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公式的新发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公式的新发展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经典定义出发,因此能够准确认识到:第一,今天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远未达到经典社会主义所要求的那个发展程度。这是经典社会主义设想中所没有的。社会主义不发达的商品货币关系必然向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深化。这种发达商品经济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有的经济运行机制。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公式的新发展

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按劳分配主体

30年的经验教训总是让人从另一面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善于这样做,肯定了几个“最”,否定了几个“不”。1985年他指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今天“还在摸索之中”[39],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是最大的国情。“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40]“最大的试验是经济体制改革。”[41]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42]并且指出“四人帮”搞的是“假社会主义”[43]。邓小平还总结了多个“不是社会主义”的实例,诸如“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44]“贫穷”[45]“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46]“发展太慢”[47]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48]等,从而否定了曾经有过的一些做法,诸如不断抓阶级斗争、对所有制不断搞升级过渡、经济上“大跃进”、分配上平均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标准等。

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找到发展方向。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49]这里所说的两个根本原则就是指现实社会主义所必须坚持的经济公式。“共同富裕”是坚持公有制占主体条件下贯彻按劳分配主体的必然结果。因此,上述两个原则或“两个主体”同列宁的社会主义公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差别仅仅在于“两个单一”和“两个主体”之间。前者属于经典社会主义,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灭亡为前提条件的;后者属于现实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首先诞生在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国家为客观基础的。

显然,邓小平公式是建立在深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的。邓小平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经典定义出发,因此能够准确认识到:第一,今天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远未达到经典社会主义所要求的那个发展程度。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决定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可能单一化,而只能居于主体地位,在主体以外还有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第二,今天的社会主义同商品货币关系相联系着,其原因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当中。这是经典社会主义设想中所没有的。社会主义不发达的商品货币关系必然向发达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深化。这种发达商品经济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共有的经济运行机制。既然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共有”,而不是“特有”,也就不可能成为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标准。既然是运行机制,属于表层经济关系,而不是经济制度深层次的本质经济关系,也就不可能作为制度特征加以界定。(www.daowen.com)

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邓小平一贯的思想。他在1979年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5年又说:“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速生产力的发展。”[50]1991年指出: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51]十三届七中全会前夕,他指出:“不能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或者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52]。1992年指出:计划和市场谁多谁少,“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都是经济手段。”总之,在邓小平看来,市场经济非“资”非“社”、非“马”非“修”,是发达商品经济的产物,属于中性;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方法;社会主义应当而且必须大胆运用市场经济。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公式从经典著作转向现实社会,从外国移植到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上写下了第三个经典社会主义经济公式,第一个现实社会主义经济公式,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至此,可以把现实社会主义经济公式概括为:

现实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主体+按劳分配主体(共同富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