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并非朝夕之间所能完成,而是伴随着30年改革的全过程,既是思想解放过程,也是改革实践深化过程。与渐进式改革相适应,指导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创新也经历了一个渐进发展过程。
(1)非公经济方面。从十二大提出个体经济补充论,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方针,十四大首提“公有制主体-非公经济补充”论,十五大肯定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十七大强调发展非公经济要像发展公有制经济一样坚持“毫不动摇”的方针。如今,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可以评选劳动模范,符合条件的优秀分子可以加入共产党,可以当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十七大强调对公私经济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平等竞争”格局[15],更从体制构建推进到法律保障层面。
(2)集体经济方面。从十二大认为巩固和发展国营经济是保障集体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决定性条件”,到十二届三中全会认定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大、十四大肯定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多种形式”之一,十五大、十六大将集体经济定性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16],十七大号召“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并强调“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17]。
(3)国有经济方面。改革中确立了几个观念:一是打破了国有经济不但绝对量而且相对量都要不断上升的传统观念。突破了国有经济比重越高越好的传统模式,国有经济比重高低并不属于制度特征。因此,国有经济的发展并不排斥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的优越性需要通过改革才能充分显示出来,诸如转变经济体制、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寻找国有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等。二是突破了“国有一定国营”的思维定势,树立了“两权分离”、经营方式并不是制度性要求的观念。在企业经营方式上可以多样化,诸如除了国有国营以外,国家所有制下的承包和转包经营、租赁和转租经营、国家所有集体经营、国有私营等不同经营方式并行不悖。
(4)所有制结构方面。突破了单一公有制格局,构建了混合经济;突破了公私经济外部对立、此长彼消的思维定势,确立了内部融合的观念,“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18];突破了公私两种所有制经济在企业内不可融合的传统做法,引进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理论;打破了微观经济上“姓资姓社”的人为界限设定,让不同所有制性质的资金、设备、技术、知识、人才等要素在企业内实现无形联合即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有形联合即按要素投入生产经营并按要素贡献分配收入。面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并存格局,十七大提倡“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19]。提倡和鼓励非公企业向国有企业入股、参股,蕴含着所有制的属性从“制度”到淡化。(www.daowen.com)
改革理论创新的每一步,都体现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并伴随着思想解放、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如同30年来中国人穿衣革命一样,从崇尚穿中山装到夹克衫到西装流行,每一阵变化都伴随着人的思想解放。在30年前,有不少人认为夹克衫是“奇装异服”,西装是资产阶级专利品,如今再也不会有人这么认识了!对不同所有制的认识同样如此,从只认公有制到肯定多元所有制,从所有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问一个“姓资姓社”到淡化所有制,是不断实行解放思想的积极结果。
总之,经过30年的探索性渐进式改革,形成了为现代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即宏观上的混合经济,形成了微观上的由多元投资主体组合而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破解一个世界级难题(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创造了产权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用改革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理论。
(节选自《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重大突破》,原载《福建论坛》2011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