、演讲、快板等文艺节目,开展脱贫攻坚文艺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脱贫富民政策,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鼓励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培养贫困群众自强意识。二是倡导移风易俗树新风,针对部分乡村借婚丧嫁娶之机大操大办,使人情礼金居高不下等旧习、陋习,出台《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助力脱贫攻坚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文明公约”“乡规民约”等作用,引导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以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建立高沙窝镇民风教育基地、拍摄移风易俗主题微电影、出版《盐池乡贤文化系列集》等,在全县营造崇尚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的良好氛围。
5.做大分好民生蛋糕,共享全面建成小康成果(www.daowen.com)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盐池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加强和改善民生事业,分好“民生蛋糕”的关键词,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具体而言,盐池县做大分好“民生蛋糕”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落实从学前至大学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争取资金以资助贫困生,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零辍学”,“两后生”全部享受县内免费职业教育。二是同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整合“雨露计划”、企业用工培训等各类资源,将全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全部纳入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文化层次,开展订单、定岗、定向、菜单式培训。先后举办中式烹饪、驾驶培训、刺绣等各类培训班,通过培训贫困群众,实现他们的稳定就业。三是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所有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建立了“四报销、四救助”体系,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2.3%,为贫困群众建起健康脱贫“防火墙”,从而大幅度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注释】
[1]王建宏:《盐池县:金融创新照亮脱贫路》,《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日,第3版。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
[3]“三个带头人”工程是指村党组织带头人、脱贫致富带头人、民风建设带头人。
[4]田福禄:《论区域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5]黄承伟:《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实践与成效》,《改革》2017年第8期。
[6]陈斐、陈秀山:《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大重点——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13期。
[7]周辉:《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8]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
[9]“1531”信用评定模式:基本情况(占10%),包括评定对象的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信用状况及参保情况(占50%),包括有无不良贷款和对外担保情况;家庭收入及资产负债情况(占30%),包括评定对象的家庭收入等总资产及资产负债率;遵纪守法(占10%),包括无各种欠账、赌博、吸毒、邪教和近3年无拘留、犯罪记录、没有参与聚众上访,在本村内无重大不良影响、不良嗜好及司法诉讼记录等情况。按信用评分高低将信用户分为四个级次。AAA级信用户:综合得分在90分以上;AA级信用户:综合得分在80—89分;A+级信用户:综合得分在70—79分;A级信用户:综合得分在60—69分。
[10]刘传江、黄锟:《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