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各个时点是不一样的,这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所决定的,因此是水涨船高的。适合现阶段基本国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应该是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而不是依据其他的某种标准,如以个人喜爱或厌恶为转移,也不是凭空想象某种理想的乌托邦模式。近年有人学习《共产党宣言》后居然得出马上要“消灭私有制”的结论,让私营企业家感到新一轮“公私合营”的脚步声,觉得移民国外更安全,从而导致内资外流,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失业人数上升并影响社会稳定。
新中国建立70年来,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从追求大公纯一元结构到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多元结构。经过70年尤其是市场经济40年的实践,今天已经到了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总结经验教训需要借助科学方法,应当采用邓小平所创导的生产力标准,就是按照经济增长速度划分,不受五年计划执行时间的限制,对增长速度高的阶段和低的阶段,分别找出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规律性现象,进一步总结出适合现阶段基本国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即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例如,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转移全党工作重心,人们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大转变,农村实行“双包”责任制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带来了农业连年大丰收,打破了“两丰两平一歉收”的周期性现象,农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提高,城乡市场开始走向繁荣。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终于宣告废止束缚劳动力流动、限制消费的粮票布票等票证限量供应制度,由此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流向前沿开放城市,成为制造富有竞争力的低成本商品所需的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也让刚刚过上温饱生活的城乡居民能够摆脱“以吃为主”的境地,恩格尔系数得以明显下降;并且进一步带动旅游业,以及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交通、宾馆住宿、餐饮、购物、服装和纺织品、化妆品等几十个产业,仅餐饮业每年所贡献的GDP就有将近1个百分点。(www.daowen.com)
但是,也有情况相反的年份,如经济下滑、民营企业萎缩、资金外流、富豪外逃、外资企业纷纷撤离,以至于出现真实统计数据不宜公布以防被国外一些人所利用等情况。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加以探索,以免重蹈覆辙,确保国民经济沿着正常轨道持续走向繁荣富强。林毅夫先生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国家成功的两大关键》一文[1]就是颇有见解的理论总结。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坚持党的“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经济学家们将会创建更加丰富的理论和对策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