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周边地区的人口规模将达到百万人,无疑是上海超大型城市的又一个卫星城。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称卫星城为“田园城市”,1924年荷兰国际会议上得到公认。从19世纪末出现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至今已是第三代卫星城即现代卫星新城,它既能够化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就业压力、住房压力、交通压力,以及医疗、求学等诸多压力,又有独具特色的经济功能,其产业结构与中心城区的产业相匹配,足以弥补不足。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独具自由贸易区功能,肩负制度创新、复制推广重任,规划人口规模拟达到大城市级。
上海自贸区建设卫星新城涉及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建设第三代卫星城即卫星新城有无必要,二是自贸区管理机构设置地点选择。上海自贸区地处浦东,分成四块,最远的洋山港离市中心有89.4千米,公交单程就要4个多小时。而自贸区当地及周边目前无法产生众多所需各类高端专门人才,因此围绕自贸区建设卫星新城是合理选择。新城一旦建成,云集区内的各类人才就地工作、举家就地生活、子女就地入托入学,区内投资者共享新城资源。考虑到外国投资者实际需要,可以建设海员俱乐部,这是一个“多赢”的现代卫星新城。
至于自贸区管理机构设置地点选择问题,经济实证表明,城市繁华地段人流、物流密集,是经济效益高地,理应让位给工商金融企业。上海自贸区已经做出正确决策:自贸区管理机构即政府部门迁出核心区,把办公楼让位给入驻企业,把方便留给经济单位用以提升经济效益,这正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通常做法。(www.daowen.com)
总之,有关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济实践-理论问题摆到了中国经济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实际工作者面前,需要共同思考和探索。随着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有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考也会与时俱进,日趋丰富完善。笔者把这些问题作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治经济学提出来,意在抛砖引玉,求教各位同仁。
(原载《福建论坛》2015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