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村综合信息化服务与应用现状

农村综合信息化服务与应用现状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7年年底,“12316”短彩信平台运行稳定,全省370个平台用户累计发送各类短信2921万条。截至2017年8月,共发送《农业信息快报》手机短信1168期、6452条。重点依托“12316”综合信息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电子商务和三农“四融”平台及自主探索创新等5种服务模式,集中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标准乡村信息点,进一步提高乡村信息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农村综合信息化服务与应用现状

信息化在我国农村土地等基础性资源利用和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应用于土地调查、耕地管理等领域,还广泛地应用于与土地、林业等基础性资源等利用有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供求信息及价格信息服务等,所以有必要建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甘肃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起步较早,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根据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了符合省情的“金塔模式”,得到中央政府的好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信息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提高,“金塔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和农户的需求。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的指导下,在甘肃省发改委、农业厅等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甘肃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内容:“金塔模式”的深入推广;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建设;“金农”工程;“12316三农”服务热线;甘肃省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等,其中有些工程建设项目的职能和服务项目有重合交叉的部分,现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社会经济影响较大的几项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及应用情况加以介绍。

(1)“12316”短彩信平台

甘肃省“12316”短彩信平台由“12316”短彩信平台、户外移动信息采集系统、农情速递三部分组成,具备短彩信息编辑、发送、接收及管理,农(畜)产品价格采集、农业基础数据信息定位获取等功能。上与农业部现有业务系统对接,下与市县业务系统对接,为全省涉农机构日常办公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服务。“12316”短彩信平台以“12316”为短彩信特服号,向全省农牧系统、基层农技人员、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提供手机短信服务,具有采编管理、发送接收管理、子号码管理、信息上传、信息采集、账号管理、分析统计等功能,用户可编辑发送涉农政策、种养殖技术、农情信息、农产品价格、农资供需、农业气象及通知、政策、预警等内容的短彩信。

速采平台基于智能手机终端,将农户生产、经营报表、12316农业综合信息门户嵌入移动手持终端设备,既能方便合作社信息员、技术员以及生产大户在田头户外上报信息,还能够实时接收12316农业综合信息门户提供的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站)团购团销等信息。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菜价速览、菜价速报、新闻资讯、通知公告、价格分析。榆中县、靖远县、武山县、凉州区、民勤县、甘州区、肃州区、庆城县、临洮县、武都区等10个县区的信息报送员通过速采平台系统上报大宗农产交易价格情况,报送频率为每周一至两次,截至2016年年底,已累计报送数据6769条。

农情速递包括网上平台和手机客户端,管理员可以通过网上平台上传相关县区的数据,方便广大用户在手机客户端查询各县区农业经济指标。截至目前,农情速递平台数据总量达到16665条。

通过加强运行管理、升级改造系统、大力推广宣传,甘肃省“12316”短彩信平台使用范围不断拓展,影响力不断提高,服务效果日益凸显。截至2017年年底,“12316”短彩信平台运行稳定,全省370个平台用户累计发送各类短信2921万条。“12316”短彩信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农民、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层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水产大户、农机大户、营销大户、市州以下政府部门领导、全省农牧厅系统职工等,目前,通讯录总人数约31万人,其中厅系统职工约占10%,其他人员约占90%。

为了进一步利用短彩信平台的优势条件,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在原有《农业信息快报》纸质版的基础上,开发了《农业信息快报》手机版,向全省省、市、县三级农牧系统干部发送手机短信。信息内容涵盖农业政策、科技动态、分析预测、公共服务等最新资讯,发送对象主要是厅机关全体公务员,直属单位、市州农牧部门班子成员,县区农牧单位主要负责人,服务对象近千人。截至2017年8月,共发送《农业信息快报》手机短信1168期、6452条。为方便查阅,手机短信在《甘肃农业信息网》及《甘肃农业信息快报》手机APP中同步显示。在快报模式的辐射带动下,各市县也积极探索发展,延伸服务,平凉市农牧局开通运行《平凉农民手机报》;嘉峪关市农牧局开通运行《嘉峪关惠农信息手机报》;灵台县农牧局开通运行《灵台农业信息快报》。

(2)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

为有效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甘肃省启动了甘肃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一期工程共实施5年,投资3100万,建立了5000多个村级信息点。二期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于2013—2016年共完成投资1500万元,每年农牧厅制定项目申报指南,经省、市、县申报,农牧厅组织专家评审后研究下达。其中省级平台建设资金132万元,市级平台建设资金178万元,县级平台建设资金300万元,乡村信息点建设资金890万元。共计新建14个市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扩建59个县级平台,累计建设乡村信息点1446个,其中:“12316”综合信息点972个,物联网信息点243个,电子商务信息点126个,其他类型信息点105个。重点依托“12316”综合信息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电子商务和三农“四融”平台及自主探索创新等5种服务模式,集中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标准乡村信息点,进一步提高乡村信息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项目建设的软硬件主要包括:为省、县、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统一配备必要的设备,各级政府和农牧部门协调解决网络延伸及平台建设。其中,省级主要利用省农业信息中心原有的网络设备,增加了必要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建成省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为县级建立网站提供信息资源、技术支持和“虚拟主机”空间;县级主要通过配备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信息采编和网站维护设备,建设县级信息采集发布平台;村级主要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网络设施,通过配备数码复合一体机等信息接收和打印设备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点。

(3)甘肃省农业物联网应用情况(www.daowen.com)

①农田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甘肃省小麦苗情监测系统,已建立监测点18个;5个市、县(区)建立了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系统示范点,主要监测小麦(冬小麦)苗情、作物疫情等情况。通过传感器节点来监测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等指标,同时收集整理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分析研究灾害性天气与小麦生长及产量的相关性。该系统每一个小时更新一次监测点的小麦图片,每十分钟更新一套监测数据。通过小麦苗情监测仪器设备和集成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小麦的精准监测与诊断管理水平,减少因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

日光温室、大田自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农业生产物联网不仅可以实时观测每个大棚的棚内空气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棚外温度、风速等详细数据,还可以通过安装在棚内的摄像头,清晰地观察每一株作物的生长情况。武威市五沟村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智能日光温室系统及敦煌市莫高镇现代高效农业节水示范园区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目前已建成蔬菜拱棚74座,日光温室56座,智能化温室1座,7连体大棚3座,主要使用了以土壤生物改良、有机无土栽培等为主的种植新型栽培技术,以管灌、滴灌、小管出流等为主的高效节水技术。金昌市金川区神农众合现代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农业示范园区也建成“水肥一体化物联网自动控制系统”。兰州市红古区采用物联网有源射频识别技术,通过信息终端设备将温室大棚环境数据及时发送到手机或互联网平台,再通过远程控制,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的精准监测和环境调控,及时进行卷帘调光、卷膜通风、二氧化碳补充和滴灌施肥等作业,研发的信息采集装置和网络数据平台,能够模拟生产环境,开展空间数据采集、类比和查询。

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查询系统中的应用

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基于物联网的杂交玉米种子可追溯系统应用模式,选取2000亩基地作为核心示范区,应用RFID、传感器、GPS等现代物联网技术,建设杂交玉米生产过程溯源信息平台,有效整合杂交玉米种植农户、物流企业、经销商、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等各种杂交玉米种业经营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实现杂交玉米从种植、田间管理、加工生产、仓储到商品流通的全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采集、记录、整理和反馈,最终实现按照国家农业流通追溯规范对甘肃省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杂交玉米种子进行质量安全追踪和管理。

④远程诊断服务平台中的应用

以“12316”平台为基础,集成现有信息资源和各类专业服务系统,构建大田生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情监测、生产决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机调度、市场监测预警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了专家远程视频终端平台,农业专家根据监测信息为农户提供在线指导和病虫害远程诊断服务,农户能够在线咨询和发布信息等,实现了涉农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利用。

(4)甘肃省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

甘肃省以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为抓手,促进数据共建共享和精准扶贫。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以现代信息技术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精准化管理的重大举措,也是全国第一个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自2015年6月启动以来,初步建设形成了采集、统计、分析、管理功能,建立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库数据中心,实现了各级相关行业部门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信息共享和精准扶贫业务协作,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评估等监管考核功能。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省、市、县、乡、村5个层级,研究开发了扶贫对象、扶贫措施、扶贫成效、数据分析、绩效考核5个管理子系统。目前,通过大数据平台应用,可以对全省贫困人口和2015年预脱贫人口的对象分布、致贫原因、健康状况、教育程度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精准贷款、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等涉及的行业部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进度进行专项分析。截至2015年11月25日,已完成了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的基础信息采录和针对“1+17”方案所涉及行业部门的县、乡、村、户800多张系统表,6000多项指标设计和信息采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