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揭示了我国现行融资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发现资本市场的扭曲损害了非国有控制企业的微观资本配置效率,产生了双重效率损失现象。本书发现我国政府频繁变化的金融政策及对企业的过多干涉,使得融资约束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占据了主导作用。我国近年来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强化了产权性质下的融资约束差异,金融发展明显减轻了国有控制企业的融资约束,但政府的“父爱情结”使非国有控制企业在信贷融资时被边缘化;金融发展并没有改变国有控制企业投资效率低下的现状,反而拖累了非国有控制企业,致使其投资效率低于国有控制企业,形成“投资效率之谜”。
第二,从产权性质、管理者权力视角揭示我国公司治理的缺陷和金融市场的固有缺陷的存在,为解读我国上市公司“高投资—低效率”现象提供了新的证据。本书以委托代理理论和融资约束理论为基础,基于我国的制度背景,将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化进程和微观层面的公司管理者权力结合来研究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管理者权力并没有使投资效率得到改善,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没有使管理者权力与投资效率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投资效率低下反而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非国有控制企业的投资效率甚至低于国有控制企业。
第三,为解读我国上市公司“多层面治理机制—低效率”现象提供了新的证据。本书把公司治理机制分为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并且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公司治理的大部分治理机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治理效果,从整体来看,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能够抑制公司的非效率投资,激励机制效果要稍优于监督机制效果;金融发展能够减轻企业的融资约束,抑制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监督机制效果优于激励机制效果。(www.daowen.com)
第四,本书首先从融资约束视角,揭示了非国有控制企业的效率损失问题;进一步以代理理论视角揭示两种产权性质下企业融资约束和代理问题对投资效率的综合影响,创新性地将代理理论和融资约束理论结合起来分析我国金融发展对不同产权性质下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机理,丰富了产权性质、融资约束理论和代理理论内容。
总的来说,本书系统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相关问题。不仅考虑了上市公司自身治理的缺陷导致大量低效率的过度投资,也考虑我国金融市场固有的缺陷以及我国的制度背景使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获得资金的能力不同。在上述研究中,考察了产权性质、管理者权力、公司治理机制等各因素的影响,研究内容由具体到系统。这些因素的考虑,有助于理解公司治理下各利益相关方的背后机理、行为动机和经济后果,也可供监管层制定或修订相关规则时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