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发展卫星城: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抓手

上海发展卫星城: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抓手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卫星城是个动态概念建设卫星城,一是城市化规律所为,二是特大城市走向国际大都市的必要条件之一,三是国际规范。现代卫星城具有几个特征:一是与主城的经济联系密切。卫星城面向的是主城,而县城与小城镇则面向的是农村。建设卫星城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要求。

上海发展卫星城: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抓手

(一)上海发展卫星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定位

卫星城,英国人霍华德一百年前称为“田园城市”,并在1924年荷兰国际会议上得到公认。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卫星城已由当初的卧城提升到今天的第三代卫星城——卫星新城。

城市化是一个需要经历系列阶段的长过程。从农村大城市群,要经过9个阶段:不定期不固定地点集市—定期定点集市—常年固定地点集市—集镇—小城市—中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这9个阶段依次渐进发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自然历史进程。前7个阶段是内城区人口增加,后2个阶段是内城区人口减少,即逆城市化。显然,城市化并不仅仅是农民变市民,而是与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直接联系的系统经济现象。

由于各国人口密度相差甚大,城市人口的起始点标准有着很大差异。1987年国际统计学会提出,人口在2 000以上的居民点即定为城市,不足此数为农村。联合国收集了26个国家的城市资料发现:城市起始点居民数量,从芬兰的200人到日本的30 000人,竟相差150倍。联合国因此建议,应以2万人口聚集地作为镇的起始点标准,以10万人口聚集地作为城市的起始点标准。特大城市,英语为百万人口城市(million city),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称为超级城市(super city)。

根据我国国情,城市人口划分标准定为: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口,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特大城市100万~300万人口,超大城市300万人口以上。据此可以确定,今天上海正处在城市化的超大城市发展阶段。

根据国际规范,超大城市包括四个圈域层次:中央商务区(CBD)、内城区(IC)、外城区(OC)、边缘区(FA)。像上海这样的现代超大城市,外城区和边缘区需要发展卫星城(ST),意味着内城区人口向卫星城有计划转移。从中央商务区到边缘区,是多层次的同心圆。(www.daowen.com)

(二)卫星城是个动态概念

建设卫星城,一是城市化规律所为,二是特大城市走向国际大都市的必要条件之一,三是国际规范。城市化有四个表现:一是农村人口向中心区集中,非农人口增加;二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扩大;三是城市数量增加,农村变城市;四是特大城市周边出现卫星城。其共同性的根本标志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依次涌现小城镇、小城市、中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等载体。国内外一般用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表示城市化程度。城市现代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水平。而基础设施又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基础设施水平与GDP增长呈正相关。因此还须加上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才能比较准确地做出比较。

卫星城是一个动态概念。现代卫星城具有几个特征:一是与主城的经济联系密切。它的产业安排、交通网络组合、文化渊源、人口组成等,都与主城的关联度甚高。产业相关度和人口通勤率可以作为主要指标。卫星城非农人口比率不低于主城10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从与主城相关产业产生,人口通勤率占15%,劳动力通勤率占25%以上,是新型的生产力布局形式。卫星城面向的是主城,而县城与小城镇则面向的是农村。二是与主城相邻,相互之间的距离与百年前呈拉长趋势,主要取决于交通工具的发展程度。各国卫星城与主城之间交通工具现代化的程度差异,也决定了卫星城与主城之间的距离差别。迄今,两地之间距离一般在20~100千米之间。三是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当今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才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002年1月,联合国发表了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指标指数及发展前景。它综合了一个城市的各项经济指标后认定,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中,有24个城市为特大型城市,都是有卫星城的城市。四是卫星城具有对主城功能延伸、补充、修正和完善的功能。

正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超大城市迫切需要建设卫星城。建设卫星城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