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究金融发展创新理论

探究金融发展创新理论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发展及创新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主要研究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在经济“新常态”下必然要求金融“新常态”与之相适应,传统金融变革的新兴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就是其金融发展及创新的结果。互联网金融创新是其快速发展的生命力,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降低信息交易成本,方便人们的生活。

最初的金融发展理论是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后金融发展理论经历了传统金融发展理论、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内生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金融创新发展理论五个阶段,互联网金融正处在金融创新发展理论阶段,是金融创新的新兴金融业态。金融发展及创新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主要研究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在经济“新常态”下必然要求金融“新常态”与之相适应,传统金融变革的新兴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就是其金融发展及创新的结果。

互联网金融从诞生起就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其发展之迅速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互联网金融的争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翻版,只是利用互联网作为手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有的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成为独立的金融业态取代传统金融;还有的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是互补关系,共荣共生。不管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如何评价,但都存在以下不争的事实:第一,互联网金融在欧美主要经济体发展较力稳健;第二,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的国家有很多是经济金融发展相

对落后的国家。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的国家是中国而不是其他发达国家,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最快的国家是肯尼亚;第三,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传统金融的“脱煤”。

产生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后发优势”。从金融的需求角度看,由于我国传统金融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具有垄断地位,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是供不应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金融市场化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对金融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不断加深,实体经济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同传统落后的金融服务供给不相适应,于是新的金融体系就会形成,互联网金融就是这种新的金融模式,具有“后发优势”。下面我们可以通过“蛙跳模型”来阐释互联网金融“后发优势”是如何形成的。

“蛙跳模型”,又称“蛙跳模式”和“蛙跳理论”。是伯利兹(Brezis)、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齐东(D.Tsiddon)在1993年总结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克鲁格曼指出发展中同家经过不断学习,后发赶超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旧技术有习惯上的依赖,新技术初始的生产率比旧技术低,因此发达国家会继续选择旧技术。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会不断探索新技术,最终获得技术上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取得技术优势后,会像青蛙跳跃一样超过发达国家。“蛙跳理论”认为由于技术进步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赶超优势。

正如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具有“后发优势”一样,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具有“后发优势”。互联网技术使得金融发展具有网络经济效应,传统金融机构因为首先利用互联网开办业务,金融互联网化,网络经济效应初期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及其拥有的客户会继续沿用初始的金融互联网技术,被封闭在原有的运作模式上,为互联网金融的后发赶超提供了条件。

根据“蛙跳理论”,假设在一个经济体内有一群金融消费者,为便于计算,把金融消费者群标准化为1,因为金融消费者群的消费者数量多少并不影响研究结果,单个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数量为m,单位金融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为u。进一步假设如下:

第一,消费者只有两类金融机构可供选择,即银行和互联网金融;

第二,消费者消费金融产品需要付相应的成本,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固定成本包括消费者选择金融机构时投入的开立账户的收费、提供资料原件或复印件、办理业务的交通成本等,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每增加一消费单位金融产品所支付的成本增量,设银行的同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分别为fb和mb,互联网金融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分别为fi和mi,mb相对稳定(银行的客户相对稳定),mi与消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消费者数量ni有关且呈负相关为初始成本。即mi=(1+ni)σ×m*,且σ<0,因为mi是递减的。

消费者消费银行金融产品的条件应满足:

m×u<fb+m×mb(www.daowen.com)

则当满足时消费者才消费银行金融产品。假设我们认为这部分消费者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为λb,从上式可知银行的发展取决于其边际成本mb和消费者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为λb

除消费者使用银行金融产品外,其他消费者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条件应满足:

fi+m×mi<m×u

使用银行金融产品的消费者迁徙到互联网金融应满足:

fi+m×mi<m×mb

若互联网技术使得fi无限小,所有u都满足消费者选择互联网金融的条件,则互联网金融的边际成本为

全部消费者都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条件为

也就是说银行的边际成本越高,且σ<0(因为mi是递减的),金融产品消费者就越倾向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消费。在现实生活中单个消费者支付的消费成本要比集体消费者支付的消费成本要高,传统银行及其拥有的客户被封闭在原有运行模式上,互联网金融的“后发优势”更加凸显。

互联网金融创新是其快速发展的生命力,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降低信息交易成本,方便人们的生活。首先,它通过快速的信息交换就能匹配投资者和借款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无须像传统银行一样要通过客户经理对借款人进行详细的调查,专业部门人员进行审批、发放和收冋等繁杂的流程,银行从客户申请到贷款发放平均周期在1个月左右,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均周期仅仅几个小时;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还表现在不受时空的限制,接与广大偏远地区的“长尾”客户进行金融产品服务交易,具有普惠性,并且不需要交易主体之间当面交易,减少了传统银行的信贷配给;最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还体现在互联网中信息处理能力形成的声誉效应,它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创新空间。

至今互联网金融发展已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从一个“无监管、无自律组织、无门槛”的三无状态,逐步形成“有监管、有准人、有行业自律组织”的有序组织体系,得到了政府、社会和监管部门的认可,为互联网金融的“后发赶超”提供了组织保障和社会基础,互联网金融只要遵循市场规则健康有序发展,就能使“后发优势”充分发挥,推动着传统金融发生“基因式”的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