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合性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集合体,但该有机集合体的功能不是各要素功能的简单叠加。也就是说,系统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拼凑,它是具有统一性的一个系统总体。即使是把那些单个功能并不优越的要素经系统组合起来,但形成的系统总体却可以具有优越的功能,也可以产生新的功能。例如,继电器在电路中是起开关作用的,现在把许多继电器随便集中起来,其功能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但如果把这些继电器按照一定逻辑电路的要求巧妙地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计算机系统,它便会显示出与开关功能截然不同的新功能,即计算功能。
系统和要素的区分是相对的。一个系统只有相对于构成它的要素而言才是系统,而相对于由它和其他事物构成的较大系统,它却是一个要素(或称子系统)。
2.相关性
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必须存在某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特定“关系”,即有机联系的整体才可称为系统。例如,电子计算机系统是把各种输入输出装置、记忆装置、控制装置、运算装置等硬件装置,以及程序等软件和操作人员等都作为组成部分,而且它们是以各种特定的“关系”相互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形成了一个系统。
系统的要素间的特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原子内部的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生物体内部的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等等。
3.目的性(www.daowen.com)
系统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且这种目的是人为的。没有明确目的的系统,不是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这样,就把那些目前人类还不能改造和控制的自然系统从系统工程中排除了。例如太阳系,它是一种力学系统的自然系统,虽然它具有特定的功能,但是不存在目的。也就是说,人类还无法全部认识和改造它。系统工程所研究的人造系统或复合系统,是根据系统的目的来设定它的功能,所以,在这类系统中,系统的功能是为系统目的服务的。
4.动态性
系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个系统要不断输入各种能量、物质和信息,通过在系统内部特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将它们转化为各种结果输出。系统就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中生存和发展,人们也是在系统的动态发展中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5.环境适应性
环境是存在于系统之外、与系统有关的各种要素。可以把环境理解为更高一级的系统。
系统是不能脱离环境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与环境发生各种联系,同时,也受到环境的约束或限制。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引起系统功能的变化,甚至可能改变系统的目的。系统应具备一种特殊的能力,即自我调节以求适应保全的能力。这种能力使系统适应各种变化、排除干扰,以保全自己目的的实现。系统的这种能力就是环境适应性,也可称为“应变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