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消费行为视角下的样本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评价①样本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行为概况在对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行为进行研究之前,首先要对“农业信息消费”的概念进行界定。

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随着农村信息市场的逐步完善,信息流通渠道的逐渐拓宽,信息内容的不断丰富,农户的信息需求及消费行为呈现出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寻求方向发展的特点,对付费信息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但从总体来看,一方面,农户对农业信息的消费力度仍远远不足,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不同农户间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差异较大,农户农业信息消费水平严重失衡。关于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

目前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围绕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这一课题做了大量研究,李旭辉和程刚从信息设施费用、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信息生态、消费者的知识素质和消费者偏好5个方面,构建了农村信息消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农民信息消费水平现状,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定量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盛智颖和王冰运用Logit模型对家庭农场农业信息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以及政策信息是家庭农场信息需求中最重要的三类信息。邓卫华、蔡根女和易明运用信息科学理论论证了农民创业信息需求的动静二重性特征,并结合我国农民和农村实际,基于问卷调查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现阶段农民创业过程中信息需求的现实特征进行了探讨。刘伟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法,分析了2002—2013年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研究表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具有很强的空间集聚现象,空间相关性随时间呈上升的趋势;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存在的绝对收敛更明显一些等等。

总结农户农业信息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大部分学者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进行测度和判定时更多地考虑了基于农户资源禀赋、外部环境条件等间接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因素构建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了农户最终的农业信息消费行为与其信息消费能力之间的直接的必然联系,本研究认为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因素只能是判定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的间接指标,而农户切实发生的农业信息认知和消费行为才对其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遗憾的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各类微观主体信息消费能力时往往忽视和弱化了信息消费行为与其信息消费能力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退而求其次从其他影响因素出发构建信息消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喜的是现实中我国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行为已经切实地发生并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也应该能够真切而直接地反映农户农业消费能力水平的高低。令人鼓舞的是已经有学者发现当前关于信息能力研究中弱化和忽视信息消费行为的重要影响的问题,例如许亮和周玲(2014)提出在评价企业信息能力时应该充分考虑其信息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结合企业信息行为构建企业信息能力”的创新性观点。

研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问题不得不考虑我国“小农户+大市场”的特殊国情以及我国长期以来的惠农政策,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绝大多数农业信息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一般通过大众媒体、免费网站、手机短信、免费服务热线等免费或象征性收费的形式由各级政府和相关农业信息事业单位向农户提供。既然农业信息产品和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则从农户信息化消费基础环境条件来评价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就显得没有多大价值了,因为测度的结果只能说明当地政府农业信息相关服务水平的高低,而不是农户个体的信息消费能力。

本研究在咨询专家及结合甘肃省农村信息发展现状的前提下,选取了农户农业生产经营中最常见的10类农业信息消费行为,以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行为为视角和逻辑出发点对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进行测度和判定,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具有一定新意,研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1)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表2-46 调研样本的分布情况

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来源于2016年在甘肃省各市进行的随机调查,所有问卷采用一对一的问答方式或被调查者填写、调查者协助的方式完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问卷559份,最终有效问卷542份。其中,酒泉市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59份,有效问卷55份,有效率93.22%;武威市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40份,有效问卷38份,有效率95%;白银市发放调查问卷35份,回收34份,有效问卷32份,有效率94.11%;陇南市发放调查问卷90份,回收88份,有效问卷86份,有效率97.72%;平凉市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99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率100%;嘉峪关市发放问卷35份,回收34份,有效问卷33份,有效率97.05%;定西市发放问卷40份,回收39份,有效问卷38份,有效率97.5%;天水市发放问卷45份,回收42份,有效问卷40份,有效率95.24%;张掖市发放问卷125份,回收123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97.56%。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农户对农村信息认知、应用及需求情况等方面。

表2-47 居民个体特征描述

在所调查的542户农户中,从户主年龄来看,37岁以下的占16.24%,38至52岁的占65.68%,53岁以上的占18.08%,样本年龄总体上呈现正态分布;从性别来看,男性占88.00%,女性占12.00%;从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的占27.49%,高中及中专的占40.41%,大专的占17.89%,大学及以上的占14.21%;从农业经营收入来看,10000元以下的占60.52%,10000至20000元的占19.93%,20000至40000元的占9.59%,40000元以上的占9.96%;从耕地面积来看,耕地面积少于10亩的占52.39%,10至20亩之间的占35.61%,20至40亩的占11.26%,40亩以上的占0.74%。

(2)消费行为视角下的样本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评价

①样本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行为概况

在对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行为进行研究之前,首先要对“农业信息消费”的概念进行界定。从研究领域的角度分析,“农业信息消费”属于“信息消费”的范畴,而华人学者中第一次提出“信息消费”概念的当属郑英隆(1991)在其论文中关于“信息消费”概念的界定,郑英隆认为所谓“信息消费”就是消费者对信息产品(或服务)进行内容吸收和利用的活动,并将信息消费划分为生活信息消费、学习信息消费、科研信息消费、决策信息消费等四个方面。郑英隆关于信息消费概念的界定一经提出就被业内学者广泛引用。借鉴以上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农业信息消费”是指农户为获取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农业科技的了解和应用以及农业生产经营决策中需要的各种信息情报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利用行为或活动。其核心内涵就是“对相关农业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利用行为和活动”。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以及咨询甘肃省农牧厅相关专家、甘肃省各高校相关领域教授及甘肃省政府农村信息化有关部门的建议下,设定了以下问题,对农户日常的农业信息消费行为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问题见表2-48。

表2-48 农户日常的农业信息消费情况调查表

在对农户日常的农业信息消费行为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调查,并做以下统计分析,详细内容见表2-49。

表2-49 农户农业信息内容选择频数表

首先,观察表2-49中的行边际可以看出,农户农业信息内容选择频数排序如下:土地与农业政策信息(662)、防病害虫气象信息(611)、农业科技信息(603)、农产品供求信息(575)、农业职业培训信息(517)。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农户农业信息消费的主要内容为土地与农业政策、防病害虫气象信息和农业科技内容,但对农产品供求和农业职业培训相关内容的获取也相对较多。对此,本研究对农业信息消费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具体化,指农户对上述5个方面的综合消费情况。

其次,观察表2-49中的列边际可以看出,农户获取农业信息各种渠道选择频数排序为:电脑(640)、农村信息服务机构(534)、手机(484)、村委会(434)、邻居亲戚朋友(388)、农业专家(239)、合作社(210)、固定电话(39)。显然,电脑、手机和农村信息服务机构为农户进行农业信息消费的主要渠道,农户在进行信息消费时对其他渠道的使用较为欠缺。

②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评价与测度

通过相关研究文献述评可以发现,前人关于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测度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农户资源禀赋条件和当地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等环境条件出发构建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本研究认为以上研究框架存在不足,理由主要有三个:第一,“信息消费”和“农业信息消费”概念的核心内涵是“对相关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利用行为和活动”,所以农户切实发生的农业信息消费行为更能客观地反映其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第二,我国绝大多数农业信息产品和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所以当地信息化基础环境条件反映出的只能是当地政府相关农业信息投入的多与少,而不是农户个体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或者说只能间接地对当地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产生影响;第三,农户个人特征和资源禀赋条件对其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的影响自然可以通过其农业信息消费行为加以实现,所以没有必要重复考虑其影响。基于以上理由和原因,本研究认为应该从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行为的角度重新构建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为了探究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本研究参考聂伟等(2013)、卢海阳等(2015)的做法,将上文展示的农户日常的农业信息消费行为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原理是寻找共因子,以达到降维的目的。本研究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理由如下: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是因子分析的两种主要方法,探索性因子分析主要是为了找出影响观测变量的因子个数,以及各个因子和各个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不必知道要用几个因子以及各因子和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而验证性因子分析则要求比较严格,要求事先假设因子结构,由于本研究从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行为的角度来分析其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的影响并进行判定,因为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行为类型多样,难以在研究前先验性地判断要用到几个因子以及各因子和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本研究选取探索性因子分析作为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测度的主要方法,对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避免研究选取的农业信息消费项目过多导致研究过程繁杂,影响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实现研究的简捷高效。而上述农业信息消费项目本质上就是农户日常的信息消费行为,将农业信息消费行为表示为一个个信息消费项目目的在于指标的量化处理,从而通过分析农户信息消费行为,并对其进行量化处理,最终判断农户信息消费能力的高低。

表2-50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758,Bartlett球形检验中P值小于0.01,说明所用样本数据适合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共提取6个特征值相对较大的公共因子,6个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2.18%,说明选取的6个公共因子能够反映原指标的绝大多数信息。最后,以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对其进行加总,以因子得分来描述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其中,因子得分为0代表542户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的平均水平,得分小于0表示该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得分大于0表示该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高于平均水平,总之,得分越高,表明该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越强。

表2-50 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的因子分析

通过对542户农户的因子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发现542户农户中得分最低的为-0.69,得分最高的为1.03。观察542户农户的因子得分,并咨询甘肃省农牧厅相关专家、甘肃省各高校相关领域教授及甘肃省政府农业信息化有关部门的建议,以及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划分为四类,具体划分标准见表2-51。

另外,通过表2-51我们可以发现:在542户农户中,信息消费能力很弱的有86户,占总体的15.87%,信息消费能力弱的有228户,占总体的比重最大,为42.07%,信息消费能力中等的有153户,占比为28.23%,信息消费能力较强的有75户,所占比重最小,为13.83%,可见,不同农户之间信息消费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因子得分小于0,即农户农村信息消费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的有314户,占总体的57.94%,说明绝大多数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较弱,信息消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消费能力较强的农户仅有75户,仅占总体的13.83%,从另一方面证实了目前农户对农业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业信息的消费支出不高。

表2-51 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归类结果

(3)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通过上文研究我们发现:一方面,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农户之间的信息消费能力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普遍不高,提升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迫在眉睫。由于上文所测算的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分为很弱、弱、中等、较强四类,并且程度依次加强,因此,本研究决定选择使用多分类有序Logit模型对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选择多分类有序Logit模型的理由如下:

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因素问题属于研究因变量受多个自变量变化影响的研究问题,在现代计量经济学中属于多元回归分析领域研究的范畴,但是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很多,假设条件、适用范围也有比较大的差别,例如最常见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要求很高,例如其适合连续型变量问题的研究、要求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问题,由于其多种限制条件严重影响了多重线性回归模型的应用范围。本研究关于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问题很明显不适合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而对这种因变量是离散型变量,且存在多项有序因变量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多分类有序Logit模型,该方法不但适合本研究中关于因变量是多项有序分布的特点,同时对自变量相关限制条件也较少,比较适合本研究的需要,该方法不仅能够对比不同影响因素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产生的具体影响,而且能够突出单个影响因素中每一个具体选项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如何提升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多分类有序Logit模型建立Logit模型不要求变量满足正态分布或等方差,采用Logistic函数

其中,y代表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给不同等级的y赋值(j=0,1,2,3),y=0表示信息消费能力很弱,y=1表示信息消费能力弱,y=2表示信息消费能力中等,y=3表示信息消费能力较强;xi表示影响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的第i个因素,建立累计Logit模型:

(www.daowen.com)

其中,Pj是农户具有某一等级的信息消费能力的概率,表示一组自变量;αj是模型的截距;β是一组与x对应的回归系数。在得到αj和β的参数估计后,某种特定情况(如y=j)发生的概率就可以通过以下等式得到:

①变量选取结果及依据

对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进行正确的判定是探究信息消费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而在前文关于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测度与评价相关研究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进而,本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充分考虑甘肃省农村现状,选取性别、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农户对农村信息化重要性的认知情况(您认为农村信息化对自己生产生活作用如何)、所在行政村是否设有综合信息服务站点、您家中是否有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地理位置、农地经营规模、农业经营专业化程度、亲朋好友能否为您提供农业生产及务工的信息、亩均产出、农业经营收入、本村的农田水利工程能否发挥作用等12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并将所有变量归为4大类,分别为个人及家庭特征、当地信息化基础环境条件、农户对农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知、农业经营现状,各变量具体情况如表2-52所示。

个人及家庭特征包括以下指标:性别、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家中是否有人外出打工。性别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有影响,与女性相比,男性在获取农业信息上的欲望更强;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越高,即家中存在高学历人员以及家中有人外出务工都会间接改变农户的农业生产观,促进其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变,令农户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提高。

农业经营现状包括以下指标: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经营专业化程度、亩均产出和农业经营收入。农业经营规模越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越高,而农户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获取农业信息,即增加对农业信息的消费;农业经营专业化程度越高,农户对农业生产就愈加重视,从而增加对农业生产上的投资,信息消费投资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大多数农业信息的获取都需付费,存在一定的成本,而亩均产出和农业经营收入是农户付费获取信息的基础,因此,本研究假定这两个指标会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产生影响。

表2-52 变量定义及赋值

当地信息化基础环境条件包括以下指标:家庭的地理位置、亲朋好友能否为您提供农业生产及务工的信息、所在行政村是否设有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和本村的农田水利工程能否发挥作用。从经济学角度讲,消费的便利程度对总消费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消费越便利,总消费量会越大,而家庭的地理位置、亲朋好友能否为您提供农业生产及务工的信息和所在行政村是否设有综合信息服务站点与农户进行信息消费的便利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假定这三个指标会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产生影响。本村的农田水利工程能否发挥作用决定着农业生产的预期收益,若农田水利工程能正常发挥作用,农户对农业生产的预期收益会相对较高,进而会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信息的消费同样包含在内。

农户对农村信息化重要性的认知情况主要包括以下指标:您认为农业信息化对自己的生产生活作用如何。农户认为农业信息化对自己的生产生活作用越大,那么为了增加农业产出及农业收入,他会增加对农业信息的消费,反之,则会降低对农业信息的消费量。

因变量y定义为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按照“很弱、弱、中等、较强”分别对不同等级的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赋值,其中,很弱=0,弱=1,中等=2,较强=3。

②模型检验

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分类有序Logit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如上文所述,选取性别、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您认为农村信息化对自己生产生活作用如何、所在行政村是否设有综合信息服务站点、您家中是否有人外出打工、家庭的地理位置、农地经营规模、农业经营专业化程度、亲朋好友能否为您提供农业生产及务工的信息、亩均产出等12个指标作为自变量,以不同等级的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为因变量,进行有序Logit回归,得出以下检验结果。拟合信息显示模型通过卡方检验,sig值小于0.01,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平行性检验显示,sig值为0.003,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具体内容如表2-53所示。

Wald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您认为农村信息化对自己生产生活作用如何、所在行政村是否设有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家庭的地理位置、农业经营专业化程度、亩均产出、农业经营收入、本村的农田水利工程能否发挥作用8个变量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有显著影响。

表2-53 模型拟合信息及平行性检验

注:a.在达到最大步骤对分次数后,无法进一步增加对数似然值;b.卡方统计量的计算基于广义模型最后一次迭代得到的对数似然值。

在影响显著的5个分类变量中,各个位置值(自变量)对阈值(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中,大学及以上与各组相比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均有差异;认为农业信息对自己生产生活作用中,选择很重要的与选择无所谓的存在差异;所在行政村有综合服务站点与没有相比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存在差异;家庭地理位置中,公路旁与交通不便的地区相比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有差异;本村的农田水利能否发挥作用中,能很好发挥作用与其他各组相比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均有差异。

与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相比,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和大专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的影响仅为大学及以上所产生影响的28.2%、46.2%和56%,说明家庭成员文化程度越高,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越大,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越强。通常来讲,文化程度越高,其对农业信息重要性认识越深刻,从而令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同样认识到农业信息的重要性,最终增加农户的信息消费能力。

“您认为农业信息对自己生产生活作用”和“所在行政村是否设有综合信息服务站点”这两个变量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均有显著影响。农户对农业信息的认知度越高,即农户认为农业信息对自己的生产生活越重要,农户便会增加对农业信息的购买,用以提高自己的农业产出,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相应提高;与所在行政村设有综合信息服务站点相比,所在行政村无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对农户信息消费能力的影响仅为其29.3%,说明所在行政村设有综合信息服务站点能够提高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综合信息服务站点的功能之一便是及时向农户传达他们所需的信息,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信息的正确指导,使农业收入得到了提升,而这一过程增加了农户对农业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最终增加了农户对农业信息的消费。

“家庭地理位置”的统计检验在5%的水平上显著的只有“山区”1种情况。与家庭地理位置在公路旁相比,家在“山区”的地方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的影响仅为“在公路旁”所产生影响的62.6%,说明家庭所在的地理位置越便利,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越大,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越强。除网络媒介外,目前大多数的信息服务机构均建在乡镇或县城,而家庭地理位置在公路附近,与交通不便的地区相比,其往返乡镇或县城的次数明显增多,农户对农业信息消费的总量显著增加。

“农业经营专业化程度”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显著,影响系数为正,说明农户农业经营专业化程度越高,其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越强。农户农业经营专业化程度高,会令其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农业生产当中,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增加农业收入,而学习便是对农业信息知识的获取;同时,农业经营专业化程度高,对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而这必须通过增加农业信息消费这一途径实现。

“亩均产出”和“农业经营收入”这两个变量均为连续性变量,可以通过观察系数来直接研究其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的影响。观察系数可知,亩均产出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为负,说明亩均产出越高,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越弱。农户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目的便是增加产出,在产出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农户继续追求产出增加的意愿便会下降,从而降低了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而农业经营收入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为正,农户的农业经营收入越高,其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越强。农户农业信息的消费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农业经营收入的提高,消除了农户进行信息消费的后顾之忧,从而信息消费能力增强。

“本村的农田水利工程能否发挥作用”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显著。与本村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很好发挥作用相比,没有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能使用和凑合使用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的影响为本村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很好发挥作用所产生影响的1.565、1.539和1.242倍,说明本村农田水利工程越完善,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越弱。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之一便是水源,而本村农田水利工程越完善,对水源的供给就越充足,农户的农业生产便无须担忧。若农田水利工程不能发挥作用,那农户必须寻求新的途径来解决水源问题,例如种植耐旱作物品种、发展旱地农业等,而这一切必须通过农业信息搜集来实现,从而增加了农户对农业信息的消费。

表2-54 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因素的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

续表2-54

而“性别”“家中是否有人外出务工”“亲朋好友能否为您提供农业生产及务工信息”和“农业经营规模”这四个变量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不显著,出乎意料。性别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与所调查农户户主多为男性有关,本调查的农户中88%的户主为男性;家中是否有人外出务工对农户信息消费能力影响不显著,原因与外出务工的平均收入有关,外出务工的收入明显大于务农收入,从而降低了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导致农户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和消费下降;亲朋好友能否为您提供农业生产及务工信息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不显著,通过调查完全依靠亲朋好友获取农业信息的农户所占比重不足5%,可知农户获取农业信息主要依靠其他途径,如网络、手机等等,而不是依赖亲朋好友的介绍,所以该变量影响不显著;农业经营规模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与调查区域有关,由于甘肃省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大部分农户在家务农,导致农户实现规模经营较为困难,农户种植农作物面积较少,没有实现规模经营,收入较低,在农业生产包括农业信息上的投资少,最终对农业信息消费颇少。

(4)讨论

根据上文实证研究结果,并结合甘肃省农村农业发展现状,为提高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从而促使农户农业生产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本研究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①降低农户农业信息支付成本

通过研究发现“农业经营收入”对农户的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影响显著,说明农业信息获取成本高是阻碍农户信息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农户农业信息支付成本,如加大政府对农户信息消费的补贴力度;以村为单位进行相关农业信息的购买,从而降低每个农户的均摊成本;简化农户农业信息消费流程,降低农业信息消费的交易成本等。

②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专业化“两化同步”进程

“农业经营专业化程度”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有正向影响,提高农户农业经营专业化程度,在提升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的同时,加快农村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其一,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创新发展机制,鼓励农户流入和流出土地,推动土地流转,同时发挥已实现专业化经营农户的带头作用,加快其他农户向信息化和专业化经营转变;其二,强化政策扶持,为保障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政府可采取相应政策给予鼓励,为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尽快实现农业信息化和专业化;其三,加大专业化经营优势信息的宣传,令更多农户从根本上对专业化经营的概念及现实意义有更深的了解,从而增加农户经营方式向专业化经营转变的主动性。

③增加农户农业信息获取的便利程度

从实证结果可知“家庭的地理位置”和“所在行政村是否设有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对农户信息消费能力影响均显著,因此,应该通过建立不同的农业信息交流方式,帮助农户更加容易地获取并利用农业信息。如构建交流信息平台,结合农民的信息需求,采编有关的农业科技信息和实用技术,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将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及时发布更新,还可以将农产品信息发布在网上,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查看信息,了解市场。同时还可以开展网上咨询,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④提高农户农业信息认知水平

“您认为农业信息对自己生产生活作用”变量对农户农业信息消费能力有显著影响,表明农户农业信息认知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其农业信息消费能力。因此,必须加大农业信息化宣传力度,增强农民信息意识,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当前农民的信息意识还是以接受信息服务、争取信息服务的“消费”式动因为主,培养和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意识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服务中不仅要传递信息,而且还要通过培训、辅导等方式,帮助农民使用信息,提升他们对信息的认知水平和利用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