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社会实验观察
对人与社会的实验是观察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揭示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简单地说,实验就是我们有意识、人为地改变某种因素,然后把改变以后的结果与以前的结果相比较的过程。
实验观察法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实践性。
实验调查不仅要眼看、口问、耳听,而且要亲自动手干,即通过某种事件活动,有计划地改变实验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然后对改变的结果进行调查。
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对我们假设的变化的原因进行变化,就不适合用实验的方法来进行观察。
例如,有人设想,高学历的人的收入比低学历的人的收入高。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学历的层次,因此,这个设想就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实。
实验观察具有以下优点:
1)能够确立因果关系
实验法是观察、研究和建立事物之间因果关系最好方法。实验者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某种社会现象的发生以后,再去观察或询问,而是积极主动地改变某些社会条件,在控制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实验者对实验对象施加某种特定的影响,使实验对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例如,我们设想人的心理紧张会导致多抽烟。在控制了无关的因素之后,我们要求被观察者在短时间内解决大量比较难的数学题,使他们处于某种紧张的状态,然后观察他们抽烟的数量,最后再与不紧张时的抽烟数量进行比较,如果我们发现在紧张状态下,他们抽烟的数量的确多于不紧张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紧张状态是导致抽烟多的一个原因。
2)可重复检验
如果实验的结果是可靠的话,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是可以被反复重复的,这是实验观察非常重要的原则。
有人认为观看暴力影片会增加人的攻击性。为了证实他的假设,他在给实验者看了一部暴力片之后,观察他们行为暴力倾向,发现此时这些人的暴力倾向高于平时,从而用实验论证了他的假设。但是如果另一位观察者做了相同的实验,却没有发现这样的差别。这时我们就要分析产生这种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发现是由于两次参加实验的人中性别比例不同,而造成了这一差异。因此,对两次实验结果的解释范围就要做一些限制。例如,我们只能说:“给男孩看暴力影片会增加人的攻击性”。
3)对条件的控制力强
在实地观察时,观察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实验观察时,实验者对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实验条件等都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通过对实验条件和实验对象的控制,可以减少的排除外部因素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影响,减少各种误差的产生。同时,它通过对自变量和环境的控制,使结果的可信程度大大提高。以上面提到看暴力电影的实验为例,我们可以控制看电影的人的性别、电影暴力的程度、看完电影和进行行为观察之间的时间等等。而这些因素不加控制,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4)节省费用
与实地观察和某些问卷观察相比较,实验观察的规模往往比较小,观察的对象较少,观察的时间也比较短,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2、社会实验观察的策略分析
实施实验观察的最重要的原则在于实验设计能够合理地控制非原因变量。
1)提出实验假设(www.daowen.com)
(1)实验观察的最初阶段,需要确定观察目的。这是一切实验的来源。
(2)提出理论假设。提出实验假设后,我们通过进一步的思考、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提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实验理论假设。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发现大多数人在受到表扬之后,情绪就特别高涨,做事效率也大大提高。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个初步的观点和设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初步的设想提出我们进一步的理论假设:如果我们鼓励一个人,他的情绪和工作效率就会提高。这是一个因果性的假设,原因刺激是受到他人的鼓励,结果是被鼓励者情绪状态变好,工作效率提高。
(3)提出工作假设。仅仅有理论假设是不够的,我们想知道由谁来完成这个鼓励,怎样鼓励,鼓励谁,最后什么得到了提高?我们要提高这个假设的可行性。
所谓工作假设,就是将理论假设中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可操作的、个体的概念。工作假设是一个适合于做实验的假设,是一个能够进行检验的假设。
2)选择变量
实验的中心问题是发现因果关系,其基本内容是检验原因变量(x)对结果变量(Y)的影响。工作假设就为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因果模型,下面要做的就是将这个模型具体化。
选择变量的过程就是将工作假设中表达出的因果关系用具体的变量标出来。每个实验中,需要选择的变量必然有两种:原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如老师对学生每周进行一次鼓励性的讲话,时间为半小时;老师在每次考试之后将给前5名学生颁发纪念品并给家长写一封表扬信。
再如,在老师进行了一个学期的鼓励之后,学生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绩,这就是结果变量。这里我们可以用学生该门课的学期的平均成绩来表示结果变量;另一个结果变量是情绪指标,可通过情绪量表来进行测量。
3)控制无关变量
除了原因变量之外,还有许多因素会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例如,学生以往的成绩、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学生父母的教育状况、学生的身体状况、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等等。这些无关变量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对于实验者来说,为了确保老师的鼓励是学生成绩变化的惟一的原因,必须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加以控制和排除。
4)选择实验对象
要选择的实验对象,一定要在同类事物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1)有意挑选。
当实验对象总体中的个体单位较少且差异较大,实验者对实验对象情况了解较多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验目的、要求,有意识地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实验。
观察弱智儿童,就不能有正常儿童的实验对象混在里面;观察长跑运动员,就不能把不是长跑运动员当成实验对象。此外,还要具体限定规定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发育和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教育状况、职业和特殊训练情况等条件。
(2)随机抽样挑选。
当实验对象的总体中个体较多、个体之间差异较少、实验者对实验对象总体情况了解较少的时候,可以取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从实验对象中抽取实验对象。
(3)分层抽样挑选。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应该进行分层抽样,即选择不同类型的、不同层次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对象和实验环境进行实验。企业工资改革中,选择的实验对象就既应该有大型企业,也应该有中、小型企业,既有效益好的企业,也有效益差的企业。不仅如此,还应该选择进行实验的社会环境,最好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沿海和同地都选择一些企业进行实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