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智慧农村组织体系构建。“智慧农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正常运行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和广大农民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多方动力的推动。在“智慧农村”发展过程中,政府引领各个部门、企业参与“智慧农村”建设,是“智慧农村”发展的主导;企业在“智慧农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是“智慧农村”的领头军,不仅提供相关技术和信息,同时还起到模范示范作用;高校、科研机构为“智慧农村” 提供科技支撑,承担培养“智慧农村”人才的责任;社团组织充当政府、企业、市场和农户之间的纽带,是不可缺少的力量。
第二,智慧农村技术体系构建。组织作用发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的使用影响了信息组织的构成及相互关系,先进的技术促进组织的结构优化,使之联系更加紧密。“智慧农村”技术体系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的信息基础技术,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是技术应用的平台,各种信息技术是农村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智慧农村”技术体系包括从农业生产管理到农村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同时还包括这个过程中需要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获取、处理技术,以及“智慧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村信息化的终端技术。
第三,智慧农村服务体系构建。甘肃省农村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加大了甘肃省农村社会发展成本,另一方面制约着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因此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智慧农村”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成为推进甘肃省“智慧农村”建设的基本条件。“智慧农村”服务体系是由县、乡(镇)、村三级的部门、单位、社团组织、经济实体和个人组成的信息服务机构,围绕农户与企业对农业资源、科技、市场、就业、政策等的信息需求,进行信息的搜集、加工、生产、处理、存储、分析以及发布;利用图书资料、报纸杂志、新闻广播、电影电视、音像视听、印刷出版等传统传媒手段和计算、网络和通信技术等现代传播渠道;涉及可持续运行的服务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及保证体系健康发展的技术、组织、资金、政策等支撑保障体系。
第四,智慧农村资金投入体系构建。现阶段,构建政府、企业、社团与农民“共赢”的投资运行机制,使主、客体在信息服务中共同投资、协同服务、共同获益,是解决利益分配中各种矛盾、实现甘肃农村信息服务可持续运作的有效途径。由于“智慧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具有回收周期长、见效慢、投资风险大等特点,企业和农民个人不愿意冒险投资,因此对于甘肃省“智慧农村”的建设,建议前期投入采取政府输血为主,以实施大型信息化工程为推进手段,先把“智慧农村”服务基础平台搭建起来;中期采取政府补贴与企业让利相结合的形式推进信息设备进村入户,再通过引导电信企业降低农村信息服务的通信资费鼓励农民进行消息消费,逐步打造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后期逐步建立农民的“消费转移机制”,引导农民通过利用信息,降低在生产资料上的不必要投资,并把这部分投资转移到信息消费上来,是农民在投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投资运行机制。
第五,智慧农村人才体系构建。拥有高素质的信息科技人才是搞好“智慧农村”信息服务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必须重视农村信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建立农村信息化人才体系。加快“智慧农村”人才培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甘肃省“智慧农村”的关键。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要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互补,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甘肃省现阶段“智慧农村”人才培养重点是把各级涉农部门中从事农村信息服务的人员作为骨干力量,通过集中培训、分级培训、以会代训、远程培训和开办信息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做好培训工作,强化队伍素质。
第六,智慧农村政策保障体系构建。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政策、法规制度为组织的结构合理化提供了保障,甘肃省农业信息政策法规可灵活地随着国家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另外,各级政府要针对“智慧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制定促进“智慧农村”建设的政策法规,为“智慧农村”建设营造宽松的政策法制环境。当前重点要在财政、信贷、通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强化政策扶持,在农村电信资费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从多方面降低“智慧农村”建设成本,降低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成本,让农民得实惠。通过政策支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智慧农村”建设,不断把甘肃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依靠信息化服务“智慧农村”建设。(www.daowen.com)
第七,智慧农村风险防范体系构建。农业本身自然环境约束较大,面临的风险不论是风险的数量和类型,还是风险规避和管理难度,都超过其他行业。“智慧农村”的建设同样面临多方面的风险。例如,“智慧农村”建设资金的多少决定技术的使用,影响到组织内人才的流动;资金不足会产生风险,但不是投入越多越好,需要合理配置。风险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组织的结构;技术要素在支撑保障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技术大量使用,会使信息化服务程度提高,但技术的应用也会产生风险。总之,风险无处不在,体系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产生风险,需要规避。
“智慧农村”是我国未来农村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技术会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现在,已经可以看到物联网技术为“智慧农业”带来更多智能化和信息化,而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升农业物联网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低成本、高可靠性、使用期限长的传感器开发,加强新型无线传输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提升专家系统等智能决策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通过单项技术突破与多项技术集成应用并举,加快技术研发应用步伐,使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可以在农村地区大范围使用。
“智慧农村”工程并不是一项运营商的信息工程建设,也不是一两个涉农平台的建设,而是在明确的发展目标指导下,统筹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民生等多个方面协调发展,调动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和民众各种力量积极参与,综合政策、制度、方法、技术等多种元素协同驱动的公共管理巨系统工程,必须站在公共管理的高度来统筹和管理。
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农业农村信息化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智慧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