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寄存在市场经济当中。市场经济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即有两个假设条件:一是如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所说的由人的利己心产生的经济理性主义。人性假定是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心假设,经济学大厦就建筑在这一假设的基石之上,即人是理性人,据此才能设计出理想的经济制度。斯密对“经济人”的假设是个人主义,即个体有独立的身份,但是个人主义并不反对爱国,个人主义者反对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斯密提出:人人都有利己心,在分工的社会中通过互惠性交易行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13]斯密通过举例加以说明:“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14]斯密所说的“他们利己心”即人们讲求个人物质利益。商品生产者总是经济理性主义者,他在为自己的利益而组织生产的同时,又给社会提供了为他人所需的商品。人都是讲求个人物质利益的,诚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5]。由此决定了在一般情况下,人的经济行为总是合乎理性的,即在做出某一项决定时,总是深思熟虑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进行权衡比较,以便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让他通过耗费一定数量的金钱或劳动,能够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人们在经济生活中不会做于己无利的事情。如哈耶克所提出的那样:“我们在理解社会现象时没有任何方法,只有通过那些作用于其他人并且由其预期行为所引起的个人活动的理解来理解社会现象。”“正是通过研究个人活动的综合影响,才使我们发现:人类赖以取得成就的许多规章制度,已经在没有计划和指导思想的情况下产生出来,并且正在发挥作用。”[16]这位第一个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颁奖词称颂他因为“在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在美国因此成为“公民拥有充分自由权”运动的领袖。哈耶克认为,“个人主义在今天名声不佳,这个词和利己主义与自私自利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所说的……个人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把个人当人来尊重……就是相信人应该发展自己的天赋和爱好。”“个人活力解放的最大结果,可能就是科学的惊人发展。”“自由主义者对社会的态度,像一个照顾植物的园丁。”[17]显然,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主义不同于利己主义与自私自利。与此相反,在许多场合中,集体行动表现了个体在分散状态时所表现不出来的选择行为。萨缪尔森也有类似看法,并举例加以证明。①一个人可能想方设法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但全体人则未必能够解决社会的失业问题;②即使所有农民努力干活而且天公作美以致得到一次丰收,农民的总收入也可以下降,而且很可能如此[18]。萨缪尔森由此得出结论:“在经济学领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对于个人说来是对的东西,对整个社会说来可能是十分错误的。每个人都用脚尖站着来看庆祝游行并不能使人得到什么好处,虽然某一个人这样做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19]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人的自私心导致了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应注意,在市场经济学中的个人主义不同于伦理上、政治学上所说的那种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而专指自由、自愿、不侵害他人三个原则,在三个原则支配下的个人主义,就是市场上的充分的个人主义,正是价值规律自由发挥作用所必需的。百年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难之际,所展现的人间真情确凿表明:承认个人物质利益原则所训练出来的人们大多并不损人利己;极少数贪生怕死者被发现后即遭到所在单位解职,在人们的责难声中不久死去。人们在个人主义原则支配下寻求私利的个人行为,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繁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市场经济人际行为准则由此而来。人的理性行为也是产生最优化的行为,对厂商来说,就是利润最大化;对消费者来说,就是花费一定的金钱买进一种或多种消费品及服务所提供的总效用为极大值;对政府来说,就是对既定目标寻求最优化决策。显然,经济理性主义不等于自私自利。人的慈善行为合乎理性,但并不自私。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理性主义等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1759年,即早在出版《国富论》之前17年,斯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两部巨著都是早期市场经济的经典。《道德情操论》开宗明义这样表达著者的心声:“无论一个人在别人看来有多么自私,但他的天性中总还是存在着一些本能,因为这些本能,他会关心别人的命运,会对别人的幸福感同身受,尽管他从他人的幸福中除了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能就是慈悲或怜悯。”[20]这就表明人的自私并不排斥慈悲或怜悯。市场经济中的人更是自私和慈悲(或怜悯)的统一体。诚然,每个市场经济人的身上所拥有的自私和慈悲(或怜悯)两者的比例,从洛克菲勒到比尔·盖茨,是有着明显差别的。盖茨把自己资产的90%捐赠给慈善事业,并且宣布将不留遗产给子女;我国迄今尚有90%以上的私营企业主未有捐赠记录。
市场经济的另一个假设条件是资源的稀缺性,即包括土地、矿藏、水流、原材料、资金、劳动力、信息、管理等各类资源,在给定时间内的供给量,相对于需求而言总是有限的。所以,人们所面对的是如何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求这样的重大经济问题,这就是令经济学家们绞尽脑汁寻觅最佳方案的难题。(www.daowen.com)
从上述有关市场经济的假设条件可以得出结论:人的经济理性主义和资源的稀缺性这样两个客观条件,造成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二者缺一不可。由于客观条件难以改变,即使在到达“点石成金”,以至生产品能够“涌流”的时候,相对于人的无限需求来说,资源仍然是稀缺的。诚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人类生产活动中始终存在着“生产费用对效用”[21]的关系问题。所能够改变的,只有第一个假设条件:当人们的思想觉悟有了极大提高,进入无须“斤斤计较”[22]境界的时候,人们都能够忘我地劳动,置他人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市场经济就会让位于经典计划经济——区别于传统计划经济的计划经济。这是我们同西方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分歧:既不是市场经济万能论者,也不是市场经济万岁论者。人的自利心要求如实承认物质利益是刚性的,物质刺激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资源的稀缺性是普遍现象,同样适用于地大物博的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