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营企业激活房地产市场:上海从一房难求到百姓安居乐业

民营企业激活房地产市场:上海从一房难求到百姓安居乐业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是按照这样的传统体制建设住房,上海的住房难题一百年也解决不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所创导的“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原则让上海房地产市场迅速变了样,以平均每年建造一千幢高层建筑的速度发展房地产业,如今上海市的高层建筑数量超过欧洲各国的总和,成为全世界高层建筑最为集中的城市。可以肯定,房地产市场也在帮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民营企业激活房地产市场:上海从一房难求到百姓安居乐业

今天中国城市出现了住房过剩的问题,需要“去库存”。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前8个月,住房库存面积总量达到4.29亿平方米,面积超过六个纽约曼哈顿区。如加上烂尾工程,实际库存数量更大。[9]这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带来的一个问题。

住房出现过剩固然不好,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安居才能乐业。住房问题曾经是上海城市的社会问题之一,影响到干群和谐、家庭和睦、夫妻团聚、邻里友善、文明做人、工作效率、社会治安等方面,也是改革开放初期人才流动的最大障碍。在那个年代,有多少大龄青年曾经因为缺乏住房而不能成家,又有多少父母亲为此操碎了心;因为住房争夺战,上海曾经有多少个家庭兄弟姐妹之间对簿公堂,甚至子女与双亲之间闹翻脸!有些支疆回沪知青子女无法按政策申报户口而流落街头。有的好不容易盼到了分房的希望,还要力争挤入级差地租很高的市中心。上海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反映住房上的级差地租有多么严重:“宁争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梅山(上海一块飞地——南京梅钢)不如金山(石化总厂),金山不如宝山(宝钢),宝山不如外滩。”有上海黄浦区的动迁对象,生硬要求上门做动迁动员工作的干部“学好了《资本论》再来谈动迁”的,意即要求提供数量很高的级差地租,作为动迁的前提条件。

20世纪80年代,上海只有121栋超过24米的高层建筑,而今已发展到3万多栋。“文革”以后上海新建的第一座大楼是座落在人民广场的电信大楼。[10]这栋楼从筹划到建造,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建房体制基本上还是遵循计划经济的一套。从筹划寻址到结构封顶,前后共花了14年时间。要是按照这样的传统体制建设住房,上海的住房难题一百年也解决不了。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所创导的“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原则让上海房地产市场迅速变了样,以平均每年建造一千幢高层建筑的速度发展房地产业,如今上海市的高层建筑数量超过欧洲各国的总和,成为全世界高层建筑最为集中的城市。(www.daowen.com)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的著名判断。[11]据此,还可以演绎为衣、食、住、行、医、学等方面具体的“××也不是社会主义”问题,如“缺少家庭住房也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精神文明等。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仅仅每年所建成的高层建筑就有一千幢,住房不再成为从人才流动到夫妻团聚的瓶颈,这里就有民营经济的巨大功劳。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则,在城市住房建设上体现得非常鲜明。可以肯定,房地产市场也在帮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016年,上海有64.2%的居民已购商品房,比2015年上升6.7个百分点;有16.8%的居民租住商品房,居住保障性住房的占6.8%,比2015年下降5.5个百分点;与亲友同住的有7.8%,租住单位宿舍的有3.3%,下降1.5个百分点。人均居住面积在15.1~35.5平方米的占78%。79.4%的上海人有房。[12]调查数据显示,当今上海人的住房有了很大的改善。

人口规模达2 000多万的巨型城市上海的住房问题能够得到较快较好解决,超出20世纪80年代初大多数人的悲观估计。这里首先要感谢邓小平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感谢迎来市场经济魔术般的“超自然力量”,也要感谢民营经济大规模进入房地产市场。今天,我国名列前茅的房地产开发商都是私营的。房地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在大企业多角经营中总是占有重要地位。从房地产业所产生的富豪也更多,因为住房供不应求而带来丰厚利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